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之后,崇祯秘密召见陈新甲,命他主持对清议和,可便宜行事,但不许朦胧失体,特别叮嘱他一定要严格保密。陈新甲唯唯领命,推荐逃回北京的马绍愉为正使,崇祯照准,为了隆重体统立升马绍愉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并赐二品服色。
事机紧迫,陈新甲当即安排马绍愉偕同参将李御兰、周维墉星速出关奔赴宁远与清人接洽。
秘密议和的同时,崇祯仍不放弃出师救援,洪承畴被困后,明廷升顺天巡抚杨绳武为蓟辽总督。
杨绳武,字念尔,云南弥勒县人,祟帧四年(1631)进士,先点了翰林,后为御史。崇祯十一年冬清军入犯,经杨嗣昌推荐受到崇祯接见,问及兵事,杨绳武对答如流,画地成图,俨然是西汉时向大将军霍光陈述军事的张安世,崇祯大为惊叹,立升其为顺天巡抚。
受任总督后,杨绳武倒是积极筹备出师松锦,正月二十,从蓟州凑了一些部队准备出关,六天之后却突然病死在丰润,终年不到五十。好不容易有一个敢出战的却暴卒军中,崇祯连声叹息,好在大明国有的是人,当即拜山西巡抚范志完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辽东宁锦军务兼辽东巡抚,接替杨绳武出关救锦,而命宣大总督张福臻总督蓟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驻节关内,把原来的蓟辽总督一分为二。
范志完,字叔恺,河南虞城人,也是崇祯四年进士。崇祯中叶之后,天启、崇祯年间的进士逐渐开始代替万历年间的进士,成为时局风云人物的主流。
中进士后,范志完被授永平府推官,专门负责对察哈尔的抚赏,结果不能按他的意图行事,上疏抱怨人微言轻难以办事,请求赐予他专疏上奏军事之权,而这种权力是兵备道以上甚至是总督巡抚总兵级别才具备的,范志完不过是区区一七品推官,公然践踏政治规矩赤裸裸向朝廷要权,引起当权者的强烈厌恶,将其贬为湖广布政司检校成了低级办事员。
好在范志完颇有才能,不久又升了上来,从推官做起,一路做到顺德府同知(副知府,正五品)
崇祯十三年正月,崇祯在平台召见一批地方官员,这时他常用的考察干部方式,范志完也在其内。召对之时,范志完慷慨敢言,气势雄壮,自请身历冲边,到最危险的边疆上任,引起崇祯的注意,任其为关内道加以锻炼。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又升为山西巡抚。两个月后再升总督,是不折不扣的腾云驾雾,也折射出危亡之际,崇祯的用人更加随意和急躁。
北京到宁远一千一百余里,正常快马要走十天半月,马绍愉到了宁远,先与离明军最近的围困杏山的阿济格联系,阿济格立刻向沈阳报告。
皇太极终其一生都对与明议和充满热情,他虽将明国大军击溃,可也觉得如此旷日持久国力难以支撑。上年霜冻来得早,清国粮食歉收,大战持续了一年,清人倾全国之力支援松锦前线,沈阳的米价已经上涨不少,人心汹汹。清朝也有尽快结束战争的客观需要。
得知明人前来议和,皇太极非常高兴,他当政十六年,无时无刻不热衷于与明议和,前后不下数十次,利用了一切可能的场合和渠道。和平时期向明求和战争期间也向明求和,不厌其烦的向明朝皇帝写信、向明朝各处边臣写信,还通过蒙古、朝鲜给明帝传话求和,屡次被拒依然痴心不改,如此诚心却无一次回应。而今明人一反常态竟然主动上门求和,焉能不喜?高兴过后,皇太极又不禁生疑,崇祯死硬不和的态度他深有领教,这次会不是因为松锦吃紧故作诈和的缓兵之计之计?不可等闲视之。
于是,皇太极提出要明廷先出示正式议和的皇帝敕书,马绍愉出京时未曾领受,只好回京汇报。这一节当初崇祯并非没有想到,而是不愿意写给皇太极敕书,先不写,等满清要了再说,现在既然皇太极非要不可,只好写了给他。
马绍愉拿到敕书,再回到宁远,中间折腾了一个多月,就在此时,松山陷落了。
崇祯十五年二月,锦州被围已近一年,松山被围半年。祖大寿还很硬气,因为锦州存粮甚多还可支撑许久,不像大凌河四个月就达到了周延儒、崇祯所推崇的罗雀掘鼠,他养了二十头牛,不时放出城边,还在各关厢及沿壕近城一带种地,说鞑子就是再困四五年也不怕。
松山的洪承畴则没有祖大寿这般闲情逸致。被困松山是意外之事,松山是锦州的卫星城,城中正常只驻扎五千部队,一下涌入二万人来不堪重负,军粮早早就出现问题。洪承畴一进城就精打细算严格压缩粮食消耗,只求维持军队最基本的战斗力即可,而且以身作则,带头压缩口粮,酒肉是早就没有了,就是粗茶淡饭也一再缩减。他是当世著名精诚劳苦大臣,可以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开始每日每人供应一碗米,勉强还可以吃到干饭,过年之后,从洪而下只能每日一碗稀粥, 聊以果腹都谈不上,只够吊着两口活气而已。
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数次突围不成,如无意外阖城人众就要活活的困死在这松山城中。洪承畴生性寡言少语,这回十三万大军一夜溃败,马失前蹄被困孤城,心中烦恶,终日不见笑容,经常一人枯坐闭目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丘民仰的情绪也很低沉,这位陕西关中的举人,从家乡渭南县小小的一名教授生员的教谕,靠着自身能力兢兢业业一路能做到辽东巡抚,平生之愿足矣,自觉虽死何憾?他与两名总镇曹变蛟、王廷臣约定:万一城破,三人一齐殉国,绝不苟活世间!
死一般的沉寂中,暗流开始涌动。世上有为了信仰勇不畏死之人,更有在死亡面前不甘接受自寻出路之人,在清军铁壁合围,外援断绝之下,松山城内的一些明军将领不愿给明朝白白搭上自家身家性命,秘密与清军联系准备献城投降。
副将夏成德是辽东广宁人氏,在辽军中服役已有二三十年,从普通士卒做起半生戎马九死一生方熬到副将之位。松山看得已成绝地,城破是早晚之事,失陷之日清军恼恨守军坚守不降,必然屠刀大举,届时不但功名富贵不保,就是全家老小也随之丧命,这是何苦?就让洪承畴、丘民仰他们去做流芳千苦的忠臣烈士去罢,我老夏恕不奉陪。
主意拿定,夏成德派其弟夏景梅悄悄出城纳款求降,前后往返四次,并把儿子夏舒送入清营做为人质,约定某日在他把守的南门献城。
松山前锋中营副总兵朱文德察觉了夏成德的异动,向洪承畴禀报,请求立诛夏成德以绝后患。洪承畴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按照其一贯作风,向来是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奇怪的是听了朱文德的汇报,如此要紧军情,洪承畴并未如何惊异,只平静的说了三个字“姑缓之”,竟未采取任何断然措施。
二月十八深夜,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清军在南门竖起云梯爬城,夏成德在城头接应,等夏部以外的其他兵将发觉,清军已经源源不绝的上了城头,松山城瞬时沦陷。明朝高级文武洪承畴、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祖大乐、祖大名等全部被生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