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戊寅之变后,崇祯决定全力抵御满清,特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

洪承畴做了八年三边总督,专办陕西流贼,崇祯从来舍不得把他挪作他用,实在是痛恨满清连年入寇,才将其调任蓟辽。

洪承畴是属于这么一种人,无论放到哪里,不管熟悉不熟悉,难或者易,都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干出一番成绩来。他上任后,抓了四件大事—抽练精兵、调整干部、统一军令、加强装备,从人和物两方面增强明军战斗力。

崇祯十二年,圣旨批准辽东练战兵一万。洪承畴随即驰赴永平点验官兵,并移咨辽东巡抚方一藻派拨官兵9340名,含署总兵吴三桂亲丁400(后又抽练2千)。

八月初三,洪承畴出关外点验中前所官兵,这是他出任蓟辽总督以来首次出山海关。从山海关往北前进了五十里,初五,在前屯与方一藻会晤,高起潜亦至。宁前道丘民仰,饷臣袁枢一齐来前屯晋见总督。初七,洪承畴返回山海关,并未久留关外。高起潜、方一藻等返回宁远。

诸人议定:将各营抽练兵马渐次移至中后所和前屯两处分别团练。锦州离宁远二百里,宁远离中后所一百里,前屯离山海关七十里练,如有紧急可以迅速驰援。前锋总兵祖大寿镇锦州,团练总兵金国凤镇宁远,署分练总兵吴三桂镇前屯,如此辽东八城,如一条大蛇,首尾呼应,隐然有常山之势。

十月二十,清军又攻打宁远,已是宁远总兵的金国凤统兵出城迎战。从袁崇焕抚辽以来,宁远就是关宁锦防线的中枢,关外八城的核心,辽东巡抚驻节之地,有重兵把守。金国凤升为总兵,直属部队超过一万,比在松山之时强的太多。明军既有监视太监高起潜直属的监标,又有辽东巡抚直属的抚标,还有总兵直属的镇标,人数虽多但号令不一,形不成协同作战,清军冲杀过来,各营纷纷败退。

金国凤是勇武之人,痛恨官军怯懦,大呼:“众人皆退而我亦退大负国恩,有何面目立于三军之上,何以生为?”亲率其三子并家丁数十人冲锋,在严家山下刘家庄陷入包围。金国凤当先血战,头中四刀,身中七箭,肋中三枪,当场毙命,除了一子金魁逃生之外,金国凤的另外两个儿子及余人全部战死。

金国凤之死给洪承畴提供了机会,他上奏朝廷:“金国凤镇守松山时,兵不满三千,而能百方拒敌,坚守城池四十日,迫使清军退去,是因为其事权专一,无人掣肘,待得升任总兵统兵过万,却战败身亡,并非其才力偏拙,而是营伍纷杂,号令难行,人心不一”。借机奏请统一军令,提高总兵的权力,无论出战还是守城,无论监标抚标镇标,所有进退攻防都由总兵决定,惟其号令是从。得到崇祯批准,从此总兵成了真正的军事主官,辽东军令得以统一。

一个重要干部的死,往往给另外的人提供了上位的机会。金国凤死后,洪承畴奏请由吴三桂继任宁远团练总兵,刘肇基为分练总兵。

吴三桂与其父吴襄一样是中等身材,皮肤白皙,耳朵很大,高鼻子(巨耳隆准),但胡子很少,二目炯炯,顾盼有神,精力充沛,夜分始就枕,鸡鸣即兴,终日无惰容,标准的精力弥漫亢奋型。他少年时追击一名敌军,被其诈死用刀砍中面门,鼻子险些被削掉,鼻梁上从此留下一道疤痕,右高左低,中有黑纹如丝不细看难以发现。一生气,就会用手摸鼻梁,成了其标志性动作,就如段祺瑞一生气鼻子就会歪掉一样。

人生路上,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本身才能出众外,也离不开大有力之人提携,这甚至比个人的才能更为重要。

吴三桂就是明显的例子。他出身将门,父亲是总兵,既有权又有钱,长袖善舞,精于官场中迎来送往的一套,更舍得为儿子投资,无论是教育投资还是政治投资。舅舅祖大寿是辽西一霸,天下闻名,东边皇帝皇太极、南边皇帝崇祯都要给三分面子。虽然不是亲舅舅,但祖大寿武人天性,喜欢骁勇英雄的后辈,待吴三桂如同己出,用他在军中的地位和影响鼎力扶持,使其20岁就做了游击(大致相当于团长)。

