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崇祯听罢,鼻子都气歪了,哭笑不得,转头看了一旁侍立的首辅温体仁,一声苦笑。第二天,任命刘宗周为工部左侍郎,没让他入阁。

刘宗周是听说让他入阁才进京的,他不是汲汲于富贵之人,但也非四大皆空,辅臣没做上,当了清闲的工部左侍郎,难免有情绪。时隔七年,所见所及,朝政更加危殆,皇帝对他的忠告全未采纳,在歧路上越行越远,心情愤懑无极,一个月后,上了更为激烈的奏疏。

奏疏开头就直斥皇帝治不得法,徒劳无功“陛下锐意求治,而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未暇讲求,施为次第犹多未得要领者。”

接着斥责了大言五年复辽的袁崇焕和己巳之变的巨大危害“首属意于边功,而罪督遂以五年恢复之说进,是为祸胎。己巳之役,谋国无良,朝廷始有积轻士大夫之心。自此耳目参于近侍,腹心寄于干城,治术尚刑名,政体归丛脞,天下事日坏而不可救。”

再言崇祯严苛察察、任用宦官造成的恶果“人人救过不给,而欺罔之习转甚;事事仰成独断,而谄谀之风日长。参罚在钱谷而官愈贪,吏愈横,赋愈逋;敲扑繁而民生瘁,严刑重敛交困而盗贼日起。总理任而臣下之功能薄,监视遣而封疆之责任轻。督、抚无权而将日懦,武弁废法而兵日骄,将懦兵骄而朝廷之威令并穷于督、抚。朝廷勒限平贼,而行间日杀良报功,生灵益涂炭。”

最后劝崇祯立即改弦更张,为政宽大以救危局“陛下必体上天生物之心以敬天,而不徒倚风雷;必念祖宗鉴古之制以率祖,而不轻改作。以简要出政令,以宽大养人才,以忠厚培国脉。”

还告诫皇帝要召还监视太监,发内帑赈济天下,招抚流贼,都是崇祯不爱听的。

崇祯览奏,大怒,还从来没有人用如此严厉的语言斥责他,在刘宗周的口中,崇祯非但不是聪明神武,简直就是一只愚笨不堪的没头苍蝇,四处乱撞,丝毫不得治国门径,碰的鼻青脸肿,所谓励精图治,不过是自作聪明祸国殃民而已。

皇帝严令阁臣拟旨重治刘宗周,正中温体仁下怀,当即拟了严旨呈上。崇祯看罢,又拿起刘宗周的奏疏看了又看,站起身来,在殿中绕行数周,终于怒气消散,亲手写了圣旨“斥责刘宗周论事要要依据国情,不当诿过于朝廷以求个人高名,同时还夸奖了刘的清直”

温体仁见皇帝突然变了主意,大感意外,生怕又重用刘宗周,此老软硬不吃,刀枪不入,万一入阁可比憨头憨脑的板金绦文震孟难斗的多。暗地指使刘宗周的同乡许瑚上疏,说刘宗周道学有余,才略不足。

崇祯知道许瑚也是山阴人,认为他一定很了解刘宗周,说的应该靠谱,又打消了重用其人的念头。

刘宗周此番入京,事事不顺心。当时太仆寺无银买马,崇祯让大臣捐款,外臣自首辅温体仁之下、勋臣自成国公朱纯臣以下各有捐赠,又因财政吃紧,取消崇祯十年的外官朝觐,以节省开支。刘宗周坚决反对,认为朝廷的体统丧尽、颜面无存,在如此朝廷为官,还不如回家为民,连上三本请辞。

西风落叶下长安之际,刘宗周满怀惆怅踏上了还乡之路,这条路他三十四年间已经来往六次,山川依旧,国事日非,一路之上心情阴郁沉重。行至天津,恰逢阿济格入犯北京,道路阻隔,刘宗周就停在天津养病,一边思考大明的未来。

