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侯恂
侯恂,字大真,号若谷,河南商丘府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其父侯执蒲,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他还有个弟弟侯恪,父子三人同朝为官,侯恂任御史,侯执蒲任太常卿,天启末年都被魏忠贤罢斥回籍。
天启二年,侯恂偶遇进京述职的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当时正值广宁失陷,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尽弃河西之地双双逃入关内,京师大震,人心惶惶,山海关能不能守住都成问题。辽东问题成了热点话题,关心时事的文武一见面先问候对方吃了没有,紧接着就谈论辽东之事。
明廷连连大败,很多人对辽东局势持悲观态度,认为辽东已无收复可能,能守住山海关就是胜利。袁崇焕是地方上一小小知县,辽事与他毫不相干,其人却在北京公干期间,单人独骑出了山海关观察形势,回来之后对人讲“只要给他兵马钱谷,他一人足矣守住山海关。”
很多人听了此话,嗤之以鼻,以为袁知县出了山海关中邪发疯,满口呓语。侯恂却不这么看,他仔细观察袁崇焕,身形单薄,又黑又瘦,讲一口广东官话,听着很不顺耳,但豪气勃发、似非凡品,颇有英雄气概。侯恂就与之攀谈了一阵,询问具体方略,袁讲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言人所未言,越发觉得其人非池中之物,应拔至方面以展才能,或有大用。回头就上本向皇帝推荐袁崇焕,言其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熹宗马上升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袁的功业由此而建。
崇祯元年,侯恂被起用,还是干他的御史。第二年,后金入犯,朝廷加强京郊门户守卫,在昌平和通州分别增设了两名兵部侍郎,专门练兵。入援的河南巡抚范景文任通州督治侍郎,侯恂任昌平督治侍郎。
昌平任上,侯恂发挥他善于相面识人的本事,又挖掘出了左良玉,举荐其为副总兵,带兵出关援救大凌河。左良玉从此发迹,对侯恂感激涕零,终身不忘。
侯恂在昌平练兵一万,颇为尽心,一次和总兵尤世威在黄花镇督造火药时不慎爆炸起火,侯恂险些被烧死,须发皆尽,尤世威身受重伤。
崇祯六年,户部尚书毕自严被革职,侯恂继任,成为朝廷核心高干。侯恂是御史出身,未曾主政一方,也没接触过钱粮军饷,理财的本领远不如毕自严。虽然也算尽职尽责,但理财的成效并不明显。
当时温体仁是内阁首辅,生怕有人威胁他的地位。侯执蒲、侯恂和侯恂之弟侯恪都和高攀龙过从甚密,被视为东林巨魁。侯恂春秋正盛已经做到尚书,很有希望入阁,为温体仁所忌,进入了其打击范围。
明廷每年都要花钱从民间收购军队战马所吃的黑豆黄豆等豆料,价格为一石七八钱左右,随季节不同略有升降,春季豆料青黄不接,价格较秋季收获之时要贵些。
崇祯九年三月,户部从民间召买了一批豆料作为粮食储备,准备发给各边镇,给温体仁等提供了机会。
给事中荆祚永和御史宋之普弹劾侯恂在豆价昂贵之时召买囤积,糜饷误国。崇祯一向对钱盯得很紧,闻言大怒,不由分说,把侯恂下狱。
三月买豆,比秋后买豆是贵了些,但在正常年份农产品价格在不同季节浮动并不大,朝廷多花的钱有限。侯恂是按照正常的市价召买,并非收受贿赂,损公肥私,高价收购给国家造成损失,崇祯偏偏就要将其重治。
侯恂在狱中一蹲就是七年,崇祯十四年,侯执蒲在原籍去世,侯恂经批准从监狱中假释,回河南给父亲办完丧事又回到北京继续蹲大牢。
第二年,李自成围攻开封,明军接连大败,崇祯为了笼络左良玉出力杀贼,才把侯恂从狱中放出来,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去河南督率诸军剿贼。
侯恂做到尚书,也算官高爵显,但他发现保举的两个人袁崇焕和左良玉的名声和作为要比他大得多得多。袁崇焕忠心耿耿反遭杀害,左良玉拥兵自重崇祯却无可奈何,还要经常哄着,越哄左良玉骄气越盛,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明朝之亡,老左出的力也不小。
侯恂发现的都是千里马,他这个伯乐货真价实,但千里马得志之后,驾驭之人不是侯恂而是崇祯,两匹马一匹在崎岖险径上拉车,摇摇晃晃,险象环生,主人受了惊吓一怒之下把它宰了。一匹脾气暴烈,动辄尥蹶子,主人驾驭不了,只是拿好吃好喝喂它,希望他好好拉车,这匹马越发的骄傲,最后竟然把马车踢坏。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伯乐重要,驾驭千里马之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