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诤臣-刘宗周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一作启东),号念台,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刘宗周是个苦孩子,还未出世,秀才父亲就一命归西,因家贫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其外祖父章颖,一生未考中功名,但学问很大,尤精于《易经》,是当地著名的儒者。

在外祖父家住了几年后,刘宗周长大成人,他的祖父年老多病,无人照看,刘宗周又回去侍奉,砍柴挑水,煎汤熬药。刘宗周身体单薄,其母看着他终日劳碌,心疼儿子竟生出病来,因为家贫强忍着不治。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刘宗周二十岁考中了举人,4年以后,又中进士。金榜题名之日,母亲却在家病故,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刘宗周顾不得做官,赶回原籍奔丧。三年之后守制期满,刘宗周赴京任行人司行人,任职不久就辞官回籍奉养祖父,一居就是七年。

万历四十年,刘宗周二次进京任职,途中经过无锡,探访了高攀龙,相互印证切磋学问,甚是相得,刘宗周的政治倾向开始偏向东林。

当时因李三才入阁问题,昆党宣党围攻东林党,刘宗周上疏声援东林,为人所攻,第二次辞官回籍。

天启元年,刘宗周又起为礼部仪制司主事。这时魏忠贤刚露跋扈之相,刘宗周弹劾魏忠贤势将指鹿为马,生杀予夺,制国家大命,被罚俸半年。

天启三年,刘宗周升任太仆寺少卿,又一次以病辞官。一年后,起为右通政,刚进京不久发现魏忠贤把东林党人驱逐殆尽,马上上表辞官。魏忠贤已经烦透了三天两头就做官辞官的刘宗周,特批四个字“矫情厌世”,将其削籍为民,开除出干部队伍,彻底遂了刘宗周心愿。

至此,刘宗周已经四次辞官,在仕与隐之间频繁出入。无怪乎魏忠贤赠他“矫情厌世”,在九千岁看来刘宗周完全是故作清高,欺世盗名,整个一装货。

三十年间,刘宗周官没做大,但名声越来越大,朝议称之为“千秋间气,一代完人。世曰麒麟凤凰,学者泰山北斗”已经是可以和程朱陆王等量齐观的一代大儒了,其影响力的无形力量不亚于朝廷重臣。

崇祯二年七月,刘宗周第五次出山,就任顺天府尹,北上之时,友人相送,刘宗周颇有感慨,赋诗一首:

几番出处费追寻,此日临岐话转深。

海内故人经代谢,山中病骨已消沉。

私君借箸夔龙事,慰我当门陈蔡心。

何事连宵发清梦,谈经依旧石池阴。

诗中刘宗周老气横秋,感慨世事,有人将他比作舜帝时的名臣夔和龙,刘宗周付之一笑,自嘲为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间的孔子,俨然以当代圣人自居,没有丝毫谦让…

明朝的知府一般为正四品,顺天府为京师驻地,高人一等,府尹为正三品,权力很大。

京师是首善之区,权贵云集,精英汇聚,骄横不法的恶徒也不少,以前的顺天府尹畏惧权势,都不敢去触碰。刘宗周一接印视事,就铁面无私,如同阎罗包老,对为非作歹的权贵绳之以法。

神宗母亲李太后的外家册封为武清侯,显赫一时。他家的仆人,狗仗人势当街无故殴打秀才,刘宗周立即命人将其锁拿,施以一顿乱棍,还不罢休,将此恶仆脖子上戴上大枷,枷在武清侯府门之外,专门让武清侯感受法治的力量。

当年冬,后金围城,宫中传出圣旨,命顺天府紧急置办八百个布囊,太监们纷纷进献马骡,又命令百官献马。刘宗周叹道“这一定是有人蛊惑皇上弃京南逃”亲赴午门之外叩头进谏:“人心安危关系国势强弱,请皇上出御皇极门,接见百官,明谕天下宗庙山陵在此,固守外别无他计”

