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刘宗周是崇祯九年被削官为民的。崇祯十四年九月,吏部左侍郎出缺,崇祯想起了屡次批评他的刘宗周,对大臣说刘清正敢言,可用也。周延儒借机推荐,于是再一次起用了这位理学大师。刘宗周姜桂之性老而弥辣,人还没到,奏疏先到,义正辞严的劝谏了皇帝一大通。崇祯很不高兴,问周延儒可曾看过刘宗周的奏疏。周答看过,崇祯问:“何如?”机敏的周延儒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回奏说:“其人素有清执之名,就是议论略迂。”周延儒的话很有水平,肯定之中有否定,又以肯定为主。

崇祯带着情绪说:“清执须为朝廷做事,若徒寻好题目,博自己声名,便是假的!朕记得昔人有言‘宁为真士夫,毋为假道学’。”

周延儒回奏:“却非假的,其人苦节已数十年,实是真品。”崇祯想了想说:“如此,尚可做得些事”周延儒跟着说:“尽可做得”,这样崇祯才决定正式起用刘宗周。

八月,第七次出山的刘宗周抵京,一如他以往的风格,上疏言事,讲了六条。都是意识形态领域和制度建设方面,境界层次明显高人一等。

鉴于敌情严重,闰十一月二十九,崇祯在中左门召对群臣,本来是商讨御敌之策并研究督抚人选,意外的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辩。

会议在沉闷的气氛中开始,出席人员有皇上崇祯、全体辅臣、六部都察院、科道等官,算是大明最高决策圈子。兵部先通报了内外战况,特别是清军入寇的情况,无一不是丧师失地,官民损伤,崇祯面色阴沉听着汇报。

御史杨若桥出来推荐西洋人汤若望精于火器,请皇上召见试用,崇祯还未表态。左都御史刘宗周发表了意见,他对杨若桥的建议颇为不屑:“唐宋之前用兵,未闻有火器。自从有了火器,边臣不讲战守屯戍之法,一味倚仗,舍本求末,误专在此。近来失陷许多城池,哪一座缺少火器?再者,我用火器制人,人得之亦可制我。不见河间反为逆奴火器所破乎?”

刘宗周慷慨激昂的说:“国家大计,以法纪为主。大帅跋扈,援师逗留,不予严办奈何反姑息?此乃安危大事未加理会,却津津乐道于火器,为此纷纷无益之举耶?汤若望向年倡说天主邪教,蛊惑人心,堂堂中国,止用小技御敌,岂不贻笑天下!”

崇祯对刘的观点不大认同,说火器还是中国之长技,御奴灭贼不可不仗。崇祯很留心新式武器如西洋炮、炮车、空心敌台等,还亲自给辅臣们讲授如何使用。福建总兵郑芝龙进到制作精良的刀枪,崇祯大加赞叹,展示给众辅臣,重赏了郑芝龙。刘宗周坚信仁义才是天下第一无敌利器,火器不过是奇技淫巧,对于治国平寇毫无大用。

谈到汤若望,刘宗周痛心疾首的说:“汤若望以一夷人,小小伎俩,何益成败之数,朝廷何以予其这等礼遇?把京师首善之书院改为历局供其使用,岂是《春秋》贱夷之义?”刘宗周早就对朝廷给与汤若望的超级礼遇不满,强烈请求把汤若望遣送出国,勿使诳惑国人。

崇祯很不高兴,让刘宗周退回朝班。议题转到行间督抚的去留上。刘宗周又出班启奏,要求先罢免督师范志完。他对各镇的坐拥观望深恶痛绝,之前曾上本力主斩左良玉以肃军纪。这番又恨死了范志完。

闻警以来,范志完成了过街老鼠,刘宗周参他并不出奇,令人震惊的是他旧病复发又对皇帝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十五年来,陛下处分未当,致有今日败局。不追祸始,更弦易辙,欲以一切苟且之政,补目前罅漏,非长治之道也。”

崇祯是极度自尊的皇帝,除了自我批评,几乎从不容忍臣下对他的批评,刘宗周这话说的如此直白,把明朝今日的局面定性为败局,而且认为崇祯是第一责任人,全盘否定了皇帝执政十五年来的成绩,这种尖锐严厉的批评前所未有,其胆量实可谓包天。中左门一片沉寂,大臣们屏息凝神,等着崇祯怒发冲冠严惩刘宗周。刘宗周之言其实也是不少人心中所感,不过他们谁敢如此直言。

崇祯勃然变色,十五年来从未有人如此大胆把他说的一无是处,好家伙!大明的全部悲惨竟是拜他这位皇上一手所赐,商纣王、隋炀帝亦不过如此。他双拳紧握捏着关节咯咯作响,暴怒如狂,目光如火,狠狠盯着跪着的刘宗周,就要下旨将其打入诏狱严刑处死。

刘宗周佝偻衰老的身躯宛如飘零的一片黄叶,如此单薄瘦小,而精神力量却如此强悍,在皇帝的暴怒面前毫不畏缩。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崇祯终于强行按捺,一丝一丝的将怒气平息。过了良久道:“前不可追,善后安在?”出乎众臣意料,并没有发怒。

刘宗周铿然回奏:“在陛下开诚布公,公天下为好恶,合国人为用舍,进贤才,开言路,次第与天下更始。”这些建议并不新鲜,都是十几年前他向皇帝进谏过的。崇祯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当下清军入犯他关心的是如何救急,又问:“目下烽火逼畿甸,且国家败坏已极,当如何?”

刘宗周说关键在于得人,宋人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正是今日救时良药。

崇祯微微摇头:“济变之日,先才后守。”刘宗周坚定非常:“前人败坏,皆由贪纵使然;故以济变言,更加要先守后才。”崇祯仍不认可,说:“大将另是一段才干,不是区区有操守的便做得。”刘宗周继续争辩:“他不具论,如范志完操守不谨,大将偏裨无不由贿进,所以三军解体。由此观之,操守为主。”

崇祯是彻底服了,知道再辩论一年也达不成共识,温和的说:“朕已知之。”命刘宗周起来。

大臣们都长出了一口气,为刘宗周的诤直钦佩,更为皇帝今日的气度折服,这场君臣对话似乎就要胜利闭幕,足以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不想,刘宗周意犹未尽,开辟了第二战场,为打入诏狱的姜埰、熊开元辩护,说国朝从无言官下诏狱者,而且援引了黄道周的例子。崇祯不耐烦了起来,道:“道周有学有守,非二臣可比,且黄道周是特恩,何得妄援?”

刘宗周不依不饶,说,朝廷待言官有体,二人纵然有罪,也应当下刑部,如今下到诏狱,于国体有伤。

崇祯终于生气了:“刑部锦衣卫皆是刑官,何公何私?且治罪一两个言官,伤了什么国体!”

刘宗周毫不畏惧,抗言道:“锦衣,膏粱子弟,何知礼义,不过听寺人(太监)驱使。”明显的表现出了对皇帝视为心腹的厂卫的鄙视。

崇祯被激得大怒:“如此偏党,岂堪宪职?”

皇帝发怒,刘宗周更见精神,毅然道:“皇上即加臣斧钺之罪,亦不敢辞。”摆出一副英勇就义的架势,绝不退让半步。君臣互不相让,陷入僵局,一名大臣出班启奏说熊开元的奏疏必有主使,可能就是刘宗周,不然他为何如此执着为其开脱。这正说中了崇祯的疑窦,眼中寒光大盛。佥都御史金光辰见刘宗周要遭大祸,急忙出来解释,被崇祯厉声呵斥,与刘宗周一起被赶出门外候旨。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3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3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