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拨归卢象升指挥的关宁军祖宽、李重镇等部七八千人,后归洪承畴指挥,但不久阿济格入犯,祖宽又被调回辽东防御清军。
卢象升到了宣大,先点阅部队,总督标营计有五千零五十四名,是他任职以来直属部队最多的,但仍觉得不足以抵御清军,认为至少要一万才够。
至于标兵军饷,骑兵一两六钱每月,还有一两五钱的,步兵一两四钱一月,也有一两的。
宣大两镇总兵各有兵一万,其中五千有马健丁军饷最高,每月一两八钱银子,另有折米银四钱;旧标兵骑兵一两三钱,步兵一两一钱。总督标兵比总兵标兵军饷稍高,但比总兵健丁低得多。
卢象升为此申请增饷,以激励士气,总督标兵马兵提高为一两八钱银子每月,步兵提高为一两五钱,另外增加五千兵马,马三步二,全年合计增加军饷十四万两。
从腹地来到边疆,卢象升本以为宣大为九边重镇,军队一定训练有素、精锐能战,等到阅示各路兵马后,才发觉大谬。
操练武艺,都是花法死套,中看不中用,命骑兵纵马疾驰,竟有许多滚鞍落马,跌个半死。盔甲则五颜六色,大小参差,如入布料店。队伍则混乱不齐,路将是仅次于镇将(总兵)的军事单位,马匹不过一百来匹,其中战马更少,不过十余匹,而且瘦弱不堪,抽一鞭子就卧倒在地。卢象升追问原因,原来是买不起饲料。
其他守城堡、守墩台、守路口的士卒军饷更低,高的八九钱,低的六七钱,而且不能按时发放,往往拖欠四五个月。士兵们衣衫褴褛,饥饿颠连,冻饿而死的所在皆是。
崇祯九年十月二十四,卢象升到了阳和上任,第一件事先问标营兵马。总督标营计有5054名,实在马骡计有2071匹头,是他任职以来直属部队最多的。但仍觉得不足以抵御清军,认为至少要一万才够。
手下三员总兵,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王忠,他指挥过的辽将李重镇就任宣府东协副总兵。
赴任路上,卢象升不时在想象宣大将士都是雄赳赳气昂昂、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威武雄壮之师,来了一看却是萎靡涣散和中原腹里部队并无分别,而饥寒穷苦犹有过之。
以军饷而论,总督标兵军饷,骑兵一两六钱每月,还有一两五钱的,步兵一两四钱一月,也有一两的。
宣大两镇总兵各有兵一万,其中五千有马健丁军饷最高,每月一两八钱银子,另有折米银四钱;旧标兵骑兵一两三钱,步兵一两一钱。总督标兵比总兵标兵军饷稍高,但比总兵健丁低得多。
卢象升为此申请增饷,以激励士气,总督标兵马兵提高为一两八钱银子每月,步兵提高为一两五钱,另外增加五千兵马,马三步二,全年合计增加军饷十四万两。三名总兵则要各统精兵一万。
就任之后,卢象升点验部队。只见步兵有仅穿单衣的,有没有鞋袜的,很多骑兵没有腿衣。由于长期欠饷衣食无着,不少军士把刀枪弓箭拿去变卖,演兵场上,金风如箭,竟然有士兵被风刮倒在地,一卧不起。
操练武艺,则都是花法死套,中看不中用,命骑兵纵马疾驰,竟有许多滚鞍落马,跌个半死。盔甲则五颜六色,大小参差,如入布料店。队伍则混乱不齐,路将是仅次于镇将(总兵)的军事单位,马匹不过一百来匹,其中战马更少,不过十余匹,而且瘦弱不堪,抽一鞭子就卧倒在地。卢象升追问原因,原来是买不起饲料。
其他守城堡、守墩台、守路口的士卒军饷更低,高的八九钱,低的六七钱,而且不能按时发放,往往拖欠四五个月。士兵们衣衫褴褛,饥饿颠连,冻饿而死的所在皆是。
看到此情此景,卢象升既极为骇异,更悲怆痛心,他想不到堂堂九边重镇宣大将士竟如此凄惨,如此饥寒交迫、盔歪甲斜之兵如何抵御满清虎狼之师?
更大的刺激发生在崇祯十年冬卢象升巡阅晋边之时,总督着实被刺激了一路,几个月没缓过劲来。
十一月初十,卢象升由阳和启程,向西而行,十七日至平虏路,八天走了五百余里 ,大同境内的各堡所巡视了一半以上,所见所感深深刺痛了卢象升的内心。
各路、堡兵丁当年饷银自正、二月起分文未发,有的甚至从上年十一二月就没领过饷银。
路堡兵丁饷银本来就低,但养家糊口的压力不比健丁、督抚镇标兵低,一年不发饷,生计何其艰难!
军士们虽然依旧扛着刀枪,在长城下面摆墙列队,骑马荷戈,但个个垂头丧气,仅有人形,全无生趣。
以往士卒们见到总督来巡视,都蜂拥而来跪在马前,告讨饷银,这次却无一人前来。因为知道卢象升也是有心无力,他们要也是白要,总督变不出银子给他们发饷,干脆不去讨嫌。
时值隆冬,大同边外极寒,气温可达到零下三四十度,胡风朔雪,刺骨寒心,卢象升骑着五明骥,身披重裘,依然色战难忍,总督衙门陪同巡视的随员有的受不住严寒,冻的掉下马来。而这些守边士卒经年戍守,如此严寒,只穿几件单衣蔽体,整天难吃一顿饱饭,却要在雪地冰天之中把守关隘。
宣大总督卢象升哭了!朔风如刀,滴水成冰,眼泪刚流出眼眶还是热的,流到面颊已经冰冷,他仰望向苍天发问 “这些难道不是皇帝宇下苍生,督抚怀中赤子?是谁让他们饥无食,寒无衣?如此光景,无怪乎边军铤而走险,投入流贼。”
回来之后,卢象升咬牙向朝廷申请帑银。宣大三镇合计战守军兵二十一万,督抚镇标兵约五万,拖欠不甚严重,余下十六万军队,卢象升请求朝廷一人发给一两,合计十六万两,以昭示皇上天恩,使边军感受到来自紫禁城的温暖,从而发奋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