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板金绦文震孟

文震孟,字文起,苏州府吴县人(一说长洲县),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曾孙。文征明以书画名世,在科场却窝囊得很,五十三岁还未考中生员(秀才)。文震孟强爷胜祖,二十岁就中了举人,但接下来的进士屡试不中,接连考了十次才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中就是状元,时在天启二年,文震孟已经四十九岁,授为翰林院修撰。

当时魏忠贤专权,举朝侧目,文震孟刚入官场半年,就在当年十月上了一道奏疏,抨击魏忠贤专权,其中有一句话“鸿胪引列,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这句话本是形容魏忠贤挟制群臣,诸臣如同泥胎木偶受其摆布。

魏忠贤拿到奏疏,没有马上呈给熹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几天后,魏忠贤安排了一场皮影戏给熹宗看。

皮影戏红火热闹,栩栩如生,熹宗少年心性,看得津津有味。正入神之际,魏忠贤拿着文震孟的奏疏敬呈御览,用手指着“鸿胪引列,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对熹宗道“文震孟狗胆包天,竟然把皇上比作傀儡,就如皮影戏中被人任意提拉拽扯的皮人一般,其心可诛,不杀不足以示天下!”

熹宗正看的高兴,没有仔细看上下文,顺眼瞟了一眼,确有其句,也很生气,点头同意。

魏忠贤讨了皇上口谕,高兴而去,即刻传旨:文震孟讥讽皇上,大逆不道,着廷杖八十。

大臣们谁求情也没用,文震孟被打得鲜血淋漓,气若游丝,撵回原籍

在宫廷朝堂之上,公然杖责大臣,秦汉时就有,但不多见。除了大臣肉体被摧残之外,更令其羞愤难堪的是大庭广众之中颜面扫地 。士可杀不可辱,廷杖不但杀士,还要辱士。

辽金时期,廷杖多了起来,到了元朝就很普遍,犯事的官员动不动就要吃棒子,这可能和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

朱元璋驱逐胡元,重建汉人政权,但把廷杖这一野蛮制度继承了下来,用以惩罚大臣,从此两百多年间,大臣们可算享了福了。武宗、世宗都精于此道,魏忠贤经常狐假虎威廷杖群臣,崇祯也对廷杖情有独钟。

崇祯元年,文震孟被召还入朝,任左中允,充日讲官,后进为左谕德,掌司经局,都是理论档案方面的职务。

文震孟在日讲和经筵上给皇帝讲课。一天讲到《鲁论语》中的“君使臣以礼”。文震孟旁征博引,反复论述,崇祯很聪明,听出文震孟是借这一句话希望他从宽发落大臣,几天之后就把下狱的刑部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释放出监牢。

又有一次日讲授《尚书》中的“五子之歌”崇祯听课久了,觉得疲乏,就架起了二郎腿。文震孟发现以后,高声念起“五子之歌”中的“为人上者,奈何不敬”,眼睛紧盯着皇帝的脚。崇祯被盯得不好意思,面色微微一红,用袖子遮住露出来的脚,轻轻放了下来。事情传开,人们都说文震孟敢于规劝皇上,是真讲官。

以往的经筵课程,没有《春秋》,崇祯想到当前天下不靖,《春秋》着重讲兴亡治乱,听听有好处,命人安排进讲。文震孟对《春秋》造诣很深,是当时公认的名家,但是温体仁忌他刚正,故意不列入讲课人名单。次辅钱士升推荐了文震孟,温体仁假装吃惊,故作检讨“哎呀,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就把文震孟补上。崇祯听了几次课,感觉很满意。

崇祯八年六月,皇帝增补阁臣。这回崇祯别出心裁,没有会推,而是现场考试选拔。召来数十名大臣,每人根据奏疏写一道票拟。文震孟在所召之列,但当天刚好生病,没有参加考试。

一个月后,崇祯特旨升文震孟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文震孟以没有参加考试为由再三推辞,皇帝不许。本次增补了两名辅臣,一为刑部右侍郎张至发,一为少詹事文震孟,看来文震孟简在帝心,崇祯早有意让其入阁了。

文震孟当了多年讲官,经常出入宫禁,宫里的小太监都知道他。听说其入阁,互相谈论“文震孟到阁中倒好,只是他还是板金绦”。板金绦是袍服上一种很脆很硬的丝带,虽然坚硬,但缺乏柔韧,很容易被扯断。小太监们地位卑微,却久居皇宫,眼中晃来晃去的都是朝廷大官,耳闻目睹的都是国家大事,耳濡目染久了也成了基层政治家,具有相当的政治经验(就如今日帝都的出租车司机)。他们很了解文震孟的性格,比喻形象,说他人是好人,但未必能适应内阁中复杂的关系,恐不长久。

内廷如此,外廷也有很多人认为文震孟倔强刚直,在温体仁主导的内阁怕待不下去。

当时有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新入阁的辅臣要拿着名片和礼品去拜会司礼监大太监,因为辅臣票拟,司礼监批红,二者有合作关系。从明朝中叶开始,长期掌权的辅臣很多都要结好于掌权的宦官,张居正正是拉住了大太监冯保才整垮高拱独揽大权的。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2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