自家人之外,吴三桂向外寻找靠山,攀上了炙手可热的辽东太上皇关宁总监高起潜,被高收为义子,做了副将,官职节节高升,一年一个跨越。

洪承畴到了蓟辽,吴襄又是竭力巴结,加上吴三桂少年英武,人才出众,深为喜爱洪承畴,也开始大力提拔,崇祯十二年七月,保举其为署团练总兵。而他的另一位舅舅战功赫赫的祖大乐此时还是副将,袁崇焕时代就是辽军宿将的于永绶、柏永馥也依然在勤勤恳恳的干他们的副将。

如今金国凤战死,总兵之位空出,在各方扶持之下,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终于做了天下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实职-总兵,成为当时关外仅有的三名总兵之一(前锋总兵祖大寿、团练总兵吴三桂、分练总兵刘肇基,刘肇基的任命还在崇祯十四年正月。年仅 27 岁,已经和舅舅祖大寿并称总镇,从此吴襄被尊称为老总兵,如同蒋经国做了总统之后,死去的蒋介石被称为老总统,当然,吴襄是活的当了几年老总兵,这个比蒋介石厉害。吴三桂骁勇善战,在武的方面比他老子吴襄远超胜场,而精明狡猾,在文的方面也不亚乃父。

鉴于火器在明清战争中的重要性,崇祯十二年秋,洪承畴在在古冶设立火器局命都司王承祖督造三眼枪、鸟枪;在蓟州设立火药局,命守备张自成督造火药;又命守备王维中在滦州山中开采铅矿,制造铅子;在开平卫设立军器局,命参将张崇谦督造盔甲。各局新建,缺少打造大炮的技师,而弓箭的弓胎物料产自南方,买来之后还要用一年的时间予以晒晾,充分干燥之后才能使用。清军最害怕的是明军的火箭,崇祯之前已经把内库中的数万支竹箭、数万斤硝黄净铅拨给洪承畴使用。洪承畴又申请二号三号红衣炮各五十位,再发弓三千张,箭六万支,火箭二万支速解军前。崇祯当即批准发灭虏炮五十位,弓二千张,箭六万支。

经过洪承畴半年的精心运筹,蓟辽的军事面貌焕然改观。

来蓟辽之初,洪承畴被皇帝降三级住俸(停发工资)。崇祯十三年二月,朝廷奖叙数年前甘肃击败蒙古进犯的功劳,恢复了洪承畴的太保官职,并赏赐四十两银子,绯色蟒袍一袭,洪承畴总算有了些工资收入。

三月,崇祯撤回各地镇守、分守、监视太监,这回撤的很彻底,竟然连不锈钢钉子户高起潜也撤了回来,洪承畴少了一个掣肘之人,更有利于其权利集中整顿蓟辽。

崇祯对戊寅之变耿耿于怀,引为奇耻大辱,本月他在文华殿亲自考试新科进士,出的题目就是“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对于农民军明廷一直采取的是攻势,不存在报仇雪耻,很明显所谓报仇雪耻是专门针对关外的满清而言。由此看出,崇祯已将战略重点从安内转为攘外了

松山攻城失利,皇太极一直耿耿于怀。崇祯十三年,还是大凌河叛臣祖可法、张存仁献计,提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最狠,名曰“刺心”,要直捣燕京,割据河北。中策是攻取山海,置关外诸城于绝地,名曰“断喉”。下策最温柔敦厚,屯兵广宁,威慑锦州,迫使明军节节弃守,一路缩回山海关,名曰“去手足”。祖张二人特意提到此计是“剪重枝伐美树之着也”,他们知道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最钟情于砍树,故而投其所好。

皇太极眯着细目仔细观瞧,大脑飞速运转,心中不断盘算。最后看到“剪重枝伐美树之着也”,正中其下怀,不禁霍然而起,学着《三国演义》中惯常出现的场景,大呼:“先生之下策实乃上策也”。决定改变战法,不再强攻宁锦,而从其侧面入手,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用围困大凌河的老办法,断其手足,温水煮青蛙,把明军炖成一锅烂肉。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3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3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