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谁识元戎事两朝?-祖大寿论
祖大寿据说是西晋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征西将军祖逖的后代。祖逖有一子定居滁州,就是祖大寿这一支的始祖,朱元璋滁州起兵,祖大寿的祖先加入了进去,一路征讨到了辽东定居了下来,成了辽人。
到了祖大寿的曾祖祖镇,祖家迅速发达起来,祖镇初任宁远卫指挥同知,最后做到正一品的左都督,成了祖家在辽东发迹的一代元勋,给他的子孙们铺就了一条升官发财的坦途。
祖镇长子祖仁是祖大寿的祖父,成化年间出任援剿总兵驻守宁远。祖仁有三子:长子祖承禄,次子祖承训,三子祖承教。祖大寿就是祖承训长子,次子是著名的“祖二疯子”祖大弼。祖大乐则是祖承教之子,是祖大寿的堂弟。这是最著名的祖氏三雄,他们的兄弟辈还有祖大定、祖大名、祖大培等。
祖承训参加过万历年间明朝的援朝抗倭战争,后因儿子祖大寿的军功被追赠为左都督少傅。
在今天的辽宁兴城街头矗立着两座高达三丈的石坊,一座建于崇祯四年,一座建于崇祯十一年,是崇祯皇帝给祖大寿、祖大乐所建,上刻“四世元戎”四个大字,即是指祖镇、祖仁、祖承训、祖大寿祖孙四代。比文臣中的“父子宫保”不遑多让。
祖大寿生年不详,泰昌元年(1620)授靖东营游击,按正常年纪推算一般在三十岁左右,天启元年(1621)当了王化贞的中军。第二年广宁兵溃,王化贞逃回关内,祖大寿跑上了觉华岛。
王在晋经略辽东,祖大寿官升一级做了参将。天启三年,袁崇焕主持修建宁远,祖大寿奉命督造城池,二人相遇从此结缘。
明军一败如水,祖大寿对前景灰心丧气,草草修城以为应付。不想袁崇焕非常认真,亲自上阵严督祖大寿把已经修起的城池全部推倒重来,一丝不苟的修起了一座雄城。祖大寿深为袁的魄力与勇毅折服,从此成了袁的心腹大将,他不具备高远的战略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在优秀的领袖人物的指引之下,可以是一名出色的助手。
在袁崇焕的领导之下,明朝的辽东逐渐稳固,连获大捷,袁做了巡抚,祖大寿跟着升为副将,很快又做了总兵,袁崇焕督师辽东,又大力提拔祖大寿为锦州总兵挂征辽先锋将军印,成了关外的两名总兵之一,一跃成为风云人物。
己巳之变,祖大寿虽袁崇焕入关勤王,不久赵率教战死,祖大寿成了辽军魁首。
北京城下,严寒之中,祖大寿保着袁崇焕与金兵血战,以寡敌众连败强敌,辽军在绝境之中爆发了惊人的潜能,皇太极深为慑服哀叹“二十年来未遇如此之强敌”。
就在局面向好之际,崇祯突然在平台诱捕了袁崇焕,场面之诡异残酷吓得万马军中毫无惧色的祖大寿全身发抖,精神受到巨大的刺激。他怎么都想不明白年轻的皇帝为何要逮问赤胆忠心血战救驾的袁督师,大脑中一片空白,旁人的一切言语包括崇祯对他的安抚都只字不闻,失魂落魄的捧着崇祯赐给他的食盒坐着筐子被吊下北京城回到营中。
饥寒交迫又被污蔑为通敌的辽军喷发出火山般的怒火,祖大寿亦然。三日之后率师东走,不再给崇祯卖命。
此际明朝大有崩盘之势,崇祯听了成基命之计,以君臣大义打动了狱中的袁崇焕换取其手书将祖大寿召回,孙承宗也极力鼓动祖大寿二次入关勤王以赎袁崇焕之罪。
祖大寿率三万雄师入关,收复了遵永四城,并请以他的功名保存袁崇焕,崇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磔死袁崇焕的行动予以回应,祖大寿悲愤交加,看透了崇祯其人,从此再无效死之心。
人生在世,在个人才能之外,能否遇见大力提携的贵人极其重要,有则兴无则衰。袁崇焕就是祖大寿事业上的贵人,一路将他从参将拔为总兵,这一点时人看得很清楚,都认为祖对袁感恩入骨,因此有了带兵东溃和二次入关之举 。崇祯自毁长城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了袁崇焕也冷了祖大寿的忠君报国之心。
一年后大凌河被困,祖大寿拒绝为崇祯死节,但也不愿归降皇太极,使出了诈降之计借机逃回锦州,把一大批军事干部留给了后金。
之后的十年,虽然有高起潜、方一藻作为辽东军政首脑,他们都必须仰仗祖大寿,祖氏家族成了辽东实际的控制者,祖大寿成了第二个李成梁,以其为核心的祖家将正式形成了,其势力且向关内扩展,祖大弼做了宁夏总兵,祖大乐也率部入关与农民军作战,其弟兄子侄辈数十人都是参将以上的高级将领,连家仆祖宽也成了总兵,辽西祖家成了明朝第一将门。
政治上居于高位,祖家的财富也急剧膨胀,在宁锦一带良田千顷,骡马遍地,祖氏兄弟各拥豪华府邸,妻妾成群,僮仆环绕,堆金砌玉,酒绿灯红,过着奢靡豪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