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胡一入朝境就将来意说明,朝先君臣极受震动,这绝对是给朝先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司宪府掌令(司宪府掌管监察,类似于明朝的都察院,掌令为正四品)洪翼汉气的悲痛欲绝,上疏说“我打从呱呱堕地,就只知道天下只有一个大明天子,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金虏也不撒泡尿照照是何德性,如何狗胆包天居然要称帝?我国素以礼义闻名天下,称为小中华,列圣相承,事大(明朝)一心,今乃服事胡虏,偷安苟且,其如祖宗何?如天下何?如后世何?”坚决要求斩杀金使,将其首级并书信一齐献往大明。
洪翼汉品级虽然不高,但是朝先资深大臣,天启三年曾出使明朝,在中原停留近半年,对明朝怀有深厚而朴素的感情,他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数朝先官员的意见。
丁卯和议,朝先举国上下引为奇耻大辱,很多大臣认为并非是朝先不堪一击,而是用事文武恇怯无能,只要加强防御,完全可以保家卫国。朝先不顾明朝历代皇帝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神宗皇帝毅然出兵平倭,再造朝先社稷的天高地厚之恩,而觍颜与后金称兄弟之国,已经严重对不住大明,甚至是背叛。为此,朝先专门派使臣去北京朝见崇祯皇帝,沉痛的致歉并解释不得已的苦衷,明朝此时自顾不暇,已经没有力量像壬辰倭乱之时发兵援助朝先,也就大度的表示理解和原谅。
经过多次研究,朝方决定,对后金使团采取三不主义的冷处理,即仁祖不接见使团,朝方不接受联名劝进信,不参与劝进,至于后金方面如何劝进,朝方管不了也无兴趣干涉,任由其自拉自唱。
龙胡兴冲冲的来到王京,负责接待的是朝先勾管所官员。龙胡先拿出三封皇太极亲笔信,一是问候新春,二是对王妃逝世表示哀悼,三是后金方面的祭品,并无只字提到劝进之事。朝先官员长出了一口气,以为躲过一劫,谁知龙胡又拿出两封信,一封是后金八大议政贝勒、八旗十七位固山额真,一封是蒙古各王公台吉,差不多是后金全部的高级将领和重臣亲贵写给仁祖李倧的书信,信中强烈请求李倧认清天命,毅然加入劝进队伍中来,并且承诺,如果李倧能参与劝进,他将列名榜首,排序在任何人之上。朝官抗议说臣子不能给国君写信,后金方面严重失礼,拒而不受。
龙胡脸色一沉,责问“我汗征讨必捷,功德巍巍,内而八固山(固山额真,即八议政贝勒),外而诸藩王子,皆愿皇上速正大位,我汗念得朝先是兄弟之邦,不可不通议,是以奉书而来,尔等何可不受”一旁的蒙古使臣跟着帮腔“天朝失德,只据北京,我等归附金国,当享富贵。闻贵国与金结为兄弟,本以为闻之必喜,为何坚拒如此?”
