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志决身歼军务劳—杨嗣昌论

起码从宋朝起,中国的读书人只要中了进士,马上就可以做官,所谓“鲤鱼跃龙门”,或在中央或到地方,起步就是知县,治民理政,掌握一方生灵祸福,这在今天已不可能,在古人却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杨嗣昌二十三岁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从南京国子监博士做起到户部郎中,一直在中央任职(明朝在南京设有与北京一样的各衙门,属第二中央)。天启年间,与父亲杨鹤一同辞官归里,隐居了数年。崇祯元年双双复起,杨鹤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嗣昌任河南兵备道,开始任职地方接触军事。崇祯三年,加升正三品的参政,成为中层官僚。崇祯四年调任山海关内道,参与辽事。关内道和宁前道是辽东巡抚之下两个最重要的职位,只要干的不错,下一步往往就是巡抚。

在关内道任上,恰逢大凌河之役,山海关作为后方,杨嗣昌奉命组织兵力援凌颇为得力。次年升任山永巡抚,成了封疆大吏,直到崇祯七年。四年的任职辽东,杨嗣昌亲眼见证了明金交战,深感双方军力对比悬殊,认为恢复辽东已无可能,形成了他对辽事及明金双方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宣大任上任职一年多,杨鹤去世,杨嗣昌回家守制,很快继母又去世,两重热孝在身,按照官场规则,他要守孝四年多才能出山,杨嗣昌做好了长期守制的准备。

崇祯九年张凤翼服毒自杀,兵部尚书出缺,早已暗中考察杨嗣昌多年的崇祯推翻了吏部的名单,特意指示让从守制的官员中选取,等于公开任命了杨嗣昌。

明朝当时内忧外患,屡剿不灭的农民军和日益扩张势力的满清已成了心腹之患,杨嗣昌退居林下心忧国事,明白皇帝钦点他的用意所在。

进京之后,杨嗣昌将他多年苦思所得的“攘外必先安内、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斯能荡寇”的三点方针公之于众,立时引起朝野轰动,因为杨嗣昌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说不明白或者不敢说的话,并总结归纳上升到战略理论高度。

针对当时的局势,杨嗣昌形象的以人身作比喻,把流贼比作心腹之患,满清比作四肢之患,虽然性质反动,却也能自圆其说,由此,又引出了剿灭农民军的“四正六隅十面网”之说。诚如孙传庭所论,十面网也有破绽,但总体而看,已极其周密,世上又何有绝无破绽之物?

用大兵必须大饷,杨嗣昌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倡议加征剿饷,引来无尽骂名。加征剿饷,大大加重了民间负担,激化了本已尖锐的社会矛盾,属于饮鸩止渴,但在当时财政三空四尽的形势下,也有不得不如此的苦衷。

崇祯是一个极难伺候的主子。大臣没本事,他看不起;有本事,遇事坚持己见,他又恼恨惩治,口称虚怀纳谏,实则难听逆耳之言。杨嗣昌能干敢任事,具备了能臣的条件;更难得的是杨嗣昌从不和崇祯硬顶,甘于替皇帝背黑锅,并善于揣摩皇帝心思,又具备了一部分佞臣的素质。因此,君臣契合一时无两,崇祯高兴的感叹“恨用卿晚”,铁了心支持杨嗣昌。

有了皇帝的信任,杨嗣昌大胆实行他的方略,对外力主与满清议和,对内严厉镇压农民军。十面网越收越紧,农民军死的死、降的降、张献忠受抚,李自成隐遁,天下无贼,只剩下星星之火,眼看就要被扑灭。

但是,在最关键的议和问题上,崇祯摇摆不定,没有给予杨嗣昌最有力的支持,使得和议半途而废,引发了戊寅之变,清军深入冀鲁蹂躏践踏,明廷丧师失地,损失惨重,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洪承畴调任蓟辽,农民军死而复生,终而大炽,成了燎原烈火,烧死了杨嗣昌,也烧掉了大明国。

戊寅之变中,暴露出了杨嗣昌在军事指挥方面的弱点,他借机辞去兵部尚书,专任辅臣,转头布置对张献忠的围剿。不料张献忠抢先动手,在谷城复叛,并带动罗汝才均州九营一齐再起,沉寂多时的农民军又活跃了起来。

