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是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全盘军事,崇祯信任极专,言无不从,他也能苦心运筹,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成功调和了卢象升、高起潜的矛盾,也化解了他和卢象升的误会,力荐孙传庭出关、督师、总督保定。但在军事指挥调度上,失误不少。
一是对局势严峻性估计不足,兵力使用不能一次性的投入,从战事开始到结束,杨嗣昌分成数次调集各镇援军,如同挤牙膏一般,导致明军的数量优势不能充分有效发挥。洪承畴十二月接到调令,等带兵进至京郊,战事已经结束,毫无作用。
二是对援军的给养供应准备不充分,只是日日发公文命地方措办,至于地方能否措办,并无有效措施,地方州县一来是财力不足,二来是则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予积极供应,三来是援军在清军过后才到,激起民愤,拒绝供应,甚至视若寇仇,放炮轰击,这些直接导致了军事的受挫。
三是在千里之外指挥,掌握不了前线瞬息万变的情势,下的命令往往滞后,不合实际,前方将领执行不是,不执行也不是,无所适从。倔强如孙传庭者决绝执行过时的军令,自作主张,又被视为抗命不遵,徒然激化了内部矛盾。
除了军事策略分歧,明廷内部矛盾重重,互相倾轧的优良传统,也给清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崇祯多疑善变,意气用事,不顾实际,苛责于人,既用主战的卢象升,又不给以全权,使其进退失据,徒劳无功,发现其战绩寥寥后,又大失所望,不设身处地考虑卢的处境,一味严旨申斥,降级处分,激得卢象升摧折而死。
对于继任督师的孙传庭,崇祯也是如出一撤,不看其来之不易的成绩,只怒其不能成千上万的斩杀清军,把他亲封的实心任事之人扣上不尽实心的帽子,还不许申辩。
崇祯对孙传庭的态度起先是期盼,接着是不满,后来是恼恨。尤其是在清军撤退之际,崇祯认为要对敌军进行四面围剿大加惩创,孙传庭则坚持以当前明军的实力,根本做不到,最好的结局就是将清军驱赶出长城,万万不可不自量力把煞神再赶回内地。
君臣二人一个要堵,一个要赶,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因此崇祯认为原先实心的孙传庭不再实心,一味躲闪,大负委任。不识相的孙传庭自命痴忠一片,可质天日,偏偏不认可这个“不实心”,一再执着的请求陛见,越发激怒了崇祯,谁都接见,就是不接见孙传庭。君臣矛盾炸裂,最后竟然以孙传庭装聋为由,将其下狱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
崇祯与卢象升、孙传庭的矛盾,卢象升与高起潜的矛盾,高起潜与孙传庭的矛盾,刘宇亮与孙传庭的矛盾,刘宇亮与行间诸镇的矛盾,行间诸镇之间的矛盾,前线将领与朝中言官的矛盾,明廷到处充斥着尖锐而难以调和的矛盾,焉能不败?
反观清方,皇太极本身就是高明的军事家、政治家,令行禁止,善于调和内部矛盾,不存在明廷激烈的内讧。其军事策略更是高明,入口之初,迅速斩杀明廷边军,然后左右路军并路而下。密云城坚炮利,清军有了宁远的教训,围而不攻,绕路而行。明朝重兵囤集北京,防守严密,清军一个月等不到破绽,再次分路而下,劫掠畿南,在运动战中寻机歼灭了卢象升。
孙传庭、高起潜、颜继祖等重兵防守临清、德州,清军却避实击虚,潜袭济南,一举而下,明军无如之何。撤退出口,关外攻打松山牵制辽军;数次逼近长城,吸引关内明军,掩护关内清军。关内清军数次迂回,故布疑阵,给明廷造成错觉,在付出轻微代价之后,安然出口。其军事指挥灵活机动,虚实相应,一气呵成,明方则僵化死板,数次误判,招招受制,处处失败。
戊寅之变对明朝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明廷遭到大肆杀掠破坏,经济损失惨重,更致命的是大批栋梁之臣或被清军杀死,或被明廷处死,不死于敌军锋刃之下,即死于朝廷国法之下,比之经济损失和一般人员伤亡,这是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孙承宗、卢象升、颜继祖、祖宽,或为元老重臣,或为当朝栋梁,或为地方能吏,或为边关猛将,都因为明朝调度无方送了性命,辛苦奔忙的孙传庭则被皇帝送进监狱。待到之后局势迅速恶化,明朝再无人可用,自己给自己的垮台创造了组织条件。
战事结束,明廷痛感各镇兵马孱弱,不能御敌,决定在各镇抽调精锐兵马严加操练,练就精兵三十二万。练兵就要花钱,于是又开征了每年七百三十万两的练饷,三饷全部登场,合计每年两千余万两,民间不堪重负,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
崇祯受了刺激,狠心掏出三十万两内帑充饷,当然不是白给,是暂时借给朝廷,等收上税银来就要如数偿还,不过皇上不收利息,是无息贷款,已经是相当大方。
崇祯十二年四月,清军刚退出长城,朝廷开始加固北京城防,征集大量民夫班军疏浚护城河,挖深挖宽,深达三丈,宽达五丈,望之如同深崖巨川,工程浩大,花费近百万两银子。有言官叹息:去冬奴贼入犯,通州沧州德州济南都有运河、黄河为险,岂不比这数丈深广的护城河险要?可敌骑扬鞭飞渡如入无人,可见在人不在险,而今花费如此之巨用于无用之地,何如将这大笔银子用于岩疆要害防御。
满清和农民军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却在农民军最低沉的困难时期狠狠给了明朝一刀,迫使明廷重新把防御满清置于战略优先地位,将多年在陕西镇压农民军的洪承畴调到蓟辽,主持对清军事,而另两名阎王卢象升、孙传庭一死一囚,农民军压力顿减,死中得活,又重新活跃起来,势若燎原,明廷再也不能扑灭,朱明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