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2018,5,30

丘民仰困在松山出不来,朝廷任命年近六十的大同巡抚叶廷桂为辽东巡抚主持辽东军政。叶廷桂一上任就向朝廷诉苦:兵力未足,马匹未备,盔甲器械未备,实在无力解围。接着话锋一转,说出这么一段话来:“目下形势危急、大军新败之后无力再举,出师解围急切难办,松锦数万军民危在旦夕。不妨相机兼用经权,别有缓之误之之法为权而不失其经者,则非臣之寡味思议所能及也。”

叶廷桂吞吞吐吐的说:“宁前道石凤台说有‘缓之误之’一着,他不便咨询,但或可为今日事借箸者,圣明自有鉴裁。”

尽管叶廷桂遮遮掩掩,欲言又止,还是被聪明的崇祯一眼看出:叶廷桂动了歪门心思,甚么经权,无非是想与东奴议和的遁词。

崇祯大怒,严旨申斥:“本内敷陈经权,总属游词,全无制胜确着,屡旨严饬剿援,该抚道即宜时刻详筹,力图奋忾,如何一味逗怯,漫任道臣辱国妄举,诡称不便咨询,托言为借箸,叶廷桂明系同谋匪策巧行窥探,本当严问,姑着戴罪图功自效,如再不效,一并重罪不宥。”

十一月底,松山被围已近三月,明廷依旧一兵未发。祖大寿在北京的长子锦衣卫指挥祖泽溥心急如焚向崇祯申请出关救父。

祖泽溥提出吴三桂率军出兵塔山高桥,与清军对垒,副将丁柳提京营精锐骑兵二千,他本人统骑兵一万,战将十员出关救父。

祖泽溥是因父亲的军功做了锦衣卫指挥,本人不是统兵大将,也并未指挥过部队,祖大寿是为了取信崇祯才将祖泽溥常驻北京,纯属一种政治姿态。如今因父亲久困锦州,朝廷一筹莫展,才被迫请缨出战,与其说是祖泽溥天性纯孝舍身救父,还不如说是对堂堂大明国衰败无能辛辣的讽刺。当年扫灭胡元、成祖五伐漠北的赫赫武功到了他的后世子孙手中已经一丝不挂了。

奏本上去,开始着实在朝堂上热闹了几天,随又即摆出一大堆困难,最后归于沉寂。

崇祯十四年的冬天,辽东的雪下的特别多,一下就是数日,纷纷扬扬漫天皆白,到了十一月,关外雪深三尺,人马难行。松山城已被围三月,无有救兵。城中明军从开始时的二万余人,经过一部分突围,一部分战死,目下仅余一万余人,自总督洪承畴以下,每人每日食米一碗,官兵一律。存粮倒是甚多,可以吃到次年三四月,人心尚定。

清军依然在城外围困,挖了一条条丈余宽的深壕,在大雪之中,如同数条大蟒将松山城紧紧缠住。壕上有桩,桩上有绳,绳上有铃,铃边有犬,即使无人把守,只要明军出城,千余只恶狗一齐狂吠,气壮山河,清人立刻知晓。

围困如此严密,明军无法突围,但清军畏惧城中火炮厉害也不敢攻城,两家就如此耗了一百余日,明军纵然凄惨,清人也辛苦万分,数万清军屯扎松锦,粮草都要从数百里之外的沈阳等处运来,冰天雪地道路艰难,补给日难,将士皆有怨言,皇太极击溃六镇明军已获大利,这时又动了议和之念,派人放出风来。

石凤台,山西泽州府阳城县(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天启五年进士。历任陕西韩城、河北南宫、顺天府良乡知县,所到之处兴利除弊,政通人和,官声极佳,人称能吏。丘民仰升任辽东巡抚之后,石凤台被推为宁前道。

