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
天下的难事在皇帝口中,不过是一两句话,到了具体的办事之人那里,可就不是动动嘴能解决了的。侯恂手下兵不满万,不敢向闯军挑战,远远的在开封城北的黄河北岸扎营,与被围的开封城遥遥相望。
朱仙镇大捷后,李自成自称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比闯王听起来又厉害了许多。命人印了很多份告示用箭射入城中,通知城内:“丁启睿、左良玉等官军已被杀得大败,黄河以北援兵俱绝,开封军民如鱼游釜中。如开门投降一概赦免,断不杀一人。倘若顽抗到底,将置尔等于河中鱼腹中矣。”城内官民人等吓得魂不附体,人心动摇,不少人倒向了农民军。
一名铁匠孙忠,偷偷打了数百个箭簇,还写了一个手本,上称闯军为“天兵老爷”,趁官军开门放城中居民出城采青(砍柴挑野菜)之机想献给闯军,不幸被官军搜出,把孙忠用铁钉钉在城门上活活钉死。
固若金汤的开封城此际也成了关外的松锦,内外援绝,不过李自成与皇太极不同,皇太极的目标是城中之人,李自成的对人没兴趣,他要的是开封城。因此包围圈并不紧密,周王、高名衡等如果想逃轻而易举,可是没人敢弃城而走。周王舍不得他的封地,高名衡等吃不起失陷封疆的罪责,只能拼命死守。
河北的侯恂,关中的孙传庭一个个都指望不上,开封城只能武装自卫。推官黄澎亲自在曹门竖起一面大旗,上写:“汴梁豪杰,愿从吾游者立此旗下。”一时间,郡王、乡绅、士民、商贾踊跃加入,很快就集结了一万余人。在关帝庙杀牛祭祀关老爷,歃血为盟,发誓杀贼报国,高名衡等从中分别挑选指派头目上城防守。
李自成围而不攻,从五月起不到两个月,城中的粮食供应就出现了困难。
粮食是生活中最平常之物,不过是毫不起眼的一颗颗米麦。平日吃不了随意抛洒,大家都不以为意,最多只有上了年岁的老人觉得有些可惜。丰收年岁谷贱如沙,一斗粟低至几文钱。
人的嘴巴阔不过寸许,肚子也就那么大,《史记》上说,廉颇老来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十斤肉,那仅仅是漂亮的文学笔法。明末一名精壮士卒一日不过食米一升,廉老将军一顿吃三十个后生的口粮还不够饱,还要再吃十斤肉,这绝对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北极熊或者鲸鱼。
常人日食不过一升米,也就两三把的分量,实不为多,但如果一个月、一年下来就很可观,所谓坐吃山空。一张小嘴只要不停的叭咂迸,发出的威力也是很可怕的。
在没有重型火器的古代,人们修筑坚固的城池来抵御外敌进攻,经常自豪的宣称其城固若金汤,敌军无法攻破。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种致命的敌人—饥饿!
面对坚不可摧的金城汤池,围城之敌在无法武力攻陷之下,都会转而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待到城中炊断粮绝,守军自然生生饿死,城池不攻自破,由此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人间惨剧,从古代一直到近代。
围城也派生出来了很多的成语,每个成语都隐藏着一个悲惨的故事,如易子而食、析骸而炊,还有崇祯君臣所津津乐道的罗雀掘鼠。明末之际,大凌河和开封都经历了这种可怕的围城饥饿,而开封的饥饿规模和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凌河城。
李自成第三次围城正值夏月,黄河大堤之内到护城壕之外的夏麦成熟,闯军出营前来收割,城中也出来抢收,十天之后,城外的小麦全被割完,河堤边的离城较远,守军不敢前来,闯军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
开封素称繁华,商业繁荣,货物充足,百姓富裕,只要有钱不愁买不到东西,从来不担心吃饭问题,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型城市。居民没有存粮的习惯,就算中等人家存粮不到一石,小户穷民连隔夜粮都不准备,不是能挨饿,是不担心挨饿。这个也很正常,放到今天,给了谁都不会在家里存一千斤大米白面,除了开粮店的。
作为当时北方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开封城中一共八十四坊(元朝时大都才五十坊)。嘉靖年间统计已有十九万六千户,人口一百七十四万,到了崇祯十五年,人口应该不少会于一百万,还有若干骡马。每日和闯军粮食消耗量相差无几,闯军在城外可以源源不断得到补充,开封官民只能吃城内的存粮,时日一久就会坐吃山空。
李自成前两次攻打开封,都没有超过一个月,开封当局对李自成的各种攻城之术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应对,而对其围而不攻严重缺乏心理准备,很快就陷入困境。阎锡山对人讲“晴天出门要带雨伞,夏天要准备皮袄。”人皆以为阎氏是繁琐细碎杞人忧天,不想正是其过人之处,能在青天白日看出可能隐藏之中的暴风骤雨来。开封当局缺的就是这种洞察先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