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杨嗣昌奏“虽是插部旧人,此时无不投敌者。其来讲市,定有建虏主使。若说无建虏在内,臣不敢欺君”

崇祯怒气渐盛“建虏逆天大罪,坏了祖宗疆土,残杀许多文武臣民,这个断无市赏之理!”

杨嗣昌依然进谏“皇上所言,春秋大一统之大义。但以臣观,国家用兵二十年,宫府盖藏、官私蓄积,无不磬归之流水。且杀戮多少生灵,未曾干出好事来”

杨嗣昌接着引用了舜帝征伐三苗的故事。

崇祯显得不以为然,重重的哼了一声“二十年来不曾干得好事,都是自家不振,无真心为国之人。那三苗想来不过是不来朝贡而已,如何比得建虏罪恶?”

杨嗣昌熟知典故,又很有耐心的引用了俺达封贡的例子。

崇祯摇了摇头,还是不认同,“也比不得俺答”

皇帝已经很不耐烦,不再和杨嗣昌在此问题上纠缠,转移了话题。问“卿昨日奏不烦多兵多饷,就能退敌,是何计策?”

听得出皇帝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以为杨嗣昌有什么奇谋密计。

杨嗣昌对“臣自知才短,请下公卿确议,臣原无此计策”

崇祯显得很是失望,叹了口气“一番建虏入,就要增饷增兵,条陈布置,许多经济直到虏来,不知那些经济哪里去了?可叹中国无人”

此话一出,在场的大臣们一齐低下头来,神情各异。

看见皇帝仍是不主张同清人缓和,几天后,杨嗣昌又上了庸才实负任使疏,进一步对他的安内攘外作了阐述。

疏中讲到:“今臣千见万见,千言万言,不离“体国”一念。不敢为臣一人计,避罪搏名,以快今日之听闻,而致他年之实祸也。”

看见皇帝仍是不主张同清人缓和,几天后,杨嗣昌又上了庸才实负任使疏,进一步对他的安内攘外作了阐述。

疏中讲到:“今臣千见万见,千言万言,不离“体国”一念。不敢为臣一人计,避罪搏名,以快今日之听闻,而致他年之实祸也。”

杨嗣昌为卢象升在宣大和西夷(已经归顺清朝的卜失兔)开市作了辩护:

首先经济利润丰厚。一匹布在中原不到一两银子,在边外可卖数两银子,一匹锦缎内地市价数两银子,在边外可卖数十两银子。明朝表面上和蒙古贸易,实际上是赚取清朝的高额利润,经济上有大利。

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市,可以缓清军数年之窥犯,免陵京震惊之虞,息宣云蹂躏之祸,解通涿真保日戒之严,舒蓟密关宁奔命之苦。

如此明朝赢得了最为宝贵的喘息之机,刚刚好可以全力平定流贼。

杨嗣昌最后说:边烽发难二十年,之外又加流寇继起,亦整整二十年。国家于边事之外,无端又在中原腹里地方消耗资财巨万万,杀生命巨万万。如果他人云亦云,不念国家安危。人曰用兵,他也跟着说用兵;人曰增饷,也跟着说增饷。对外强硬,大张挞伐,义正辞严,站在高高的道德高地上,轻易而得美名。但回头思之,于国于民毫无实用。

中原寇贼积久未平,纵横两直七省,何财可费?边方将士荷戈待哺,经年累月何人可杀?

杨嗣昌自称:他昼夜苦思,猛然骇汗交流,忽然惊血暴呕,而不敢告人。这封奏疏几乎要了他的老命。

四月十二,崇祯御经筵。下了经筵,留下户部尚书程国祥和户科、兵科二科给事中,又把杨嗣昌召来。

崇祯又重申了满清与俺答不同,说虽然兵不厌诈,在边臣便宜则可,在朝廷岂可如是?并告诫杨嗣昌以后不得听外边苟且之谈。

尽管皇帝语气严厉,杨嗣昌还是大着胆子回奏“臣仰体皇上视民如伤,念中原物力凋敝,所以有缓敌之策请裁于上。若云兵不厌诈,边臣便宜可行,而今边臣不敢自专,事事奏请明旨,奉旨议复,臣等从违两难。虽或非所宜言,不敢不渎圣听,盖为是也”

崇祯没做回应,转而问户部剿饷之事。

由于崇祯残忍好杀,大臣们前车之鉴数不胜数,因此个个战战兢兢,不敢擅自做主,独立任事,边臣尤其如此。

边臣们明知道以明朝现有国力,无法同时应付国内的流贼和国外的满清,想同意满清与明朝互市的要求,暂时维持和平关系,以全力镇压农民军。但又惧怕崇祯的严厉,故而请旨,而崇祯却不明确表态,只是让边臣便宜行事。自从袁崇焕便宜行事便宜的被磔死之后,哪个边臣敢把崇祯的便宜真的便宜?

他们都坚持皇帝下明旨,给个痛快话,不要事前吞吞吐吐,事后概不认账。

但是崇祯就是不给。这次被杨嗣昌逼得没办法,总算明确表态:插部旧人可以开市,满清绝对不行。杨嗣昌已经奏的很清楚,所谓插部旧人也是受满清主使,但崇祯的首要考量是维持明朝的体统,虽然清人在背后操纵,只要前面不出现就可以。总之,他只要看到的是曾经温顺的蒙古部落在和明朝互市就行,至于背后谁在操纵,谁在得利可以不去深究。

杨嗣昌的迅速蹿红,加上他不和主流舆论合拍,多有惊人之论,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崇祯十年十一月初八,有人在杨嗣昌寓所贴匿名帖子。大骂杨嗣昌变乱祖制,大肆猖狂,举朝文武钳口结舌。斥之则皇家之福,容留则祸起萧墙。

杨嗣昌把情况向崇祯汇报,崇祯命把匿名贴烧毁,指令厂卫、城捕等衙门严时究治。

这些无名揭帖杨嗣昌虽然气愤,但并不惧怕。而一位著名的清流的弹劾倒是搞得他甚是狼狈。

崇祯十一年上半年,天象出现异景。金星连续五十天出现在白昼,按照星象之学是刀兵之灾,进入四月,本已是初夏炎热之时,山西却下了大雪,冻死牲畜无数。四月十六,又发生了月食荧惑(月星盖住火星,也是大灾之象)的异象。

种种异象,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心惶惶,惊动了崇祯皇帝。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理论,天象示警是由于帝德不休,是上天对皇帝发出的警告,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崇祯脱下常服,穿上青袍在宫中沐浴修省,并亲自写了拜表,祷告上天,祈求免去灾祸,照例每天吃的御膳也减了几道菜,以示诚心。

听说皇帝斋戒祈天,杨嗣昌上了一道奏疏。

他先安慰皇帝,说月食五星,历朝都有,是否酿成大祸则要看当时的具体形势和皇帝的德行如何。言外之意是以崇祯高于天齐的德行必能大灾化小,小灾化了。

拍皇帝的马屁并不稀奇,也不丢人,这是一名大臣的基本素质。耐人寻味的是杨嗣昌举了历史上三个月食荧惑的例子。

一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月食荧惑,当年无事,第二年匈奴来五原(今内蒙包头)求款。

二是唐宪宗李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月食荧惑,年内唐廷招抚了跋扈不臣已久的魏博军阀田兴。

三是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月食荧惑,当年无事,第二年赵光义灭北汉,统一中原,遂即乘胜北伐辽国,在高粱河大败而还,赵光义身中一箭,抢了一辆驴车才逃之夭夭…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