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纳贿成风,难以遏制的大环境中,韩一良能洁身自好,清廉自持,已经很不容易,绝对值得褒奖。他的奏疏痛陈时弊,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建议严惩纳贿,义正辞严,本是难能可贵,崇祯也大为激赏,要进其为都御史,眼看就要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韩一良所奏甚善,主管吏治的王永光自然就失职渎职。王永光深知崇祯察察以明,求全责备的个性,因此反戈一击,要求韩一良指名道姓说出纳贿之人,正中崇祯心意。这时的韩一良极为尴尬,皇帝此举等于是把他光溜溜的抛了出来,众目睽睽之下,如果 韩一良如实爆出纳贿之人,整个京城都知道他是检举告密者,他将人格破产,日后如何再混?只好辞以风闻。
换了别的皇帝,可能马上体谅到韩一良的难处,到此打住,不为已甚。但崇祯不是,他就要用百分之分的革命精神要求韩一良。他认为只有韩一良能在满朝文武面前指名道姓列出纳贿之人,他才是真正的大破情面,至于韩一良大破情面之后,如何做人,皇帝又如何保护这位大破情面的举报人,不在皇帝的考虑范围之内。
韩一良的奏疏没让皇帝失望,韩一良本人却让皇帝失望了,他还没能跳出世俗人情的束缚,不敢公开举报,崇祯因而大怒。
其实刘鸿训的话说得已经很到位,他委婉劝皇帝不能如此苛求,韩一良的奏疏及其本人的操守已经很好了,应该褒扬,但崇祯不屑一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崇祯皇帝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清澈见底之水中的鱼才是真鱼。
祸从口出的刘鸿训
“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启朝的阁臣班子在崇祯元年三月就陆续请辞,崇祯都给了他们很高的礼遇。如施凤来加了太傅,张瑞图加了太保,各荫一子为官,遣行人护归并赐路费,免费使用沿途驿站。回乡之后,免除一切徭役赋税,每人每月还发给廪米五石,配备轿夫八名,退休待遇极其优厚。
第二套内阁班子就是崇祯从金瓶中用筷子夹出来的六人。这六人良莠不齐,有的崇祯并不满意,如来宗道、周道登,后来甚至要把来宗道打入钦定逆案之中。
崇祯性子急躁严厉,动辄责罚大臣,训斥更是家常便饭,日子长了,吓得很多大臣包括阁臣畏缩不前,不敢多说,唯恐得咎。只有刘鸿训比较敢说话,勇于担当,召对之时,态度鲜明,反应敏捷,崇祯开始之时甚为满意。
刘鸿训,字默承,号青岳,山东长山(今山东淄博)人,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其父刘一相曾任陕西副使。
天启元年二月,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刘鸿训与礼科给事中杨道寅率团出使朝鲜,颁读天启皇帝的即位诏书,刘鸿训是为正使,杨道寅是副使。
四月十二,使团抵达韩城,朝鲜国王光海君躬率世子及文武群臣出郭,恭迎诏勑,礼节十分隆重。刚入朝境,就赶上辽阳失陷,陆路隔绝,朝鲜送使团两艘西洋船,五月二十二,刘鸿训一行由海路回国,大小船只二十二艘,浩浩荡荡。途中辽东难民云集,都要搭刘大人的船入关躲避后金,刘鸿训怜惜难民悲苦,搭载了很多难民。
六月初四,在旅顺遭遇暴风雨,刘鸿训所乘之船沉没,本人落入水中,幸亏有水手将其救起。刘鸿训几乎是光着身子逃上岸来,身上全是污泥,好不狼狈,船上财物全部漂没海中。刘鸿训改乘仅存完好的朝鲜国谢恩陪臣书状官安璥和杨道寅所乘的两艘船到达登州。
刘鸿训在朝鲜总共停留了仅一个多月,但倚仗上国天使之位,收受索要了大批财物。光朝鲜方面赠送的礼品就有虎皮五令(张)、豹皮十令、鹿皮十令、水獭皮十令、倭大环刀十柄、中环刀二十柄;供上纸五十五卷、油扇一千把、笠帽三百事、靑鞘刀四百五柄、大节真墨一百笏等等洋洋大观、不计其数。
此外,刘鸿训还开了明朝诏使勒索朝鲜参银的先河。朝鲜盛产上等人参,名闻天下,一品上好的鲜参在北京市价能卖十两银子,已经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士兵差不多一年的工资。刘鸿训和杨道寅在朝期间,大肆勒索、低价强买朝鲜人参,买来之后,再高价转手卖给朝鲜商人,计达七八万两银子。刘鸿训大获全胜,满载而归,可惜老天爷看不过去,在旅顺行云布雨将其坐船打翻,礼品参银全部落入海中献给东海龙王
天启六年,刘鸿训任詹事府少詹事,被魏忠贤削籍为民。
崇祯枚卜,刘鸿训增补为大学士,起先不肯出山,辞了三次,崇祯不允,崇祯元年四月还朝,拜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刘鸿训入阁之后,正逢朝廷整肃阉党,当时很多大臣都跟魏忠贤共事过,不敢对阉党分子痛加罢斥,刘鸿训毅然主持,和钱龙锡一道将御史杨维垣、贾继春、原兵部尚书霍维华、太常少卿阮大铖等阉党著名人物全部罢斥,一时人心大快。刘鸿训因此也被阉党分子恨之入骨 。
御史袁弘勋和杨维垣一党,上疏弹劾刘鸿训大权在手,报复公行,并抖露出刘鸿训当年在朝鲜受贿索贿的陈年旧事。
刘鸿训矢口否认朝鲜纳贿之事,因其坐船在旅顺沉没,船上财物尽沉入海,死无对证,袁弘勋也拿不住他。崇祯正倚重刘鸿训,温旨安抚,并把袁弘勋革职。之后又有袁弘勋的党羽,御史高捷、史范攻击刘鸿训,也被崇祯处分。当时朝野一致公认刘鸿训圣眷正隆、红的发紫。
崇祯用人有一个特点,惯于以貌取人、以言取人。王洽因为相貌威武做了兵部尚书,梁廷栋由于口才过人也做了兵部尚书。刘鸿训则二者兼而有之,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留着一部漂亮的胡子,有一尺多长,又长又密,颇可以与成祖朱棣的胡子媲美。声音洪亮,音吐琅琅,犹如黄钟大吕,极为悦耳,符合皇帝的审美标准。每次进谏言事,崇祯都格外给他三分面子,发怒之时,刘鸿训一顿排解,崇祯也会转怒为喜,观者无不侧目。
皇上如此倚重眷顾,刘鸿训也渐渐的放开手脚,不拘形迹起来,在皇帝面前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召对之时,一枝独秀,口若悬河,由于讲话太多,口渴难耐,就大声呼喝太监给他倒茶解渴。说到酣处,指手画脚,口中不时夹杂市井鄙俗俚语,一些粗话脱口而出。崇祯自幼生在皇家,很注意个人修养,性情虽然严酷,但谈吐文雅,说话从来不带脏字,刘鸿训满嘴脏话,举止随便,没有时刻对皇帝保持恭敬的礼仪,让他很不适应,渐渐的心生鄙薄。
崇祯元年七月,因为四川土司叛乱平定,刘鸿训进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仕途一片光明。刘鸿训特地上本说当前官员在一个任职上更调太快,使人不能安心做事,如要人实心任事,就必须久任责成。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之时,致命的危机正向他袭来。
崇祯元年七月,关宁军缺饷,辽东巡抚毕自肃连章告急请求朝廷速发欠饷,否则必有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