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求抚的消息传开,左良玉和湖广巡按御史林铭球、分巡道王瑞旃一齐来找熊文灿,献计乘此良机将张献忠诱来擒斩,熊文灿坚决不许。
熊文灿并非是偏爱张献忠,也不是贪图留下张再送他宝物。除掉张献忠,宝物自然归他,这个熊文灿还是懂的。之所以不听左良玉等的诱杀之计,是因为眼下在湖广河南的农民军还很多,招抚了张献忠,就给那些还在造反的流贼树立了榜样可以效仿,必定纷纷求抚,如此就可以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如果此时诱杀了张献忠,那些尚未受抚或准备受抚的流贼受到惊吓,谁还肯降?再者世上本无万无一失之事,张献忠素称狡诈,万一事机败露,打草惊蛇,非但错失眼前一举招抚的大功,而且再招抚也永无可能了。
接到熊文灿关于张献忠求抚的报告,杨嗣昌马上汇报了崇祯。
熊文灿拿定主抚之策后,因事关重大,曾私下和杨嗣昌交换过意见。杨嗣昌原则上同意抚,他和熊文灿一致认为历朝的民变最后都以安插解散的抚局收场,以目前百万流贼之势,剿不胜剿,杀不胜杀,最后势必也要以抚收场。但是,杨嗣昌不同意熊文灿单纯的为抚而抚。他一再告诫熊,对流寇一定要先临以兵威,大开杀戒,剿定一二股巨贼,形成强大武力震慑后,才能大开招抚之门。
对于张献忠求抚,杨嗣昌有两个前提,即张献忠或是全军解甲、彻底解除武装,或是可以保留一部分军队,但要以贼杀贼,剿灭闯将李自成或老马守应等一二股流贼,以断绝其再次反水的退路,朝廷方准其求抚。
崇祯则不然,也许是流贼猖獗,十年未曾平定,让他早已厌倦,迫切想尽早结束这场噩梦。他明知张献忠是焚毁凤阳祖陵的罪魁祸首,却避而不谈,完全赞同熊文灿立即接受张献忠的求抚的申请,并且不同意杨嗣昌提出的两个先决条件,而且申饬杨嗣昌“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
皇帝如此坚持,杨嗣昌没再提异议,这样明廷最高当局接受了张献忠的求抚。
同意受抚后,接下来就是安置问题了。熊文灿要求张献忠只保留二万人,而张献忠则声称他人多势众,张嘴就向朝廷讨要十万人之军饷。
张献忠在谷城城外十五里的白沙洲扎营,造房数百间,命军士买地种田,派兵把守谷城四门,声称是防止盗贼出入,其实是控制了整个城池。
三月二十五,郧阳抚治戴东旻向兵部造报了张献忠部招抚花名册,内有精兵一万一千名,解散归农一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人。
刘国能受抚之后,熊文灿将其安插在叶县。
在战争早期,朝廷一般都把遣散的农民军发回原籍安置,但不久就出现很多问题,难以继续。主要是原籍官绅百姓对这些在外当过流贼的老乡既害怕又厌恶,不时有排斥行为,而这些回乡流贼内心也很不自然,走在街边路上总是觉得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村中的异类,久而久之。很难重新融入当地。蝎子块受抚之后,就对朝廷官员讲他难以回原籍,宁愿在军前立功。
因此,刘国能也不愿再回陕西老家,情愿在河南安家。
受抚之后,闯塌天仿佛换了个人,原先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无影无踪,对朝廷俯首帖耳,异常温顺,也死心塌地做起了他的守备。最难得的是能调转刀头,狠杀往日的农民军兄弟,博得了明廷一片喝彩。
为了表彰刘国能,朝廷决定将其升为副将,如今张献忠受抚,如果按照常规任为守备,唯恐其心生怨望,干脆也授副将职衔,虽还不是实授,但也是高级将领了。
流贼八大王成了张副总,张献忠脱去毡帽箭衣,换上明盔亮甲,威风凛凛不让左良玉。
在官言官,张献忠本就天资聪颖,没几天就学会了官场礼节、各种应酬,举手投足,言谈话语应付自如。
四月,张献忠按照官场规矩到沔阳去见熊文灿谢委。熊文灿盛张仪式,热烈欢迎张献忠,见面之后,张献忠抢步上前给总理跪下行礼,熊文灿急忙扶起,一口一个敬轩,叫的好不亲切。摆下盛宴招待张献忠,唯恐这位煞神不乐。
张献忠留下数斗黄金,回了谷城,逢人就说“咱老子昨日已见过熊总理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当了朝廷副将,张献忠也成了谷城的头面人物,他娶了当地一名举人的妹妹为妻(张献忠姬妾六七个,明媒正娶的可能仅此一个),还把他驻兵之地易名太平镇,俨然一副要做太平官儿的样子。
继张献忠受抚后,七月,顺义王沈万登在信阳受抚,解散归农者近万人。
在求抚的大潮驱动之下,曹操罗汝才、混十万、整十万等也开始向熊文灿试探求抚,但同时向洛阳、灵宝方向移动试图进入陕西,被出关的孙传庭击败。
十月,满清第三次入犯北京,孙传庭受命出关勤王,曹操等九营以为是要来剿灭他们,惊慌失措向东而逃,在湖广均州向太和山(即武当山)提督太监李继政求抚。
明朝朱元璋信奉明教,从成祖朱棣开始转而信奉道教。太和山因供奉真武大帝尤为显赫,成为朝廷家庙。受皇家信仰的推动,太和山香火兴旺,每年有数万两银子收入,朝廷专门设提督太监管理,提督太监衙门不在武当山上,而在山下的均州。
提督太监李继政将曹操等求抚之事转告了熊文灿,熊同意受抚,当场授罗汝才为游击。
曹操怕被官军消灭,诡称不愿为官。同小秦王白贵、整十万黑云祥等分扎于郧阳山中房县、竹溪等处,与当地山民错落而居,种田放马。
崇祯十二年春,射塌天李万庆被左良玉等困于河南内乡,刘国能亲入营中劝降,李万庆率众出降。
至此,曾经数十股百余万的流贼,几乎尽数归降。只有闯将李自成一千余人隐藏深山,生死不知;老马守应等革左五营数万人在太湖一带半抚半战,声势大衰。
明廷君臣放眼海内,天下无贼!
督饷侍郎张伯鲸上疏朝廷,提出流寇渐平,饷银负担太重,要求淸汰军队,以苏民困。大明朝终于出现了自崇祯元年以来久违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