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内忧外患,是风烛残年的明朝身上久治不愈的两大重症,如再不能有效解决,性命堪虞。

危难关头,崇祯选择了杨嗣昌。

杨嗣昌少年得志,万历末年已经为官数任。崇祯在信王潜邸之时,读过杨嗣昌所著《地官集》(其在户部任职时的文集。武则天曾把户部改为地官),对杨嗣昌办事勤敏颇有印象。

崇祯三年,杨嗣昌任河南汝州兵备道,在后金入犯京师之际,带一标人马北上勤王,崇祯对其又有了忠君的好感。

忠君就是政治立场坚定,是君主时代首要的政治品质,勤敏有说明办事得力,如此一来德才兼备,符合崇祯的用人标准。

从此,杨嗣昌一路高升。崇祯先把他放在最能考验官员能力的辽东检验其成色,先任关内道,再升山永巡抚,前后四年。

也是杨嗣昌命好,这四年间,只有崇祯四年他刚到关门赴任时发生了大凌河之战,其时他在山海关处在后方,前线战事有孙承宗和丘禾嘉负责,因此大凌河城溃杨嗣昌并未受到处分。之后三年,后金并未大举攻打辽东。

崇祯七年九月,宣大总督张宗衡因抵御后金不力被革职,杨嗣昌继任,到崇祯八年七月丁忧守制,中间宣大也无战事。杨嗣昌顺顺当当。

因此,在张凤翼死后,崇祯挑中了杨嗣昌。

杨嗣昌被皇帝在丁忧中重用,激动不已,顿时有一种知遇之感。在陛见的第二天,就上了一封《犬马十年遇主疏》,把今日应对危局之根本概括为三句话,十八个字“安内方可攘外,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斯能荡寇”

崇祯批示,奏内事宜,可恭请召对。

几天后,杨嗣昌又上了《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对他的方略进一步作了阐述。

杨嗣昌提到:在夺情起用他的圣旨中要他料理安边荡寇二事,似乎安边第一,荡寇次之。而他认为必安内方可攘外,即中原的流寇要比辽东的逆奴危害更大,必须先平灭流寇才能抵御清人。

接着,杨嗣昌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天下大势好比人身,京师为元首(脑袋),辽东宣府蓟州各边为肩臂,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中原之地则为腹心。

人之一身,自然元首为重,所以必须保卫北京安全。满清侵扰各边,突入内地,乘之甚急,而流寇肆虐腹心,为祸最烈。满清不可等闲视之,流寇更不可听之任之。

如果腹心脏腑强健无恙,则人元气满满,就可以内输精血,外运四肢,仰戴元首屹立天地之间,从容应付肩臂之患。假如腹心流毒,脏腑溃烂,则精血日就枯乾,四肢自然衰朽无力,何以仰戴元首?

由此,杨嗣昌得出结论:如今内忧甚于外患,剿寇先于御虏,攘外必先安内。

主要矛盾抓住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杨嗣昌提出了他著名的四正六隅十面网学说。

流贼起于陕西延绥,蔓延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广、四川、江北、庐(州)凤(阳)、应(天)安(庆)八境。如今,山西境内基本荡平,河北暂且无事,四川时戒不虞,流贼大伙集中于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之间。

剿灭之法就是在上述流贼聚集之地,布一张大网。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处流贼活动猖獗之地为四正面,此四巡抚为专剿;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处较为平静之地为六隅面,此六巡抚为协剿。总体大致为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合起来就是一张十面之网。

网中的十位巡抚,主要职责是保境安民,守住各自辖区不让流寇突破,要旨是一个堵字。

歼灭流贼有生力量的重任则由三边总督和五省总理完成,二人所部专用于剿杀流贼,也就是卢象升所说的有剿法无堵法。流贼流向何处,督臣理臣就杀向何处,如流入潼关,总理即率部进关和总督会剿;如透出潼关窜入河南,则总督出关和总理夹剿。要旨是一个剿字。

如此一来,则布下天罗地网,又如铜墙铁壁,农民军陷在其中,如笼中困兽,无论如何挣扎冲撞,都撕不破这张十面之网,生生在网中被官军 斩尽杀绝。

这张十面之网 听起来美轮美奂、无懈可击 ,正是崇祯多少年梦寐以求的,他仿佛一个在漆黑一团的山洞中潜行之人,终于看见了前方的一丝光亮。

当然,任何事都需要前提和条件。十面网计划要成功,前提是网不能破,最好是刀剑难损的乌金丝或天蚕丝织就而成,十面之网只要被撞破一个窟窿,流贼就如水银泻地,夺路而出,十面网成了空网。

十面网实现的条件也很朴素,就是增兵增饷。

按照杨嗣昌的设想,要增兵十二万,以一年为期,十二万人需饷二百六十八万,力度之大,出手之阔,绝对是平贼史上空前的大手笔。

奏疏报上去之后,四月初二,崇祯命杨嗣昌会同吏户二部及该科确议之后速奏。

杨嗣昌同吏部尚书田唯嘉、户部尚书程国祥等就上述问题作了仔细研究,与会大僚一致赞成杨嗣昌的十面网之说,经测算后把杨嗣昌提出的增饷二百六十八万增加为二百八十万,最后形成报告上报皇帝。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