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均衡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由此而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政治体制上,明代是空前高度的君主独裁,但制度的设计者朱元璋也考虑到皇帝乾纲独揽,可能会被奸臣蒙蔽或者皇帝本人决策失误,因此特地设置了言官制度对皇权进行辅弼和一定程度的制约。

明代的言官分为御史和给事中两种。

秦汉时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与丞相、 太尉合称 三公,秩中二千石,位高权重。

朱元璋开国之初设御史台,是从一品衙门,等级很高。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一下降为正七品,两年后又升为正二品衙门,设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左右佥都御史二人,十三道御史110人。都察院都御史的地位很高,和六部尚书并称为七卿。

在传统戏曲中,御史经常扮演清官的角色。通常是善人蒙冤,求告无门,最后遇到出京巡察的御史,御史用尚方剑斩杀贪官恶霸,好人才得以鸣冤昭雪,可见在民间流传之中御史权力之大。

实际中也是如此,满朝文武没有御史不能碰的,明代很多权臣的倒台都是因御史一纸弹劾。

给事中创始于秦,历代均有设置,顾名思义,给事中是给事宫中,在皇帝左右,充当顾问。

洪武初年,朱元璋设给事中定为正五品。洪武六年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将给事中也分为六科,成祖时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给事中若干人从七品。六科属于特设机构,与各衙门不相统属。

六科给事中品阶不高,但权力很大,可以针对任何品级的官员进行弹劾,而且还可以对各衙门奏章进行封还,(即退回原衙门,宣布作废),即使是经过皇帝批红的奏疏也可以驳正。

此外,六科还可以参与大学士等朝廷重臣的会推,监督六部百司,考察地方官员,还可以督理刑狱,一切重大的人事、司法、监察要政都有权参与,可谓位卑而权重。

为了鼓励言官议政,明朝皇帝执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方针。言官即使弹劾之事并非事实,皇帝一般也不会对其进行重处,如此固然鼓励了言官监督朝政的行为,但也助长了一些言官不顾事实,凭空诬陷忠良的恶习。于是,这一制度就被某些人利用,各自收买一些言官作为政治打手,肆意攻击政敌,从而加重了明末党争。

王永光在明末算一个奇人。他是河南长垣人(今属山东东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其时袁崇焕方九岁,资格很老。在天启年间先后做过户部、工部、兵部尚书,在兵部尚书任上对袁崇焕褒奖有加。

崇祯元年被任为户部尚书,未到任就改为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掌管军队系统以外的全国所有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力极大,古称冢宰,是六部尚书之首。这在今天也是一样,组织人事的首脑往往在各部门主官中权力最大、最受领导信任。

王永光在天启末年,魏忠贤和东林党争斗激烈之时,隔岸观火,两不相帮,而且也拍过魏忠贤的马屁,称颂魏忠贤“厂臣纯忠许国,正色立朝”。因而被东林人士视为阉党余孽。

在他出任吏部尚书这一肥缺之后,接连弹劾其依附魏忠贤,王永光心不自安,连章请辞,但是崇祯很信任他。

尽管有皇帝的支持,王永光还是觉得势单力孤,于是开始物色政治帮手,他看上了三个言官,袁弘勋、高捷、史范。

袁弘勋、高捷、史范三人都是御史,但声名狼藉,在天启末年曾经推荐过杨维垣、霍维华、贾继春,而此三人后来被打入钦定逆案。

袁弘勋拜为杨维垣义子,与其沆瀣一气。曾收受副总兵茅元仪五千两银子,答应保荐其为总兵,结果只得了一个赞画总兵。茅元仪就上门讨要,说袁弘勋事情没有办成,要求退给他两千两,袁弘勋坚决不退,二人在袁宅高声吵骂,满城皆知。

刘鸿训大力罢斥阉党分子,袁、高、史三人轮番上阵,猛攻刘鸿训,均被崇祯处分,袁听勘,高史二人“被辞职”。

刘鸿训垮台后,王永光看中了高史二人在攻扞刘鸿训时的凶悍狠毒,跳出来保举二人,想收为羽翼,以对付他的政敌。

崇祯二年八月,王永光上疏保举袁、高、史三人,理由就是一条:当刘鸿训大拜之初,举朝欣欣以为得人,只有此三人不约而同先后纠弹,后竟如其言,刘鸿训果然纳贿欺君。三人既有燃犀之照的先见之明,更有裂麻之勇的大无畏精神,和北宋神宗时御史中丞吕诲不畏权势弹劾王安石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越千载如出一辙,即传之青史,百代有光。

王永光之所以敢不顾自己吏部尚书的身份,如此露骨夸张的吹捧袁、高、史三人,是因为他号准了崇祯皇帝的脉—皇帝恨极了刘鸿训,谁能在刘鸿训掌权之时弹劾之,谁就是忠臣!,不管这弹劾之人名声如何之坏。

果然,崇祯批示:览奏,具见执直虚公。高捷、史范便着以原官起用,袁弘勋侯议,所司知之。

圣旨一下,朝野大哗,大臣们纷纷上疏反对。

言官们指出:高捷史范之奸险和弹劾刘鸿训完全是两回事。二人弹劾刘鸿训是针对刘罢斥杨维垣等,并未有先见之明揭发其纳贿欺君,再说刘鸿训擅改敕书一案查无实据,尚是悬案。刘鸿训招摇狼籍,有失大臣之体,是一人之身,瑕瑜原不相蒙;一时之议,邪正各自有别。

广东道御史马鸣世痛斥王永光:“史范、高捷为袁弘勋衣钵,袁弘勋为霍维华、杨维垣、贾继春等沙门,这些人一脉相授,薪尽火传。同样是革职言官,王永光对于惠世扬、任赞化禁锢如铁,令其终身不睹天日而对于香火情深、臭味相投之高史两邪臣则拔山举鼎,全力注之,援引不休,亦何以服天下之心而副统均之望也?总之,高史二臣欲恃王永光为主盟,王永光欲借二臣为先锋,故明知为公论之所必不容,举朝之所必不合,也要强行起用,使与诸臣分水火、角玄黄以淆乱清议,动摇国是,然后徐施其翻天覆地之谋。”

马鸣世一语道破王永光举荐高史的险恶用心,可谓目光如炬,但崇祯不为所动。

按照当时的组织原则,革职御史重新起用需要都察院出具同意起用的咨文给到吏部,吏部才能发文正式起用。

因高史二人声名狼藉,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推说因二人争议太大,需要体访公论,迟迟不予出具同意起用的咨文。

大学士韩爌等提出,高捷、史范应听都察院咨文再行起用。崇祯很不耐烦的说:诸臣成心偏见,自生烦嚣,卿等及院臣亦不得徇他所说。且台员起用,未必皆由院咨,该衙门知道。

高史二人望眼欲穿等着东山再起,都察院却迟迟不发咨文,二人迫不及待,亲自跑到都察院去索要,都察院说还在研究,高史二人仗着有皇帝旨意,肆口大骂,声震屋瓦,好不嚣张。

王永光见都察院死抱着制度硬顶,也就不予理会,直接以皇帝的圣旨为依据,下文起用高史二人为江西道和山东道御史。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