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政策,皇太极处于犹豫与矛盾之中。他既鄙视明国武力孱弱,不堪一击,文治腐败,主暗臣邪,从而悍然抛出天命循环,惟有德者居之的理论,对朱明皇帝的永久性提出了挑战,又觉得明朝树大根深,百足之虫,有两百多年的家底,他没有把握一口吞下,不如维持现状,保住既得利益,南北和好,各治一方。皇太极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顾虑,就是就算能灭了明朝,如何统治广袤的中原的问题,百余万女真融入一亿明人当众,犹如一抹浪花落入大海,顷刻化为乌有。与之伴随着另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对中原文化无形威力的恐惧。满洲贵族占据辽东二十年,已有不少人倾慕汉人典章文化,痴迷汉人诗词书籍及各种生活习惯、娱乐方式,除了还是满洲装束,说的满洲话之外,活脱就是汉人,皇太极屡禁无效。在辽东尚是如此,进了中原花花世界,更是可想而知,这远比火炮弓箭杀人还要厉害。于潜移默化之中瓦解融化了满洲,前朝的元魏辽金元莫不如此,不到数十年,本族的勇武骁劲就丧失殆尽,转化为汉人的柔弱萎靡,后来莫不丢了江山,一想到此,皇太极就不寒而栗,对入关灭明更加犹豫彷徨。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皇太极觉得明国虽衰,实力犹存,以当下而论,清朝还不具备入关灭明的实力和条件,万一蹉跌,反而不美。如今他家大业大,遇事首先求稳,更注重风险,尤其是潜在的风险,时时以拥众百万,自诩投鞭断流,悍然伐晋却兵败淝水一蹶不振,最后命丧五将山身死国灭的前秦大帝苻坚自警。决定不可急于求成,还是要从身边做起,先解决宁锦问题。
崇祯十二年,平静了数年的辽东战火重燃,清军开始频频出击,攻打宁锦,二月,清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兵征明,攻打辽东。
数日后,皇太极亲统大军继发。这回他看中了锦州以南十八里处的松山城。松山城不大,四面高中间低,形如一口平放的锅,且是老城并不如何雄伟高大。祖大寿、高起潜又带四万辽军进关入援,辽东明军去了一半,松山城内只有数千明军,皇太极颇有把握拿下。他纵马登上城南一座高岗,观察城里城外形势,随口指示孔有德、尚可喜、石廷柱等攻城方略。
次日黎明,孔有德等将所部红衣大炮向城墙移动,准备轰城。
明松山守将是副将金国凤,从名字上看像是已故总兵金国奇的兄弟,城中仅有三千守军,面对数万清军,还有携带众多火炮的孔有德等叛军,城中人心汹汹,金国凤抱定必死之心激励将士死守报国。他见清军开始行动,马上带兵出城,倚靠城墙列阵。
清军见明军出城,立刻万马齐冲,箭如飞蝗,金国凤抵挡不住撤入城中,上城防守。孔有德等指挥炮手放炮轰城,势如霹雳,将松山城头垛口全部打碎,只剩下光秃秃的一道城墙,守城军民吓得缩身伏在城墙之内不敢探头。
情势危急,金国凤急命士卒运来木头石料填塞在城破之处,同时作为掩体挡清军炮击。炮击过后,清军开始竖起云梯攻城,城头守军射箭落石拼死守御,一时间清军攻不上去。
这时天色向晚,代善请明日再攻,皇太极看见士卒已然疲惫不堪,下令收兵。明军趁此时机,连夜加固城防,将损毁之处一一填补。
次日清晨,清军再次攻城,城中防守坚固,难以摧破,清人死伤甚众。皇太极召集众将商议,皆有难色,声言军中铅子火药已然用去大半,急需从沈阳补充,皇太极命人回沈阳去取。
