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 裁驿
驿站在中国的历史很悠久,属于古代交通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置邮亭,用以传递公文,以后历代沿置不绝。
蒙元统一中国,疆域空前辽阔,东西南北各有万里之遥,驿站设置达到高峰,蒙古语称之为“站赤”
明朝建立后,在南北两京设立会同馆,用以接待外国使臣及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等,性质也是驿站。在各省则设立水陆驿站,水站多在南方江河密布之地,陆站多在北方各交通要冲,也称马站。驿站多设在交通线上,间隔数十里到百里不等。驿站备有马骡驴、人夫、车辆、轿子等设施,供来往使用。
明代驿站分为民站和军站。民站由百姓出力应役,各省布政使司及地方州县管理,负责人称为驿丞。驿丞没有品级,进不了官僚队伍,每年俸禄不到20两,只能算吏员,但也是朝廷命官、一个单位的领导,有他的一个摊摊可以作威作福,厅堂衙署一应俱全。标准的驿站建有鼓楼,很多还有气派的仪门(设于前厅与大门之间的中门)。军站由军人应役,属地方卫所军镇管辖,负责人由卫所武职担任。
驿站是国家必不可少的公用交通设施,其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和手续。洪武年间,只有在内公差人员办理军情重务及奉特旨差遣才能使用驿站。由兵部填发勘合,再到内府领取符验,乘驿后将这些凭证全部销毁。
驿站是一项免费服务,乘坐驿站可以白吃白喝,白住白拿,何乐而不为?自然有人想占这个便宜。朱元璋执法严厉,动辄对贪官污吏剥皮抽筋,他在世之时,没什么人敢占公家的便宜。
洪武之后,各种违规使用驿站就慢慢滋生蔓延。
使用驿站,要符合条件,朝廷规定,只有报送军情、宣示圣旨、外国使臣、海外进贡、官员病故运送尸体和家属回原籍、1500里外的官员赴任等情况才允许使用驿站,孔子的后人也享有使用驿站的权利。其他就算是大学士光荣退休,也需要皇帝特批才可以使用驿站。
使用驿站还要有许可证,有符验、勘合、火牌三种。
永乐十年(1412年),来南京朝觐的1500名地方官在进京途中无一例外的使用了驿站。只有80余人的使用证明(符验)是合法的,其余都是过期作废的符验,甚至干脆没有。
到了嘉靖之后,驿站已经被公然滥用,公务自然用驿站,官员私人外出游玩也用驿站,驿站成了官老爷们的免费旅馆。兵部开具的证明享有使用驿站权利的勘合,头次使用之后按规定应该注销作废,但却被来回转借,循环利用,有时甚至几年前的勘合还用来住驿站。地方衙门也加入进来,开始开具所谓飞票等用以使用驿站。乘坐驿站之人,从政府官员扩大到三教九流,山林僧道、江湖术士也成了驿站常客。
驿站的使用规模也越来越大,官员们嫌骑马乘车颠簸难受,纷纷坐轿,少则四人,多则八人甚至二三十人来抬,前后盛张仪卫,鸣锣开道,随从有的高达百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乘坐驿站官员的行李也越来越庞大,动辄数十抬,除了有个人私物和在驿站勒索之物,一些贪官还为商人运送商货。因为可以免费使用驿站的民夫,商人从而节省一大笔物流费用,自然官员会得到不菲的提成。
人数膨胀后,吃饭也成了麻烦。几百人的饭食本就不容易准备,乘坐驿站的官员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四菜一汤是交待不了的,务必水陆杂陈,美酒佳肴,稍有不如意就大加呵斥,甚至棍棒相加,轻则殴打驿夫,重则拷掠驿丞。
在吃喝住行之外,乘坐驿站之人还要钱。
驿站属于徭役的一种,也叫力差。官府将驿站的力差派给民间一部分百姓,百姓选一名代表,称作头役,又叫马头(因驿站多用马)由此人具体操持驿站差事。头役花钱雇人为驿夫,支应驿差,其他人则按分子出钱交给头役作为驿站费用称为贴役,头役数年一轮。
驿站制度败坏以后,支出成了无底洞,贴役的费用远远不够,每年马头都要贴钱。马头再向贴户追加贴役银子,基本上没有指望,一来是贴役户都不宽裕,二来人性的自私也决定了手无寸铁的马头很难让贴户再拿出钱来。如此一来,马头只能自认倒霉,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有鉴于此,官府出台了征银官募,即民间纳驿站银,官府用以招募驿夫,运营驿站。即便如此,也架不住滥用驿站带来的驿站运转费用暴增。经费不足,官府又向民间加派,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驿站如此败坏,朝廷也看在眼中,几次加以整顿。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整顿驿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张居正从驿站的使用条件、供应项目、流程手续各方面都按照祖制作了严格界定,经过整顿,驿站使用一度大为好转,每年的驿站银由313万两,降为218万两,减少了95万两。
张居正一死,人亡政息,各种陋规报复性的死灰复燃,到了崇祯初年,驿站已然大坏,基本上成了官员腐败、百姓遭殃的腐败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