十月,清兵退走,局势平静,刘宗周又上疏崇祯,痛陈己巳之变乃今日诸般大祸之根源,直斥温体仁是罪魁祸首,大奸似忠,大佞似信,是活卢杞。直接批评崇祯暗于识人,聚天下小人立于朝而不觉。天下即使人才凋零殆尽,又岂能重用宦官,置总督巡抚于何地?完全是以封疆大计为儿戏!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体仁之谓也”刘宗周用《诗经桑柔》中的这句话,斥责温体仁欺君误国。崇祯是读过书的,他知道“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在《诗经桑柔》中是斥责西周厉王昏庸暴虐,任用非人,国家将亡。

周厉王姬胡是著名的昏君加暴君,用严刑峻法禁止国人议论朝政,搞得百姓不敢张嘴说话,走在街上熟人之间只能道路以目,使个眼色,歪歪嘴巴,用哑剧来传达心中之意。厉王得知后,高兴的不得了,对大臣召公说“我终于能止住百姓乱说诽谤了”召公忧心忡忡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恐怕不是好事”

三年之后,国人起而反抗,把厉王流放到彘(今山西霍县)地。

崇祯自视甚高,自命英主,对唐太宗都颇有微词。刘宗周居然引用了《桑柔》,虽然指名道姓是温体仁,但崇祯认定刘宗周骨子里是斥他为周厉王,周厉王是公认的亡国之君,崇祯又本能的联想到刘宗周断言大明迟早会断送在他的手里,勃然大怒,再也无法忍受,立即斥其为民。

《旧唐书》有言:“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 故云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

所谓诤臣就是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甚至生死,针对皇帝的错误直言进谏,明知皇帝恼怒也要逆批龙鳞。诤臣历代皆有,汉之汲黯,唐之魏征是其中之著名者。既然是批评,皇帝自然不爱听,虚心纳谏如唐太宗,听得魏征的批评多了也不禁生气,扬言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刘宗周之诤,不亚魏征,语气严厉,斥责皇帝治国无术,信用奸臣,毫不给皇帝面子,魏征当年可没有如此凌厉,当然唐太宗那是真正的英明神武,不存在崇祯的那些问题,魏征犯不着如刘宗周般做狮子吼。崇祯难得的显示了少有的雅量,强行按住冲天怒火,多次包涵,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也只是将其罢斥为民,已经是少有的宽宏了。刘宗周第六次打道回府,六起六落!

刘宗周学问大,道德高,也有治才,任顺天府尹一年余,不畏豪强,刚直不阿,而且在非常时期能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人心,证明他不是只会读书百无一用的的书呆子。

他很善于识人,在魏忠贤刚冒头之际,就能预见其必为国家大害。出任顺天府尹不久,就全面系统深刻的发现了崇祯的几乎所有缺点,无一不准确精辟。面对一次比一次尖锐的批评,崇祯却始终未对刘宗周下杀手,完全不是其一贯风格,或许内心也认可刘对他的批评“知我者刘老头也!”他有容忍刘宗周的雅量,但没有改正缺点的勇气,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百姓尚如此,何况整日生活在歌颂海洋中的皇帝。

刘宗周是理学大师,极其相信道德和精神的力量,以至于到了迷信的程度,他曾和另一位大师黄道周讲“今日天下大乱,就是因为学术不明,人心不正,而世道随之,而救世之根本,在人人言尧舜之道,使邪说者不得惑世诬民”

。崇祯对满清入犯束手无策,他老哥认为只要皇帝修德,满清不战自平。献了效仿舜帝,舞干羽,三苗自服之计。

崇祯的个性棱角分明,优点显著,缺点也很突出。朝中大臣老于世故,官场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什么看不出来?只是因为崇祯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绝大多数人为保身家利禄不敢直斥其非,甚至不敢背后议论,只能腹诽。周延儒、温体仁辈则一味逢迎阿谀,无底线的拍马屁,只有刘宗周不避斧钺、不计荣辱直言进谏,虽九死而不悔。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2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