罗猴山之败后,崇祯突然命杨嗣昌督师剿贼,大出杨本人的意料。以往都是杨嗣昌主动提出前线督师,崇祯总是不许,这回却不请自命。个中原因,可能并非是崇祯对杨嗣昌丧失信任,将其赶出朝堂,恰恰是对杨的深为信任,用旁人不放心。

张献忠求抚之时,杨嗣昌力主要有条件受抚,崇祯却迫不及待,放言;“哪有他来求抚,反派兵剿杀之理”,当场拍板无条件受抚。如今,张献忠复叛,证明了崇祯当日之决策失误,他急需要迅速将逆献擒拿,方能挽回面子。环顾朝堂,卢象升已死,孙传庭被囚,洪承畴正抵御满清,除了杨嗣昌无人可用,而杨的能力和忠诚度崇祯深信不疑,故而有督师之举。

出京督师,杨嗣昌只带了少数随员,手中没有直接掌控的军队,仅凭督师辅臣的声势和皇帝的权威来指挥三军,犹如一只没牙的老虎,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杨嗣昌做过巡抚、总督、兵部尚书都掌握兵权,但没有亲临战阵,缺乏实际的军事指挥经验,不能像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等人一样亲冒矢石,故而选中了左良玉以为大将总统诸军。为了笼络左,特意向皇帝要来平贼将军印予之,对其关怀备至。一时间,左良玉受宠若惊,对杨大有知遇之感,生出奋发杀贼之心,故有玛瑙山之捷。

玛瑙山一战,郑崇俭也很卖力,以总督之尊亲临前线督战,秦军左军合力,一举踏破张献忠老营,张献忠精锐家口损失惨重,只身以免,接着在韩溪寺又被贺人龙痛击,五营精锐丧尽,逃入深山。

此刻,张献忠面临从革命以来空前险恶的形势,明军只要再进一步严加搜剿,似乎非死即擒,胜利的曙光已向杨嗣昌招手。

关键时刻左良玉出了问题。也许是杨嗣昌超乎寻常的热情接纳让左良玉隐隐生疑,马元利的话正好说中了他的疑虑,两相印证之下,左良玉收兵不追,张献忠逃出生天。

左良玉养寇自重,杨嗣昌焦急万分,屡次恳劝引诱无效后勃然大怒:“左良玉不过是一介总兵,竟如此忘恩,平贼将军印能给就能收回”,找到贺人龙,勉励其奋勇杀贼,承诺取左而代之,拔其为平贼将军。

贺人龙多年求总兵而不得,骤然要当平贼将军,激动万分,对杨嗣昌感激涕零。

一切都在按预定方针进行,杨嗣昌突然勒马转向,还是觉得左良玉无可替代,平贼将军印还得姓左,安抚贺人龙目前时机未到,让他再等几天,贺人龙最后没等到平贼将军,只升了半级做了署总兵作为补偿。

贺人龙热望落空,署总兵无法对冲平贼将军的损失,由感恩变为怨恨,向左良玉密报了前后由来,左大恨,从此按兵不动,专看杨嗣昌的笑话。

左贺事件,杨嗣昌暴露出其人驾驭不善,优柔寡断的弱点。对左良玉要么笼络到底,就赌其有一线感恩之心能出力报效;既然决意换马,将其得罪干脆就得罪到底,一定拔擢贺人龙取而代之,如此左虽怨望,贺尚感恩,终有一人可用。他如此举棋不定,前后反复,“良玉以夺印怀惭,人龙因归归印觖(jue)望,遂逡巡不复深入”,把两个能打仗的都得罪了,最后竟无一人肯出力。

献曹合股势必入川,均州九营除了罗汝才之外,全部受抚,尤其是过天星惠登相有精锐七千,势力仅次于献曹,杨嗣昌并非没有成绩。蜀道艰难,前有川军据险阻击,后有秦楚军追杀,两气夹攻,献曹不亡何待?其计划也不可不谓周密,但事实完全相反,蜀中万千险隘,川军守不住一个,献曹成了脱缰之马,任意图奔,前面堵不住,只能靠后面追,可是官军缺乏农民军十年练就的草上飞功力,终日追赶,始终相差三日路程,就此成了“拦头无人,尾追莫及”的败局。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3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3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