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皇帝模糊的同意,虽然有些失望,但总算有了最高指示,注意把握好度就好了。杨嗣昌、高起潜、方一藻积极行动起来,以瞎子周大师为特派员,带随员六人与清方联络,准备用间。
崇祯十一年初春,周元忠由明统区进入清国,由于双方早打过招呼,一路畅通来到沈阳。
三教九流,各有奇人,周元忠所在的是另外一个江湖,既神秘又奇妙,亦有波澜壮阔之处。古往今来,巫卜星象在中国有深厚的生存土壤。人生如朝露,苦多乐少,哀我世人,忧患实多,再大的英雄也得服命,姜子牙钓过鱼,秦琼卖过马,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对设卦算命嗤之以鼻,一旦时运不济走了麦城,也会灰心丧气,不由自主的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察言观色见其心事重重,愁眉不展,先有了几分根据,再用大话吓他,三言两语就套出真情,真真假假,不由其不信。
大富大贵之人,高处不胜寒,整日担心富贵不长,比平民百姓更相信未知的力量。那些能预测生死祸福的大师们于是在上层社会更有市场,而这些大师也确有些过人之能,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善于抓住人的心理弱点,还会些障眼法之类的小法术,于是乎大行其道,被一些权贵奉若神明,甚至深度参与了高层政治。 嘉靖时的权相严嵩就是被世宗宠信的道士蓝道行略施小术给扳倒的。
周元忠双目虽盲,却极机智,脑子转的飞快,自称能预卜吉凶,教人躲灾避祸,百不失一,很多清朝显贵都找他算过命,并不陌生。来到沈阳之后,周元忠把真实来意做了透露,清人知道此人极有来头,不敢怠慢,层层上报到了皇太极。
皇太极和明朝议和的热情一直都未熄灭,听说周大师代表明朝主动上门,大喜过望,马上指示内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与之接洽。江湖术士盲仙周元忠成了大明的全权议和代表,几轮下来,皇太极就同意议和,条件是双方在义州互市。
皇太极表态,如果明方同意议和诸款,他立马从宣大蓟州边境撤兵东还。
周元忠第一时间把议和进展通报辽东当局,方一藻、高起潜上奏朝廷。嗣昌向崇祯汇报“朝廷向清方提出的命其返还侵占的辽东土地及人民,清方未必答应,但应该借允许在义州开市的条件为诱饵与其谈判,使敌方不至于年年进犯内地,我方可以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全力平灭流贼,抚绥中原,如此得利甚多,请授予高起潜、方一藻便宜行事之权”,三月二十九,崇祯批示“奏内事机,著该抚监便宜酌行,不许抄传”
皇帝终于默许了前方的议和,但要求绝对保密。
杨嗣昌听出了皇帝的言外之意,激动不已,当时镇压流寇的军事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张献忠谷城受抚,李自成遁入荒山,刘国能全军归顺,大明朝已经看见了天际的一缕曙光。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皇太极的态度很明确,热烈欢迎议和,提出要明朝方面给个准话儿。方一藻、高起潜请示北京,但是崇祯的态度却是犹抱琵琶,欲言又止,批示“著该抚监细酌情形,实筹长便,确议密切驰奏,不许朦胧失体”既暗示他们可以议和,又设置了前提条件不许朦胧失体,至于怎么就算朦胧,怎么就不算朦胧,皇帝只字不提,让他们自己去悟。
方高二人商议一番,觉得风险太大,袁崇焕就是前车之鉴,没必要为了国家之事,自己去当裂士,而且是身败名裂的裂士。杨嗣昌看见议和陷入停顿,忧心如焚,壮着胆子和崇祯说,一定要皇上明旨同意,方高二人才敢放手去办,不然,抚监二人也是人,也怕没有皇上的明旨受到弹劾,轻则罢官重则丧命,但崇祯仍然沉默。
转眼到了夏天,皇太极来到大青山避暑,这里原是林丹汗的避暑之地,如今成了满清贵族的夏宫。他见明朝的议和前热后冷,巴巴的等了三个多月毫无进展,不禁焦躁起来,认为是在戏弄于他。放出话来,他就在大青山静待佳音,如果到了秋天明朝还拖而不决,他就要兴师入犯。在皇太极等待大青山的回声之际,明廷一股暗流汹涌而至,使得和议功败垂成。
杨嗣昌夺情再起任职中枢,旗帜鲜明的打出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与反对议和的主流舆论唱起了反调,遭到了朝议铺天盖地的猛烈攻击。言官们一个个大义凛然,以杨嗣昌居然丧权辱国卑躬屈膝向万恶不赦的逆奴求和而痛心疾首,他们的奏疏所言都是春秋大义、华夷之辨,以宋朝对金求和的历史教训来警告皇帝千万不可让历史悲剧重演。因为立论太高太正,崇祯没有办法更没有勇气进行反驳,是以虽然内心同意议和,也要一再叮嘱杨嗣昌、高起潜等严格保密,生怕传扬出去言官们又纠缠不休,有损于他的崇高威信。
七月,詹事府少詹事、侍读学士黄道周连上三道奏疏分别弹劾杨嗣昌、方一藻和宣府巡抚陈新甲,名义上是痛斥三人大孝在身依然厚着脸皮当官,丧尽纲常,实则也在攻击议和。因为杨嗣昌、方一藻正是本次议和的操盘手,陈新甲在宣府也暗中主持和清朝互市,也是地道的卖国贼。
经过黄道周这么一闹,崇祯勉强打定的主意又开始动摇。这时,北京出现了传闻,说明清已经在辽东秘密议和,主持其事者中央是杨嗣昌,地方是高起潜、方一藻。明朝割辽东之地给清国,并每年进贡岁币,就如南宋对金一般。
七月辛巳,礼部侍郎大书法家王铎上疏爆料,“杨嗣昌、高起潜、方一藻三人秘密将八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送至边境献给清人作为议和的见面礼”。这一下,北京城都炸了锅,朝野群起大骂杨嗣昌卖国求荣。杨嗣昌上疏申辩,虽然后来官方出面将王铎所言定为谣言,但是举国都知道明朝在和清廷秘密议和了,几乎是一边倒的强烈反对。崇祯觉得阻力太大,伸出去的脚又缩了回来。热闹了半年的议和冷了下来。
夏去秋来,皇太极在大青山竖起他的千里耳凝神静气倾听了半年,就是听不到一丝明朝议和的回声,他就像让鲁提辖勒令切了十斤瘦肉再切十斤肥肉的郑屠,认为崇祯是在存心消遣于他,深感失望和恼怒,开始兑现他的诺言,第三次入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