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郧阳抚治袁继贤曾对杨嗣昌讲:“剿局告成,关键在于秦蜀得人”,三边总督郑崇俭、四川巡抚邵捷春是剿杀献曹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郑崇俭知兵能战,但因玛瑙山受到的封赏不公带有情绪,接着又大病一场,索性掉头回了陕西,撂下不管。他一走,秦军无人压制,贺人龙跟着带兵撤回陕西。左良玉不来,贺人龙又走,再无能战的大将,官军成了有追无剿,连吃败战。

兵部的调度漫无重点,也给杨嗣昌的剿局拖了后腿,没有集中全部力量入川搜剿,而是重谈各省划地自守的老调,严令秦督不可纵贼入秦,使得郑崇俭有理由回陕西,他没有义务舍己为人。

邵捷春则是另一种情况,其人长于治理地方,施惠百姓,但不懂军事。一开始就对杨嗣昌将献曹驱入蜀中的策略很不理解,直觉告诉他这是杨嗣昌存心不正,有意陷害于他。带着这种情绪,邵捷春极不情愿的组织对献曹的堵截,效果可想而知。

川军的不堪一击也是杨嗣昌事先没有想到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怪相令其喷饭,方国安带兵扎扎实实的陪着张献忠在四川走了个来回,未有一捷,完美的当了一回免费导游。

献曹闯过大昌之后,杨嗣昌已有不祥的预感,感叹“剿局未完,罪状难测”。张献忠深入川南破了泸州,杨嗣昌更是方寸大乱,调全部兵力紧追,使得川东北防御空虚,充分暴露出其不善用兵的弱项。献曹以极限速度星驰北上,一路畅通,毫无阻拦。猛如虎使出吃奶的劲儿在开县追上张献忠,是最后的机会,惜乎士马疲惫军心不齐,反遭大败。

献曹出川,杨嗣昌痛悔无及,他沿江而下东进,张献忠就在他头上陆地而行,开始还是“离我三天路”,后来差距越来越大,已是无法追上,最后只好寄希望于左良玉能遵令在当阳大路上以逸待劳,给张献忠迎头一击,即便不能生擒献曹,起码不会失落城池。

南宋岳飞在朱仙镇接到十二面金牌,虽极不情愿,也不得不退兵南下执行军令,左良玉接到十九道调令,置若罔闻,按兵不动,最后故意北走汉中,让出大路给张献忠通过,致使襄阳失陷,彻底致杨嗣昌于死地。杨嗣昌常常念叨“到头一着”,最后是他一力捧起来的平贼将军左良玉结结实实给了他“到头一着”。

就在杨嗣昌得知襄阳噩耗的前一日,二月初十,他向崇祯汇报了左良玉屡次违令不遵,可是最后还给左说好话:“该镇谋勇、兵力实能办之,且终堪备边疆大用。仍祈皇上于切责之中寓爱惜之意。”宛如一名痴情女子,虽遭负心汉屡番抛弃,还是痴心不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杨嗣昌于左良玉,当然有利用的成分,但恩不谓不厚,左良玉先是感激,后有些疑心,玛瑙山一战又对杨有了轻视之心,夺印一事彻底反目为仇,屡调不动,坐观成败,终于致其死命,虽不亲手杀杨,却是杀人不见血。以怨报德,斯人之谓也!

崇祯当政十七年,用过的大臣成百上千,真正始终信任的仅有杨嗣昌一人。杨为人机敏,反应快捷,精于揣摩,深为皇帝所喜,但这些并不是杨的独有,其他大臣如周延儒、梁廷栋、温体仁等也都具备,杨嗣昌最让崇祯欣赏的是实心任事能提出与众不同高明的战略,而且知进退、识分寸,谨守为臣之道。一件事情,杨嗣昌能提出看法,皇帝如不接受,杨嗣昌会坚持,皇帝如果坚决不接受,杨嗣昌就会收回本人的意见,按照皇帝的意见执行,如张献忠谷城受抚就如此。后来张献忠复叛,证明崇祯的主张的错误的,但杨嗣昌并无一语指摘皇帝,也无一句抱怨,全部把责任揽了过来。他能代主受过,这是袁崇焕、孙传庭所不能的。

又如戊寅之变,正是崇祯的固执犹豫、不愿负责使得和议半途而废,引来清军入犯,诱发了张献忠等复叛,导致局势大坏,杨嗣昌心知肚明,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也无一句报怨。

因为这些,崇祯才对杨嗣昌有了独一无二的圣眷,戊寅之变损失惨重,朝臣纷纷向杨嗣昌问罪,他是兵部尚书,按照以往王洽、张凤翼的例子,杨嗣昌也要杀头。崇祯明白杨嗣昌很多时候是代他受过,予以坚决保护,仅仅戴罪了事,不久就借机恢复原官。

襄阳失陷后,舆论对杨嗣昌的弹劾空前猛烈,户科给事中左懋第言其“拥兵自卫,迄今无功”。他死后,言官们一致要求要严厉追究其责任,不但襄阳失陷是杨嗣昌的大罪,就是洛阳失陷他也难逃干系,要把杨开棺戮尸。

沸沸扬扬中,崇祯出来表态:“杨嗣昌是他特简任用,无论有何罪责,皇帝自有裁定”,一锤定音,无人敢有异议。

之后数年,崇祯对杨嗣昌一直念念不忘,一次召见辅臣,说他昨夜梦见杨嗣昌跪在阶下,依然是其在京时胖胖的模样,两泪汪汪向他申诉;“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诸臣不公不平,连章见诋,故归而诉诸皇上”。崇祯大为怜悯,问:“如某某之疏犹公平否?”,杨嗣昌摇头:“亦未然”。说罢,崇祯一脸惨恻。

杨嗣昌圆圆胖胖,双目细长,神情憨厚颇带喜感,从相貌看好像是迟钝迂缓之人,实则相反。其人生性机敏,心思敏捷,办事干练,有着丰富的地方及中央工作经验,在户部管理过新饷,使得他对一般大臣视为畏途的兵马钱谷甚为精通,张口就是一堆数据,尤擅长处理公文,数千字的奏疏一目十行,很快能提炼出核心意思并拟出处理意见,这些使得他能脱颖而出。戊寅之变时,每日各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杨嗣昌随手批答,从无阻滞,人服其才。杨同时也是写奏疏的能手,连篇累牍,动辄洋洋数千言,似乎以此为乐,可是给看奏疏的人累的够呛。目前留存下来的奏疏有数十万字,高居时人前列。入阁之后,他不是首辅,但每有票拟总是独立拟就,从不交于首辅批改,崇祯对其几乎言听计从,倚重甚殷,可以说是不是首辅的首辅。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30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30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