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下的**、**,装在石灰粉盒里,既是防腐,又可以迅速水分使其保持干燥以利保存,然后用湿布揩抹干净,再在香油中浸泡多时直到完全浸透,最后装在丝棉衬里的小木匣中,加以密封包裹,称呼为“宝物”。再择一个黄道吉日,送进净身者的宗祠,把那藏有“不文之物”的木匣,放在正梁上,称为“高升”,象征此物的原主出人头地,居于高位。将来那个太监老死入殓之时,还要把那“陈年油鸟”从正梁上“请”下来,缝在死者的私处。
宦官死后,他的宝物已然不是完璧,但还要物归原主,随他下葬,入土为安,有时原物已坏,就要用一形似之物代替。那份“净身自愿书”同时在灵前焚化,使死者“恢复”男人身份,在九泉之下,可以有面目见父母祖先。
此外更有一种残忍的手段,父母决定要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做太监。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由专门的奶妈,轻巧地捏揉幼儿的**,数年之后,幼儿的也生殖机能渐遭破坏,雄性激素丧失殆尽,难以产生**,身体特征也女性化,没有喉结,双乳突出,臀部隆起,声音尖锐,行动扭捏,不用一刀之苦可以变成阉人。
去势之后,该人的生理特征逐渐变化。两三个月后胡须开始脱落,最后掉光,一根不剩。鼻子变大,身材甚至会变矮,。声音变化也很大,幼年去势的,声音柔细绝类女声,壮年被阉的声音高而且锐,十分刺耳。举手投足、弯腰行路也变得扭扭捏捏,说不出的诡异。青年宦官眉清目秀惹人喜爱,年老之后满脸皱纹像老年妇女,十分丑怪。
动物被阉之后,会变得的更加驯服,同一道理,人被去势后,性格也会变得温和,更加忠顺,这可能也是君主使用宦官的一大考量。
司马迁因给力竭被俘的李陵辩白了几句,触怒了汉武帝,竟被拉入蚕室,强行去势。虽然后来汉武帝又封他做了尚书令,但始终引为奇耻大辱,痛不欲生,人前背后抬不起头来,自觉“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无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宦官身遭大创,心理极度自卑,进而扭曲,性情也随之变态。虽然对主子忠顺,但本人性情易怒,喜怒无常,仇恨社会,乖戾残忍,极端敏感,不允许在面前提到有残缺的东西,而且经常会出现妄想症。成为不阴不阳,不男不女,亦善亦恶的第三极。
现在一提到宦官,大家第一感就觉得都是坏人,立即联想到阿谀谄媚、卖主求荣、贪婪无厌、穷奢极欲,不男不女,装腔作势,种种丑态,令人作呕。
实际上,大奸大恶之辈固然不少,忠义杰出之人也很多。东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五代时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扫灭后梁的张承业、永乐宣德年间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也都是宦官。
多数宦官以惨痛的代价净身入宫,只是换来一碗饭吃。进宫之后,要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洒水扫地、烧火做饭,打更守夜,喂马养猫,宫中规矩严厉,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一顿毒打,轻则受伤,重则丧命。而且太监之间明争暗斗,相互倾轧不亚于外廷,各种阴谋陷阱层出不穷,不知不觉就会上当受骗,甚至送了性命。
成千上万的太监之中,仅有极少数人能出人头地,做到首领太监,其中要靠本人的聪慧能干,更要靠机缘,绝大多数宦官,在宫中劳碌一生,最后寂寞的死去
就以最著名的九千岁魏忠贤为例,他抛妻弃女,入宫三十多年,养过马、盖过房,守过仓库,最后拨到皇长孙朱由校手下当厨子。光宗当了二十天皇帝丧命,熹宗很快即位,魏忠贤这才走上发迹之路。天启二年任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年兼提督东厂,时年五十五岁。如果光宗不是吃了红丸一命归西,而是正常做二三十年皇帝,魏忠贤早就带着他的宝物进了黄土,哪轮得上他“飞扬跋扈为谁雄”。
★★第二节大明宦官
天下臣民万千,朝中文武如云,皇帝却偏偏宠信不男不女的刑余之人宦官,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但是仔细想来,又自有其道理。
历代创业之主,或栉风沐雨,百战而得天下,或苦身焦思,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胜出登上帝座,都是饱经忧患之人,即位之后,对宦官并没有天生的亲近感,而是戒于历史的教训深有防范之心。
