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臣记
★★财神毕自严
理财是天地间一门大学问,一项大本事。芸芸众生,终日奔波劳碌,干不想干的活儿,见不想见的人,说不想说的话,含羞忍辱,忍气吞声,无非是为了求得三五钱散碎银子,谋生糊口,一旦席丰履厚,囊中饱满,得到财务自由 ,人身也就随之自由了,从此扬眉吐气,海阔天空,可见财富于人的重要性。
草民如此,古今逐鹿天下的大鳄们亦如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屡战屡败,几次被项羽打得全军覆没,但靠着坐镇关中的萧何源源不断补充人力物力,始终没被击垮,最后得以翻盘。
中原大战中的冯玉祥,部下精兵三十万、猛将数十名,鹿钟麟、宋哲元、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吉鸿昌、梁冠英、赵登禹、冯治安、张自忠、张维玺都是世之虎将。西北军虎视天下,蒋介石最为惧怕,最后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除了冯自身不善统驭、政治幼稚之外,经济上一贫如洗,部队难以支撑也是重要原因。
明末之际,国家财政艰难,巨额的军费开支压得大明帝国三空四尽,多亏有一位财神毕自严精打细算,多方弥缝,才能勉强度日。
毕自严(1569~1638),字景曾,号白阳,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万历二十(1592)年进士,先后在刑部、工部任主事、员外郎,后转任地方,在甘肃洮岷、陕西榆林历任兵备道参政、按察使、布政使,都是艰苦贫瘠的地区。泰昌元年亦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召为从三品的太仆寺卿,此时毕自严已经是参加革命29年的老同志了。
毕自严回到中央之时,也是明朝辽东局势最危险之时。天启元年,辽阳失陷,朝廷设立天津巡抚,以加强海防,防止后金从海面入犯内地,毕自严被任为首任天津巡抚。
上任之后,毕自严积极训练水军,整顿装备,并首创从海路往辽东运送军粮,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
孙承宗督师辽东,靠毕自严从天津发运粮草器械,二人联系甚密,孙对其甚为倚重。
天启五年,毕自严调任南京,第二年任南京户部尚书,因不同意魏忠贤卖掉南京太仆寺的马场凑钱来修紫禁城三大殿,告病辞官回乡。
崇祯元年六月,毕自严被起用为户部尚书,他的弟弟毕自肃时任辽东巡抚,因部队欠饷宣称哗变忧心忡忡,向户部几次告急都无效果,得知哥哥出任户部尚书欣喜若狂,急忙写信求救,催他星夜赴京上任,发银救他。
毕自严心疼弟弟,快马加鞭往北京赶,可惜当时没有飞机高铁,快马一日最多跑百余里,毕自严行至河北景州,宁远兵变已经发生,毕自肃在劫难逃。
八月中旬,毕自严到了户部上任,毕自肃已于数日前含忿自尽于中前所,户部尚书的委任状晚下了一个月就断送了亲弟弟的性命。
明末局势艰难,最艰难的就是财政入不敷出,连年赤字,而军饷大增是罪魁祸首。明朝的军费一开始是以军队屯田自给自足为主,后来变为军屯、盐引、地方民运三股来源,正统之后中央财政年例银逐渐成为军费的主要来源,数额越来越大,从每年四五十万两激增到四百万两,而每年户部太仓库的总收入也不过四百万两。
支出大增,而收入却基本无增长,只好吃前朝积攒下来的老本,到了万历末年,老本已经全部吃光,连太仆寺、光禄寺、工部仓库这些凡是有收入来源的衙门仓库也全被淘光。偏生明金战争又爆发,朝廷只得加派辽饷,到崇祯元年已经连续加派三次总数达伍佰贰拾万两,再加上其他项目,辽饷总数达到八百万两,天下骚动,百姓嗷嗷。
毕自严接任之后,马上根据国情,调整政策,开源节流,把天启年间不切实际辽饷杂项根据实际做了调整,又搜肠刮肚,多方搜罗在督抚公费、功名开纳、钞关关税等地方抠出了不少财源,总算维持住收支平衡。
更大的考验发生在崇祯二年冬。后金入犯之后,京师告急,毕自严未雨绸缪,在皇太极兵临城下之前,先囤积了两百万石粮食,并紧急采购足量的煤炭入城以供取暖生火之用,如果没有此项措施,明朝军民在围城之中将不战自溃。
敌军围困京师,城内守军、城外援军、原有部队、新招部队都要吃饭、开工资,不找别人,就找毕自严。袁崇焕、满桂、侯世禄等各镇援军云集北京城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毕自严亲自督率户部全体官员蒸馒头、煮熟肉,搬运草豆、准备烧酒,忙的焦头烂额。
粮草军食好不容易备好,把守城门的太监却不许运出城外,振振有词怕开城门之际有敌军奸细混入,出了干系谁能担待?
毕自严数次请示皇帝求开城门都被拒绝,无奈之下只得派各郎官押运粮草到城墙之下,然后将数十万斤粮草搬上城头,再用绳子一包一包缒下城去,费工费力,损耗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