数日后,孔有德开始挖地道攻城,依然无效,区区一座松山城,数万清军久攻不下。
三月丁丑,皇太极召见大学士范文程等。崇德皇帝面带愁容:“昨夜朕梦见皇帝,神情不悦。以往但凡梦此,我军攻城皆不能得,今攻松山亦恐如此,汝等试验之”,皇太极对攻打松山已丧失了信心,搬出努尔哈赤来做挡箭牌。
果如其言,清军从沈阳运来大炮二十七门,铅子火药无数,继续强攻松山,大炮昼夜毒打不绝,两日之内城中拾得打进铁炮子六百余个,俱重拾余斤,但松山终不得破。
一计不成又生二计,皇太极破例给祖大寿的老婆写信喻以祸福。祖大寿勇冠三军,却出名的惧内,名扬中外,皇太极也久仰其名。话说惧内其实并不丢人,反而是一项美德,非修养极高之人不能为之,历史上大有本事而惧内之人,数不胜数,帝王将相代不乏人,刘邦、杨坚、房玄龄…,祖大寿不过是其中之一。
皇太极满怀赤诚的和他祖大嫂子掏心窝子。他虽是番邦之主,却常将人品挂在嘴上。一上来先给崇祯君臣的人品作了总体定性,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明之君臣记人之过终身不忘,有仇怨者不能度外置之必设计以陷之而后已”。随即举了祖大寿亲身经历的例子:己巳年他率师入燕,祖大寿与袁崇焕(皇太极尊称为袁经略,他好像忘记这位袁经略惨死是拜他之赐,不过即便是记得,按照皇太极的理论逻辑,袁崇焕之死也完全是崇祯所为,与他毫无干系,他始终是袁经略的老朋友)入关西援,因明帝见疑,祖大寿竟跳梁而返,无君之心已著。此其得罪之一。
在大凌河,祖大寿杀何可纲以全军而降,此其得罪者二。
上年(戊寅年),清军又入燕,明帝急调祖大寿入援,祖大哥迟迟不动,违命逗留,此其得罪者三。
清军入燕,长驱千里,陷城杀将,祖大寿不能死战,坐视不救,此其得罪者四。
最后,皇太极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忠告:“有此四罪,明帝断然不肯轻恕,虽远至子孙,必难免赤族之祸。从戊午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兵兴以来,明之文武诸臣功名成就者而能保全身家者曾有几人?不死于我兵即死于国法,此岂待朕言?尔等谅无不知者。”
应该说,最后一句对二十年来明朝有作为之重臣结局的总结,皇太极没有带任何主观偏见,完全是以事实说话,实话实说。
三月二十,入关勤王的祖大寿、高起潜率辽军回到辽东,明军势力大增,皇太极被迫从松山撤军。
松山被围之时,辽军主力尚在关内,金国凤又如十四年前的袁崇焕一样独卧孤城,明廷一如当年,断定松山必陷,不曾想喜讯传来松山安然无恙。崇祯大喜,五月,立升金国凤为都督签事辽东宁远团练总兵。一个月后又进为署都督同知,荫锦衣卫千户。
松山之败,再一次教训了皇太极,绝不可顿兵于坚城之下,辽军虽衰,仍然具备坚强的战斗力,明军的凭城用炮的龟缩大法依然有效,袁崇焕尸骨已朽,袁崇焕的徒子徒孙还在,同时也刺激了他一定要拔掉明朝宁锦防线的决心。
三月丁丑,皇太极召见大学士范文程等。崇德皇帝面带愁容:“昨夜朕梦见 太zu皇帝, 神情不悦。以往但凡梦此,我军攻城皆不能得,今攻松山亦恐如此,汝等试验之”,皇太极对攻打松山已丧失了信心,搬出努尔哈赤来做挡箭牌。
果如其言,清军从沈阳运来大炮二十七门,铅子火药无数,继续强攻松山,大炮昼夜毒打不绝,两日之内城中拾得打进铁炮子六百余个,俱重拾余斤,但松山终不得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