他的子孙都是衔着宝玉降生的天潢贵胄,历来有一句话形容后世皇帝的生活环境:“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婴儿时期哺育皇帝的是乳母,稍长之后,孩童时期陪伴皇帝周围的是一众大小太监。大太监伺候生活起居,小太监陪皇帝玩耍,趴在地上让小主子骑马,装猫做狗,千依百顺,只要主子高兴怎么都成。日久生情,皇帝自然对身边的宦官有亲切感,认为他们忠诚温顺,这种感情远远胜过外廷大臣。在太监面前,皇帝可以不拘形迹,放松自我,不再有任何压力,无需上朝理政时的一本正经,庄严肃穆,这种天然乐趣又是外廷大臣们所无法给予的。
汉灵帝就经常对人讲“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外人听来,觉得不可思议,怀疑汉灵帝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其时人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毫无粉饰。
在公众场合,天下臣民面前,皇帝威严神圣,宛若天神,到了宫内,宦官眼里皇帝和常人无异, 也要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乐,正常人的一切弱点一览无遗。
中国古代王朝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宦官兴亡史,从宦官的兴衰成败,可以折射出世间百态。
东汉、唐朝、明朝是三个宦官专权的朝代,这些卑贱的刑余之人呼风唤雨,不可一世。三朝宦官都有专权,但各有特点,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东汉外戚专权很厉害,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很普遍,她的娘家兄弟纷纷掌权,从第三任皇帝汉章帝刘炟之后的11任皇帝,即位时都不足15岁。小皇帝即位之后和执掌朝政的外戚大将军(一般不是他的亲舅舅)往往因争夺最高权力而发生激烈冲突。
小皇帝刚登龙位,手下无人,满朝大臣都受制于大将军,他只能依靠身边的亲信宦官。这些宦官赤胆忠心,豁出命发动政变,将大将军杀死,继而诛其三族,为皇帝夺回了本属于他的权力,事成之后,皇帝不提拔重用他们提拔重用谁?汉和帝、汉顺帝、汉桓帝皆是如此。他们依靠宦官击败专权的外戚,转而把一部分大权分割给宦官,宦官由此专权乱政。
唐朝宦官专权都说始于高力士。高力士是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铲除韦后、武三思势力的干将,李隆基做了皇帝,高力士扶摇直上,进封渤海郡公、骠骑大将军,极受宠任。高力士虽然尊贵,但为人谨慎,并不飞扬跋扈,始终对玄宗忠心耿耿,而且很早就提醒玄宗警惕李林甫、安禄山专权不轨,狼子野心。更可贵的是在安禄山作乱,玄宗狼狈逃出长安之后,高力士与皇帝患难相从,生死与共。
长安光复之后,玄宗从蜀中还都,此时他的儿子肃宗李亨已经即位,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实则已经毫无权力,被软禁在兴庆宫,身边的禁卫军也都被遣散,只剩下高力士等数名宦官陪伴。
不久,高力士又因保护玄宗斥责了新起的宦官李辅国,被发配巫州,宝应元年(762年),高力士遇赦回京,途中得知玄宗去世,“号天叩地,悲不自胜,每一号恸,数回气绝”,竟然哀痛而死。
传说中的高力士贪婪无知,阴险狡诈,真实中的高力士忠诚勇敢,谨慎睿智,是宦官中的第一流人物,身虽残疾其人格胜于不残之人百倍。
随后的大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等,情况与东汉的宦官有相似之处,都是因拥立新皇帝而上位,不同的是东汉的宦官拥立新帝除掉的掌权的外戚,唐代宦官除掉的是掌权的宦官,同类相残,程元振就是帮助唐代宗除掉李辅国而得宠。
东汉的宦官之权力主要源于皇帝,一般不敢轻易触动皇帝,属于狐假虎威。因此,曹操在大将军何进要调外兵进京除掉宦官之时,极力劝阻说“宦官之祸,古今皆有;只是皇帝不该假以权柄,使其为害,若欲治罪,当除元恶,只需要一名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现在要全部斩杀,事情必然宣露,打草惊蛇,必然失败”。何进不听,被宦官抢先下手将其杀死,袁绍等又尽屠宦官,西凉军阀董卓进京,天下大乱,东汉灭亡。
唐德宗时,宦官开始执掌禁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皇帝失去了最重要的权力,太阿倒持,沦为宦官操纵的傀儡,可以被随意废立甚至杀害,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以至于唐文宗哀叹说他还不如汉献帝,汉献帝受制于权臣,他却受制于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