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数量,洪武年间一百多万,永乐年间二百余万,正统年间三百余万,达到历史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稳定在一百多万人。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把天下百姓按照所从事的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灶户(设灶煎盐的盐户)、杂户五种,实行了分户管理,五种户籍一经确认,终身不变,子孙世世代代继承祖业。
一百多万人的军费是个大问题,朱元璋吸收前代解决军队粮饷的经验,采用军屯来实现军队自给自足。最开始是每名士兵给地五十亩,上交正粮十二石,余粮归本军,后改为上交正粮六石。
军屯初期,效果很好。洪武中期屯粮收获五百多万石,基本可以解决军队的粮饷问题,为此朱元璋曾洋洋得意的对人讲“我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粮”,到了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进一步加大屯田的力度,屯粮入库两千万石,差不多是当时田赋的七成,军队虽多,但国家负担并不沉重。
明英宗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朝廷的各项制度都逐渐开始走样,屯田也不例外。原先充裕的用于军屯的土地或被边地少数民族占领,或被私人侵吞隐匿,严格的各项管理制度也日益废弛,屯田军士大批逃亡,收获的屯粮越来愈少,到了嘉靖年间,全国屯田收入已不到永乐年间全盛之时的三分之一,完全不足以维持军队的需要。
与屯田衰落相伴而生的是军队成分的改变,从明朝中叶开始,原有的世袭制逐渐为募兵制取代,直接导致了军费的直线上升。
卫所军士待遇很低,一个月仅有一石粮的军饷,到了正统年间,有时还领不到。有些地方甚至一月只发一斤多食盐充作粮饷,屯田任务又重,军官压榨剥削严酷,导致军士大量逃亡。
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在土木堡(今河北张家口怀来)被蒙古瓦剌所俘获,此役中,明朝最精锐的二十万京营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战后明廷开始大量招募士兵,从此募兵取代世袭军户成为部队的主要成分。
募兵制成为主流后,军费发生质变。招募之人很多是壮年之人,要靠军饷养家糊口,其费用要比世袭制的士兵高得多,饷银的按时足额发放也变得急迫起来。
万历末年,一名普通士卒的常规军饷是一年18两银子,当时一名普通体力工人的年薪约是12两,18两银子如果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也能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衣食。
军队的来源和结构出现变化后,军饷的来源也随之变化,原先通过边镇军队屯田自给自足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军饷由中央、地方、军队三方负担。
中央财政负担的边镇军饷部分称之为年例银,正统年间为10万两,天顺年间为40余万两。嘉靖中期,蒙古势力威胁增大,九边年例银陡增至200万两。庚戌之变后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更是猛增至创纪录的595万两,之后连续两年都在500万两以上,明廷一下陷入财政危机,以至于嘉靖皇帝不得不拿出金花银来贴补军费。之后的五六十年,九边年例多在三四百万两间徘徊,只有隆庆和万历初年的十几年间实现俺答封贡之后,北方边境出现和平,九边年例随之下降至200多万两。
九边军队员额 7、80 万,只靠中央财政年例银和军队屯田远远不靠,还需要沿边各省(主要是华北各省)地方财政来支援,成为民运银。万历初年各边镇的民运银每年接近300万两。
除了皇室以外,明朝还有大量的寄生基层—宗藩。朱元璋精力弥漫、子女众多,一共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除了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外,还封了23个藩王,其中就藩封地的22个。朱元璋给他的儿子们制定了极高的政治、经济、军事待遇,亲王年禄米5万石,后改为1万石,还有直接掌握的军队,大臣们无论是公侯伯子还是三公三孤遇见藩王都要下拜行大礼。成祖通过武装政变登上皇位,基于他革命成功的宝贵经验,把诸王的军权全部取缔,只保留其政治和经济待遇。
从此鸡生蛋,蛋生鸡,一朝皇帝就有一批他的兄弟封为藩王,一代藩王又可以繁衍出他这一支的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级别繁多,九品十八级,一代接一代。
这些藩王们参与不了政治,统领不了军队,性情高洁的还可以寄情于琴棋书画,多数则沉溺酒色,朱家子孙如雨后春笋,以惊人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到了明朝末年,据保守估计已达二三十万人,有的人甚至估计已近百万。其中最厉害的当属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他生了94名子女,可谓威风八面、傲视群雄。
庞大的宗藩队伍,都要吃饭穿衣,而且要吃好穿好。在嘉靖末年,大学士李春芳曾经向皇帝汇报宗藩人数两万八千人,岁支禄米860万石,数字相当惊人。
数十万宗藩龙子龙孙,也像普通百姓一样发生了两极分化。高居于亲王、郡王金字塔顶端的只是少数, 很多品级低的宗藩生活贫困,衣食无着,需要官府救济,有的甚至沦为乞丐。
中国历代王朝有一共同现象,就是开国之时,官僚队伍精兵简政,越往后越来越臃肿庞大。各种原因不外是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职权将其私人塞入各级衙门,以代代为官,坐食民脂民膏。明代的官僚队伍约有十余万人,其俸禄支出大大增加。当然这与边镇军费和宗藩禄米比起来微不足道。
财政支出发生突变式剧增,而财政收入却因农业经济本身的特性没有大的增加,如此一动一静,收入支出急剧拉开距离,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财政发生严重危机,各处存银都源源不断的运往九边发军饷。到了万历三十六年,前朝结余的四百万两窖房银、已经全部用光,老库存银二百万两也仅余八万两。天启初年,太仆寺多年积累的马价银1500万两,被兵部户部先后数十次挪借一空,仅余几万两。
如果就此迁就,朝廷可能还能维持较长时间,不幸的是万历四十七年,白山黑水间的后金向明朝发出了挑战,明金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头尾二十六年。
明金战争的持续,直接击垮了明廷现有的财政体系。辽东镇在战前,军队员额不过6万,饷银60余万两,战争爆发后,军费开支达到600万两,天启元年更是突破1000万两。如此一年尚可,20年如何得了?
更不幸的是,外患未平,内患又起,从崇祯元年开始,由陕北发端,国内又爆发了蔓延整个中原江北的农民大起义。明廷为了扑灭燎原烈火,被迫调兵镇压,又得筹集巨量的金钱,可是农民起义前仆后继、屡仆屡起,十七年未曾平灭,最后直接将明朝推翻。
与后金和农民军的长期战争,彻底使得明朝财政从危机走向崩溃。
“三空四尽”,是明末官员形容当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的一句口头禅,时时见于时人的奏疏、信札当中,它形象生动的描画出明廷的财政窘境,令后人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