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是老来发迹,三十二岁中了举人,四十二岁中进士,虽然比范进早了许多,但和杨嗣昌、周延儒等二十多岁就中进士相比,差不多差了两代。登科后,又一直在翰林院、詹事府等清闲衙门任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臣在词林十九年”。
一个给天启皇帝讲课的机缘,把孙承宗推上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父亲光宗迟迟不能被立为太子,熹宗的教育也没人上心放了羊,到了十五岁还没有系统读过书。光宗又突然去世,熹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做了皇帝,首先要恶补功课,以便能看懂奏章,处理政务。
朝廷选了好几位饱学大臣当熹宗的老师,他们都用给大学生授课的方式教授熹宗这位小学生,皇帝听得索然无味。只有孙承宗有过在大同巡抚当西席的经验,熟悉少年儿童的心性,懂得因材施教,他本人又生性诙谐,讲课生动活泼,一下子吸引住少年天子,大得圣眷,做官的行情一路走高。
天启二年,广宁兵溃,孙承宗以知兵被任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成了时局的核心人物。同年,王在晋和袁崇焕等就山海关的防御问题发生争论,孙承宗认为事关重要,亲自出关调研处理此事,明确支持了袁崇焕等,并代替王在晋督师辽东。
督师四年,孙承宗苦心运筹,以关外九城联珠为线,从山海关往北400里,沿着辽西走廊构筑了坚固的关宁锦防线,广宁兵溃后,旧辽军已经全体崩溃,孙承宗从头开始打造了一支全新的辽军,全军约十一万人,装备了大量新式武器尤其是各种火炮,日后袁崇焕功业的基础基本上奠定于此。
孙承宗督师辽东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不遗余力的提掖人才,培养了大批能干的文武干部,拔擢满桂于偏俾,激赏袁崇焕于监军,马世龙、赵率教、孙元化等在其手下都得到了重用,都成了一时重臣。
在孙承宗督师期间,努尔哈赤未曾进犯,辽东得到了难得的平静,因此孙承宗有了“福相”的美誉,个中自然也不乏讥讽之意。
天启四年,朝中的党争日趋激烈,孙承宗也卷了进来。他手握雄兵,虎踞关外,听说魏忠贤打击东林党人,颇为不满,挑选了熹宗生日之际,要借巡视蓟州边防之机进京贺寿陈述大计。魏忠贤吓得失魂落魄,孙承宗可是手里攥着刀把子,不是杨涟等手无寸铁之人可比,赶紧找熹宗哭诉,指斥孙承宗拥兵跋扈,是唐德宗时起兵叛乱的大军阀李怀光,此番借口巡边进京就是要杀他魏忠贤。
熹宗敬重老师,但更舍不得大伴,严令孙承宗:关宁军务紧急,不必进京贺寿。孙承宗只得照办。魏忠贤躲过一劫,心有余悸,伺机对孙阁老下手。
一年后的柳河之败,给魏忠贤提供了机会,他发动手下的言官,百倍渲染明军的损失,刚好马世龙素日行为不端,人言啧啧,孙承宗受到牵连被迫辞职。
孙承宗人走了,他留下的遗产起了作用,袁崇焕借此一举成名,当然袁本身也有很大的功劳,这个必须承认。
己巳之变,孙承宗在成基命的力荐之下二次出山,在袁崇焕被拿、祖大寿东溃、满桂败亡的危急之际,二次督师辽东,稳定了局面,守住山海关、调回祖大寿、收复四城,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避免了明朝的瞬间崩盘,这是孙承宗一生中功业的顶峰。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重新执掌辽东,他遇到了经抚不和的老问题。对于不知深浅、夸夸其谈的丘禾嘉,孙承宗瞧不上眼,但不公然对抗,还是用他以退为进的太极功夫与之周旋。筑城大凌河之议,始于梁廷栋,附和于丘禾嘉。孙承宗本来鉴于袁崇焕新死,辽军需要一段稳定时期,不主张采取攻势,但见朝议如此,继续往北推进恢复辽东也是其夙愿,就欣然同意,于是有了祖大寿、何可纲出关筑城之举。
筑城之前,孙承宗就想到了金军会来武力阻止,他觉得以祖大寿之勇,明军火炮之强,并无大碍。皇太极围而不攻、困死祖大寿的新战法使得明军凭城用炮的优势无从施展,祖大寿冲不出去,大凌河成了死城,只有凭借援军解围才能得救。
祖大寿八月被围,十一月力竭出降,中间共计百余日。明廷就如何解围从御前到辽东,大会小会开了数十次,始终没有一个明快果决的救援方案,崇祯倒是很关心,熊明遇敷衍模棱拿不出好主意来。孙承宗在山海关,丘禾嘉在锦州离大凌河最近,二人意见不合,调吴襄出关,吴襄和宋伟又龃龉不断,宝贵的时机就在互相扯皮中断送了。好不容易等各方面达成一致,丘禾嘉又临阵而怯,屡易师期。