宁前道固然下一步往往就会升为巡抚,但在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乌纱帽丢了,过几日可以再换,脑袋可只有一颗,砍了就再也长不出来。危难之际,石凤台没有推辞,毅然上任,他运气极佳一上任就赶上松山大溃。

经过详细研判,石凤台认为松山兵溃后,明廷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再与清军决战,当下收拾残局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清议和,只有如此才能将明廷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获得喘息之机。

石凤台把他的想法告诉巡抚叶廷桂,叶深表赞同,但是二人同时想到了提出议和的危险性,前车之鉴数不胜数,搞不好就是杀头之罪。经过密议,叶廷桂决定先向皇帝做一试探,因此才有了十月间的经权之论,果然遭到崇祯的痛斥。叶廷桂噤若寒蝉,再不敢提。

虽然清人也面临巨大的困难,但他毕竟是胜利者和进攻的一方,崇祯十四年底,李自成复出河南已经不可复制,明朝两面受敌岌岌可危,数万精锐被困松锦,如再不果断与清议和,必将全数被歼,大局糜烂不可收拾。

石凤台权衡再三,最终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给朝廷上疏,公开建议与清人议和息兵。崇祯大怒,以石凤台私自议和大辱国体为名当即将其逮拿进京下狱。石凤台地狱虽然还未入到,能先进了监狱却也相距不远了。

此时,已经有很多大臣看出明廷在辽东已经无力与清人抗争,而国内农民军势若燎原,难以遏制,明廷无法内外兼顾,议和不失为应急之策。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大学士谢陞就是其中之二。

谢陞其人可能是在吏部干得久了,官气十足,等级观念森然,对上无比恭敬,对下趾高气扬,但有时还敢讲几句话。在内阁中与同僚讲:“东奴猖獗,流寇肆虐,朝廷之力竭尽矣,石凤台所言良是”几位辅臣均有同感。

洪承畴兵败,陈新甲心中明白正是他极力催战所致,言官御史们弹章如雨猛攻张若麒,对陈新甲也多有涉及。崇祯虽然未曾指责,陈新甲心中大是不安。

一败涂地后,陈新甲束手无策,苦思冥想,觉得除了与清人立即议和之外别无良策。于是挑选了合适的场合微妙的向崇祯做了暗示,崇祯似乎若有所悟,并未斥责。

送走了晦气满满的崇祯十四年,大明国迎来了崇祯十五年,举国上下都热切的期盼新年新气象,这个壬午年能给灾难深重危若累卵的大明国带来一丝好运。

正月初一,崇祯接受群臣朝贺,礼毕,召见辅臣及六部尚书等。皇帝谈起千里之外被困孤城的洪承畴,黯然伤神。大过年的,他们在京师灯红酒绿、铁树银花,不知可怜的洪承畴在松山城内有没有肉吃?

陈新甲乘机言道:“两城久困,兵不足援,非用间不可。”此言一出,在场的大臣无不失色,谁都知道一说用间实际就是要与东奴议和,这可是犯了天条,当初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就是以用间为名。都为陈新甲捏了一把汗。

不料,崇祯却未动怒,淡淡的说:“两城被围,已近一载,一信不达,何间之乘?可款则款,不妨便宜行事。”

一向强硬的皇帝破天荒的说出了以往他视为奇耻大辱的款字。群臣一片惊愕。

崇祯看了大臣们一眼,询问他们的意见,一时间却无人搭话。

皇帝的目光最后停留在上年复出再任首辅的周延儒身上,周延儒二目低垂,正襟危坐,不与皇上的目光接触,也不发一言。

崇祯显得颇为失望,又看着其他几位辅臣,这几位也效仿周延儒不发一言,时间仿佛在瞬间静止。

良久之后,大学士谢陞张嘴了,努力吐出八个字来:“彼如许款,款亦可恃。”余人默然,算是均无异议。

崇祯似乎满意的点了点头,并没有说话,以肢体语言传达了他同意的信号,“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最高领袖到底是惜字如金。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3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3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