朝方官员七嘴八舌,气愤填膺,以君臣大义痛斥后金使团,龙胡见朝方给脸不要脸,愤怒而去,临走撂下一句话“明天就回国,你们给马就骑马,不给马老子就步行”。
龙胡暴怒不是小事,朝方又进行研究对策。大司谏郑蕴老成持重,认为后金的要求绝不能答应,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只图一时痛快,可能会惹来大祸,同时建议赶紧加强防御。
完城君崔鸣吉头脑很冷静,上奏说“龙胡以吊唁名义而来,金汗的书信也很平和,并未提到劝进之事,只是八固山和蒙古王子胡言乱语,不如按照礼节回书一封,感谢其慰问之意,婉拒其悖理之言,如此我国既可秉持与大明的君臣之义,又可全邻国之道不得罪后金”建议李倧不妨接见一下龙胡,免得关系破裂。李倧不听。
十年来的纳币求和受够了!屈辱情绪积聚起来终于在此刻如火山海啸般总爆发,朝先君臣都沉浸在忍无可忍的狂热之中,报仇雪耻、奋起反抗、斩使断交的呼声汹涌澎湃,少数比较冷静理智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微弱的击不起一丝涟漪。
龙胡言出如山,第二天就带着使团夺门而去,朝方派龙胡的老朋友朴兰英去追,终于在王京城外的慕华馆追上,龙胡怕朝先下毒手,诡称如果朝方准予接见,他们就回去。朝方应以为真,又从王京派武官、翻译来劝驾,龙胡早已逃之夭夭了。其在出城之时,可不是步行,而是闯入民户家中抢夺马匹,被朝先群众围堵,儿童们投掷石块乱砸后金使团,发泄他们蓄积已久的愤怒,龙胡等狼狈而逃。
三月二十,龙胡逃回后金,把沿途揭取的朝先政府发动全国力量抵御后金的总动员书呈交皇太极。皇太极看罢一阵冷笑,朝方的反应正在他意料之中,也许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四月十一,崇德皇帝的登基大典,大清国倾全国之力筹办,决不允许出现半分不喜庆。就在皇太极志得意满,如梦如幻,在百尺高坛之上高据黄金龙椅接受百官叩拜之时,黑压压一片磕头虫当中,赫然出现了矗立着的两根筷子。皇太极还以为是眼花,赶紧用力揉了揉细长的龙目,瞪大眼睛凝视,没有看错,坛下一片磕头虫中就是戳着两根筷子,原来这两根筷子是朝先进献春礼的使臣罗德宪和李廓,两根正宗高丽筷子!
见朝先使臣胆敢傲立不跪,立刻有后金大臣拥上来高声喝骂,逼令二人下跪,高丽筷子还是不跪,后金臣子一齐动手,将二人按倒在地死命把头往地上压,高丽筷子拼命挣扎就是头不着地,登时乱作一团。
礼毕后,二人被押至皇太极面前,众贝勒气得嘴歪眼斜,一个个面目狰狞,要立斩高丽筷子。两颗老鼠屎搅了一锅美汤,如此旷世盛典出现这么个插曲竟未得十全圆满,皇太极也觉得大是扫。
他脸色阴沉,目露凶光,杀机顿起,突然一道灵光闪过,心中大叫不可,今日之盛典,务求喜庆祥和,千万不可杀人,见血不祥,对大清国祚可大大不利。强压怒火,把手一摆,大度的讲“朝先使臣无礼之处难以枚举,皆是朝先国王有意结怨,朕如先杀其使臣,其必加朕以背盟之名,朕杀此二人如诛豚犬,即便两国已成仇敌,亦不杀来使,况今日旷世之盛典,英雄不屑为之,”命将二人释放,在坛前竖起一块木牌,令军中神箭手于百步之外一箭穿心,就当是把高丽筷子当场射毙,然后鼓乐大作,摆驾还宫。
唱了这么一出,高丽筷子没办法再待下去,起身回国。皇太极给李倧写了亲笔信命二人带回转呈,临行之际,还赐了李倧及二使很多貂皮人参银两等礼品,这方面皇太极一向做的绝对地道大气。二人做贼心虚,断定信中定无好话,如果擅自带回呈交御览,说不准会落大罪丧命。
皇太极的这封信很长,洋洋洒洒,语意纵横,信中先提到两国即使兄弟之国,彼此吊丧贺喜通问不绝,本是人之常情,因此他派龙胡等前去慰问。下来就是历数朝先助明攻金,包庇毛将、收留逃人、截杀孔耿、拒不开市等等所谓违天背盟、失信弃义之举,对朝金二十年来的关系做了总结和定性。与以往书信不同的是,皇太极以大历史学家的口吻讲开了王朝天命学说,引用汉人典籍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匹夫有大德可为天子,天子若无德可为独夫,”对明朝的统治地位延续的合法性直接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最后警告李倧,如果自知悔罪,就速派王室子弟来盛京作为人质,以示诚意,否则“朕即于某月某日举大兵以临尔境”,发出了赤裸裸的武力威胁。
朝先二使接过书信,当下就要打开观看,被龙(龙胡)马(马福塔)两将厉声呵止,斥责其不懂规矩,此乃大清皇帝写给朝先国主的国书,汝二人岂能观看,让他们原封不动拿回去转呈。二使不敢违抗,带书而走,一路上心神不定,行到通远堡(今辽宁丹东),住在馆驿之中,眼看得已快出清国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