最后总算凑了四万大军,由锦州出师解围,孙承宗亲自到了锦州,由于年老不能骑马指挥,留在城中听信,改由张春挂帅。张春没有在辽东干过,在辽军中缺乏威信,吴襄宋伟闹意见,他无法压制,导致长山兵败,大凌河城溃。
事后进行责任追究,孙承宗被冠以筑城召寇、丧师辱国的罪名,他不服上疏申辩,拒不承认筑城有罪,认为如果说筑城有罪,那么恢复辽东、保卫九城就有罪。不服归不服,朝廷专治不服,还是对他进行了处分,罢官归里,连收复四城后给予的锦衣卫世袭千户的赏赐也被剥夺。
孙承宗二次还乡,最后死在入犯他家乡的清军手中。中间很多大臣举荐其复出,崇祯就是不准,似乎已经忘了己巳年冬月,他在平台如何焦急的等待孙承宗从老家赶来救驾、祖大寿东溃后又如何一封接一封给孙承宗写密信,请他安抚辽军再调祖大寿进关驱剿。正如他的哥哥熹宗在辽沈失陷后,请熊廷弼复出,请熊看在皇祖神宗的面子上,帮一帮他这位小朋友,是如何的哀婉动人,到后来广宁兵溃毫不留情的把熊廷弼传首九边,再不提什么小朋友、老祖宗。贵人就是如此多忘,最贵的人就越多忘,他们多忘的只是别人曾经对他的好处和帮助,其他却从来不忘。
临终之际,孙承宗的心境是悲凉的。对于后金,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全部的事业和心血致力于恢复辽东,崇祯三年带兵恢复四城,杀得阿敏望风而逃,何其壮哉!晚年却死在臊狗奴手中,又何其辱哉!而且还是臊狗奴给足了他面子,用体面的方式结束了孙承宗的生命。
丧失广宁后,明朝就辽东问题分成了三派。一派是王在晋、张凤翼等弃守派,主张辽东败局已定、守无可守,明朝应该像当年弃守大宁一样,干脆利落的把辽东弃掉,全力保山海关以内犹不失全盛。硬守辽东,每年扔五六百万两银子进去,只会把朝廷活活拖垮。
一派是杨嗣昌、方一藻等保守派,认为以明朝目前的国力,恢复辽东只是梦想,弃守辽东又过于张皇,最好的结果就是保有目前的关宁九城,以维持明朝在辽东的存在。
再一派就是孙承宗、袁崇焕的进取派,他们认为只要整军经武,完全可以恢复辽东,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辽东孜孜以求,至以身殉。
弃守辽东,固然可以节省天量军费,但害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明朝失去了关外四百里的战略纵深的宁锦九城的梯次防御,只要山海关一破,十万清军奔腾而下最快三五日可抵北京城下,皇太极无需再绕道蓟州,而且不再担心深入内地之后后路被抄的问题。
由于有关宁防线,每次清军入塞在大肆洗劫之后,都不得不退出长城,不能在内地长留。直到了崇祯十四年,洪承畴松锦兵败,关外九城丧了一半,仅保有宁远以南五城,清军还是不能突破,最后是靠吴三桂投怀送抱才得以进入山海。
孙承宗高大魁梧、声若洪钟、须髯戟张,相貌威猛,但性格却深沉老练,功名得中的晚给了他二十年的游历生涯,对人情世故看的极透。生性诙谐幽默,时有妙语,很有亲和力,但又惯于讲排场,所到之处阵势煌煌,和袁崇焕的简易大不相同。
政治斗争中,孙承宗总是采用迂回圆融的手段,不和政敌正面交锋,极有耐心,施展太极功夫最终把对手拖垮,不到十分胜算决不出击,虽然安全但也误事。大凌河入援之事就如此,如果换了袁崇焕早就用强力手段将丘禾嘉压服。
对于皇帝,孙承宗从来不硬顶。袁崇焕之狱,他本来想求情,但后来见崇祯异常坚决,对袁绝无谅解之意,也就紧闭其口,面对辽东军民给袁的请愿也是顺口敷衍,实则毫无行动。他对袁崇焕,很欣赏其才干和魄力,也不遗余力的提携,但论私人关系远近还不如马世龙、鹿善继。袁的执拗冲动,在袁看来是坚持和果敢,在他看来是不成熟和浮躁,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理念不同。
对于皇帝,孙承宗从来不硬顶。袁崇焕之狱,他本来想求情,但后来见崇祯异常坚决,对袁绝无谅解之意,也就紧闭其口,面对辽东军民给袁的请愿也是顺口敷衍,实则毫无行动。他对袁崇焕,很欣赏其才干和魄力,也不遗余力的提携,但论私人关系远近还不如马世龙、鹿善继。袁的执拗冲动,在袁看来是坚持和果敢,在他看来是不成熟和浮躁,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理念不同。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孙承宗时时以裴度和诸葛亮自比,还喜欢比作郭汾阳(郭子仪),此三人都是扶危定倾、力挽狂澜的名将相。他有一句名言“与其以天下付不可知之人,不如以天下付不可知之我”,端的是豪气干云。能吹大牛的人不定有大本事,有大本事的人经常吹大牛,孙承宗、袁崇焕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