数九寒天,滴水成冰,高大空旷的皇极门外,刘宗周从清晨一直跪到黄昏,冬日的残阳照在他枯瘦佝偻的身上,地砖上碎影斑驳。一名太监匆匆从门内走出,手捧圣旨宣读:“外传弃守京师之说纯系谣传,刘宗周勿要轻信,着即回衙办事”刘宗周方才起身离去。

围城之内,人心浮动,米价暴涨,刘宗周请求暂停京师十六门关税,以平抑物价,同时动用公款买来地皮专门安置贫民,开设粥场免费给老弱病残、游民乞丐享用,并严行保甲法以防奸细,有了这些有力措施,人心稍安,北京城内没有出现明显的秩序混乱。

崇祯三年,刘宗周又以病辞官,当时周延儒、温体仁用事,巴不得他滚蛋,但京师百姓听说刘宗周辞官,群情激奋,为之罢市。

刘宗周本次任职仅一年,但展示了高明的治理才能,尤其是战争时期稳定局面的本事,向世人昭示他不止是书念得好,还会办事。

做了顺天府尹不久,刘宗周就上了一道奏疏,对崇祯做了批评。和天启元年就睿智的发现魏忠贤有指鹿为马之势一样,这道奏疏分析崇祯的缺点最为透彻深刻。

奏疏开门见山直言崇祯虽然励精图治,夜以继日,但程效太急,不免见小利而速近功,何以致唐虞之治?

然后从治兵、理财、赏罚、用人、治术五方面指出皇帝的问题,无一不精辟深刻。如谈到崇祯赏罚严苛繁琐,事事纠之不胜纠,人人摘之不胜摘,臣下由此都装出一副假面孔欺骗皇帝,皇帝岂能一一察之?

谈到用人说,皇帝之所以劳心焦思,忙不胜忙,是因为未得贤人君子辅佐;好不容易得到人才,又求之太备,责之太苛,一个很小的错误就将其人的功绩全部否定。

刘宗周最后做了总结“皇帝求治之心操之过急。开始用高官厚禄刺激臣下,希望他们实心任事,克日奏功;发现效果不佳后转用严刑峻法,希望高压之下,臣下不敢玩忽职守,结果还是不行,就怀疑臣下肺肠大坏,一意欺蒙,觉得无人可信,开始猜忌诸臣,一旦形成猜忌,君臣之间正常的交流沟通就断阻断,积为壅蔽。”

刘宗周很刺耳的呼喊“夫天下可以一人理乎?恃一人之聪明,而使臣下不得尽其忠,则陛下之耳目有时而壅矣!凭一己之英断,而使诸大夫、国人不得衷其是,则陛下之意见有时而移矣”

奏疏所言,正是崇祯想治平天下终而不得的症结所在,崇祯看了奏疏,虽然认可刘宗周之忠,但斥之为迂阔,不予采纳。

崇祯八年七月,内阁缺人,命吏部从在籍官员中推举候选人,刘宗周名列其中,朝廷命其入朝,刘宗周坚决推辞,崇祯不准。第二年正月,刘宗周入京,崇祯对其期望值很高,一见面就问人才、兵食、流寇三大焦点问题。

望着皇帝充满渴望和期盼的眼神,刘宗周开口就批评“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烦,进退天下士太轻。诸臣畏罪饰非,不肯尽职。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这些和七年前所说并无二致。

崇祯耐着性子,压住火气,又问兵事。

这个内阁首辅温体仁自认为他无能为力的问题,刘宗周倒觉得容易得很,脱口而出,语出惊人“御外以治内为本。内治修,远人自服,干羽舞而有苗格。愿陛下以尧舜之心,行尧舜之政,天下自平”

干羽指的是干盾和羽翳,皆供乐舞时用,羽为文舞,干为武舞。刘宗周用的是上古舜帝时的典故,当时远方的三苗作乱,舜帝不派兵征伐,而是在宫廷做干羽之舞,据说七旬之后,三苗不战自服。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2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