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虽然同意发内帑救急,但崇祯一直耿耿于怀。几天后,在文华殿又谈起袁崇焕请帑之事,余怒未消。周延儒又在皇帝面前加了一把火 “军中发银不如发粮,有粮无银士马尚可饱腾,有银无粮则军心自乱。山海关不缺粮,只是缺银,军士因何哗变?臣料其哗变必有隐情,谁知不是有骄兵悍卒作乱胁迫袁崇焕呢?”。
这恰恰也是崇祯这几日一直考虑的,一听周延儒又说出他心中所想,又惊又喜。周延儒偷偷瞟了皇帝一眼,又奏道“古有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者,今日各边为何动辄鼓噪闹饷?”
这句话声音不大,但极具杀伤力,直斥袁崇焕治军不严,甚至蓄意造势要挟皇上,完全契合了崇祯多疑的个性,使得皇帝认为周侍郎是实实在在为皇上考虑。这种干部不提拔重用还提拔重用何人?
从此,崇祯特别关注周延儒,越看越喜欢。
以貌取人被认为是很不好的用人之道。但是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有时十年二十年都不能够。
素不相识之人交往先打照面,对方的外貌自然会形成另一方最初的判断,如此而论,以貌取人有其必然性。
照面之后,如再接触,就是言语谈吐,这是第二阶段。语言表达是一个人的重要能力,对于官员更加重要。皇帝高高在上,大臣们罕有机会能接触得到,很多大臣一生可能就见皇帝一面,交谈几句话。经常有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给来视察的首长做了一次汇报,一席话后被首长看重,立马提拔重用,由此平步青云,成了朝廷重臣。
周延儒颜值绝佳,在人际交往中占了很大的优势,皇帝先有好感。性情警敏,能言善辩,极其善于揣摩窥探皇帝的意旨,又迅速获得皇帝喜欢。
何谓警敏?即机警灵敏,用今天的话说叫会来事儿,乖巧灵动,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领导刚想喝水,他已经倒好茶恭恭敬敬的端了上来,领导正要安排吃饭,他说菜已经点好了,广东话称之为醒目。在诸臣一致同意袁崇焕所奏请发内帑之际,周延儒单人独骑提出了异议,并提醒皇帝注意其中可能有诈。尽管其所言与事实相差甚远,甚至对国家有害无益,但这些并不是皇帝所关心的。
罗雀掘鼠的四个字使周延儒一下子进入了崇祯的内心,幼年所言要做宰相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此时崇祯已有让周延儒入阁之意,但未明说,仍然命吏部牵头会推阁臣。
一个月之后,会推名单出炉,没有周延儒。崇祯很不高兴,怀疑诸臣蒙蔽于他。周延儒热望落空,心中恼怒,但他性情温和不敢发作。
这时,也热衷于入阁未得的礼部尚书温体仁跳了出来,以神奸结党为名,悍然攻击他的副手榜上有名的礼部侍郎钱谦益,在皇帝召对之时,双方展开激辩。
周延儒见有人勇打头阵,心头窃喜。在硝烟散尽之时,加入战团,向崇祯指出此次枚卜乃不过是走过场,实际由一二人把持,间接支持了温体仁的群臣结党之说,又大获圣心,崇祯当众夸奖“今日就这个官儿讲了几句实话”
之后,崇祯频频接见周延儒,甚至二人密谈,不许其他大臣在场。
崇祯二年六月初八,崇祯单独召见周延儒,从午后一直到深夜方散,这君臣二人如此诡秘,引起群臣一阵猜测。御史李长春带着酸酸的醋意质问“难道满朝文武都不足信,就一个周延儒可信?满朝文武都不可用,就一个周延儒可用?”
十月,后金入犯,周延儒率先弹劾袁崇焕坐拥强兵,株守关门,任由建虏突入蓟门,也正合崇祯齐全责备之心。
十二月底,在北京最危急之际,崇祯下了特旨命周延儒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月底又任命何如宠、钱象坤两位资深老臣以同样的职衔入阁办事,但排在周延儒之后。
十二月底,在北京最危急之际,崇祯下了特旨命周延儒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月底又任命何如宠、钱象坤两位资深老臣以同样的职衔入阁办事,但排在周延儒之后。
周延儒入阁之时,他前面还有四位老革命家,韩爌、孙承宗、李标、成基命 。韩爌最先辞职,接着是李标,成基命在崇祯三年九月也落职而去,孙承宗远在辽东不预阁务。三十八岁的周延儒如愿以偿成了内阁首辅,比他的宜兴先贤徐溥徐阁老任首辅之时年轻了二十五年,不久又进为从一品的少保,由东阁大学士改为更为尊崇的武英殿大学士。如此年轻的首辅,在明朝辅臣历史上极为罕见。
年轻的皇帝用了年轻的首辅,二人加起来还不到六十岁,可谓朝气蓬勃,活力充沛。周延儒宛如大镜前的山鸡,志得意满、顾影自怜、翩翩起舞,停不下来,以至忘形而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