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十一章戊寅劫

《鹧鸪天*题七真祠》

(元)耶律楚材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第一节大青山的回声

崇祯十年八月,一向坚如铁壁的明清议和之门终于有了一丝松动。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向皇帝密奏:辽东巡抚方一藻访得一名江湖异人—盲人术士周元忠。此人虽目不见物,但精于占卜算命。任凭什么人,只要周元忠先摸其手足,再摸其面,再抚其背,就会将其前世今生,富贵升沉,一一道来,使人得以趋吉避凶,遇难成祥,凡百千万人,无不灵验。在辽东宣大一带,官民奉若神明,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满清蒙古都有极高的知名度。

方一藻请示朝廷,周元忠在清国境内尚有兄弟子侄,其人屡屡想去探访,是否可以允许其前去,顺便探听被迫降清的蒙古对清朝有无怨望,以便明朝争取。

杨嗣昌汇报了上述情况之后。提出“用间一着,军中微妙,作用难以明言。如果说派人去清国策反孔有德耿仲明,挑动其良心反正,那是大话吹牛,如今派周元忠去探听真情,其间别有作用,使之内乱,自相残杀可也”

很谨慎的提出了看法后,杨嗣昌恳请崇祯下旨给方一藻,允许其抉择施行。

二十年来,明廷一直拒绝和后金(满清)议和,主张议和的大臣都受到了严惩,渐渐的没人敢提议和二字,所幸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无所不能,于是有了“用间”二字,作为议和的潜名词。崇祯一听到用间,马上明白,同意了杨嗣昌的建议,批示方一藻“奏内用间机宜,著计抚详慎酌行”

崇祯是坚决的斥和派,他痛恨女真贵族攻伐辽东,坏了祖宗疆土,杀害多少百姓,立志要将后金(满清)连根拔除,不留些子。但是事与愿违,二十年来明廷不但不能收复辽东,反而被女真贵族屡次深入内地,攻城掠地,明方生灵涂炭,损兵折将,而农民军起于陕西,蔓延中原江北,屡剿不灭,已成燎原之势,内忧外患,明帝国左支右绌。

杨嗣昌出任中枢后,力主对清议和,以集中力量剿平流寇,而边臣如方一藻也因多年维持高度紧张的军事对抗,苦不堪言,想与清议和,故而与杨嗣昌不谋而合,经与关宁总监高起潜商议,高总监双手赞成,故而有了周元忠之议。此事之酝酿,地方大员是方一藻、高起潜,中枢是杨嗣昌。

经过十年的挫败和杨嗣昌煞费苦心的谏议,崇祯斥和的态度也有了松动,此时满清已经吞灭漠南蒙古、征服,铲平皮岛,明朝藩篱尽撤,在整个北向处于清朝的全面包围之下,而国内的农民军依然未能剿灭,形势极为危殆,崇祯也感觉到了危机,因此他同意方一藻、杨嗣昌的计划。当然,依然是他一贯的做派,含糊其辞,不挑明了说,使得大臣们不敢大胆行事。

清朝的皇太极一直对议和充满永不消退的热情。除了在辽东坚持不懈的向明朝辽东当局投递请和书外,每一次入犯内地都要四处张贴布告向明廷请和,而且通过、蒙古向明朝转达他求和的诚意,屡次被拒而不放弃,其毅力可谓天下无双。

清朝的皇太极一直对议和充满永不消退的热情。除了在辽东坚持不懈的向明朝辽东当局投递请和书外,每一次入犯内地都要四处张贴布告向明廷请和,而且通过槽线、蒙古向明朝转达他求和的诚意,屡次被拒而不放弃,其毅力可谓天下无双。

皇太极为何如此热衷求和,也是个难解之谜。清朝当时的武力,远在明朝之上,显然可以横行天下。虽然明人在火器方面占有优势,但在冷热兵器刚开始交替的时代,明人的火器还不足以决定战场胜负,清人的铁骑羽箭仍然是常规通行的武力。二十年交战,明人处于绝对劣势,丧师失地,罕有胜绩,只有凭借坚城大炮才能遏制敌人的兵锋。

清朝的很多大臣,尤其是汉人降官一再煽动皇太极绕开山海关,直取北京,或生擒明帝或逼其南逃,最起码也要其割献黄河以北,纳币称臣。他们看到一向聪明凶狠的主子舍此而不用,非要孜孜不倦,厚着脸皮向明帝求和,大为不解。

皇太极自有其考虑,首先他不是对明朝皇帝有什么特别的善心,在给明朝和的文告中,皇太极一再指出天下非一人之之下,惟有德者居之,辽金元明,代有所兴,对明朝政权的永久性提出了挑战。其二,皇太极是二十年明清战争的亲身参与者和重要决策人,明朝武力之衰弱,内讧之激烈他亲眼所见,了然于胸,除了袁崇焕之外,在其心目中明朝再没有人可以与他为敌,而这一平生大敌已被崇祯所杀,从此放眼天下人莫予毒。

之所以屡次求和,首先是基于对明清两国和平竞赛的自信。明朝地大兵多,在开国之初也是武功鼎盛,目前衰弱是由于王朝历年太久自然老化,且从万历中期以来的朝政混乱。只要其政治上了轨道,国力自会慢慢恢复,如果现在议和,两国罢兵,数十年后,明国国力又强盛起来,届时兴兵讨伐,尤其是一纸和议所能约束?这一点早为高鸿中等说了又说,这些人都认为一国无久弱之理,害怕万一明朝出了圣明皇帝又抖了起来,找后金算账,那可是麻烦得很。

皇太极自然明白这一节,他并不惧怕,认为在他及其子孙的治理之下,只要保有现有的家业,清朝完全可以蒸蒸日上,与国力恢复的明朝抗衡,高鸿中等人的胆也忒小了。

最后可能是努尔哈赤的伐树理论深深影响了皇太极。当年努尔哈赤战败哈达,贝勒大臣都力主乘胜一举消灭之。努尔哈赤不为所动,讲了砍大树的理论。皇太极亲聆教诲,铭刻肺腑,之后当做不二法门一以贯之。

明朝之与哈达,相较不啻霄壤,而宁锦四百里防线,清朝久攻不下,后路堪忧。皇太极对绕开山海攻取北京,一直相当谨慎,虽然屡次深入内地,大败明军,但始终没有攻取北京。这也是他坚持议和的一大原因。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2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