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张凤翼比梁廷栋年长,资历也老,但梁廷栋在己巳之变中扶摇直上,名重一时。崇祯三年,梁廷栋春风得意任兵部尚书之时,张凤翼是蓟辽总督,二人多有接触。此次抵御清军,二人又遇在一处。

梁廷栋做过兵部尚书,深知崇祯处置大臣之严厉。己巳之变袁崇焕、王洽、刘策之下场是他亲眼所见,当然,袁崇焕惨死他功不可没。

梁廷栋问张凤翼有何良策退敌。张凤翼苦笑一声“贼军如此势大,各镇援兵俱不敢向前,我空言岂可退敌?只能尽力保守城池,贼兵志在掳掠,其饱掠子女玉帛之后自然出口”

梁廷栋不由担忧起可能受到的处罚来,“老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言官们喙长三尺,论事全不设身处地,只是一味苛责,皇上如此英武,只恐事后又要大加惩创”

张凤翼语两眼直勾勾地仰视,语带伤感“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功名富贵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我辈身逢此世,,夫复何言,今日之事朝中都以丁汝夔喻我,皇上焉能无惑?”

说罢一指桌岸上,“我此行出京,已备好此物,每日服他一次,万事大吉”

梁廷栋顺眼一看,只见桌上放着一个白玉杯,杯中泡着黄澄澄一片东西,他识得是大黄,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大黄是一味中药,味苦性寒,一般用于解毒消痈、清热除湿,但是药性猛烈,具有毒性,如经常大量服用,就会腹泻不止而亡。

张凤翼每日服用大黄,分明是万念俱灰,死志已决。梁廷栋不禁心生悲怆,兔死狐悲。他回去思来想去,也看不到生机,就效仿张凤翼每日亦一杯大黄酒。

八月中旬,清军掉头往北,攻破顺义,与明军在卢沟桥发生战斗,然后往东北至怀柔。清军大部屯扎在密云、平谷,另有一枝南下至雄州。

八月三十,攻打雄州的清兵北上向其大军靠拢,此迹象表明清军欲壑已满准备出口。

张凤翼领兵从北京方向南下,梁廷栋率部由南而上,两军只是尾随在清军之后,不敢发起攻击,高起潜则在京东永平一带按兵不动。

张凤翼行至迁安,就不再前进,深沟高垒,固守不出。九月初一,清军从崇祯三年阿敏败退之处建昌冷口整队而出,大车小车,骡马成群,裹挟人口牲畜十八万余,沿途百里络绎不绝,昼夜四天方才走尽。

为了讽刺明军的怯懦无能,清军撤退之际,吹吹打打,鼓乐齐鸣,还把沿途大树剥去树皮,在上面大写“各官免送”四字。不像是血淋淋的两国交战 ,像是亲戚之间热乎乎的串门子。

高起潜就在建昌附近,冷口守将崔秉德请求高总监在清兵出口要道发兵邀击。高起潜微微颔首,传令三军,待清军出口之时,半渡而击之。

半渡而击,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军事进攻策略。是在敌军渡河之际,乘其精力不能集中,首尾不能相顾,秩序混乱、防御薄弱进行攻击,一举而胜。高总监不愧是太监中的军事家,张口就是兵家术语。

可是,冷口是长城关隘,两旁是高山,如果事先占据险要之处邀击清军,可以获利。但此处并无大河,就是连小溪都难见到,何谈半渡而击?很明显,高起潜的话只不过是一句托词,用以掩盖他不敢邀击清军的恇怯。

四日后,高起潜得知清军出了冷口,才整军追击,凭他的经验觉得清军肯定有掉队落单的士卒。果不其然在抚宁以东的石门山发现有三名清军,这时候高起潜一点也不恇怯,转瞬间变得生龙活虎,一声令下,数万大军将此三名清兵生擒,当即斩首上报朝廷请功。

九月初八,五省总理卢象升率部抵京南,崇祯命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总督各镇援兵,赐尚方剑。皇家的尚方剑可是真多,赐了一把又一把。此时清军已经出口,战事已然结束,卢象升没赶上和清军交战。二十二日,崇祯又命卢象升仍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宣大总督,免去梁廷栋宣大总督之职。梁廷栋人在蓟州,连服大量大黄后,已经奄奄一息,十月初一一命呜呼。

卢象升受命后,申请进京陛见,崇祯正因清军蹂躏京畿心情烦恶,命卢象升不必陛见,星速赴任料理。卢象升只得西上阳和赴任。

而那位兵部尚书张凤翼早在九月初二,就大黄毒发身亡于行营,张凤翼日服大黄,腹泻不止,身体已极虚弱,但还坚持每日处理军事文书,直到生命的最后。

张凤翼从崇祯五年接替熊明遇为兵部尚书一直当到崇祯九年卒于迁安行营,前后五年,是崇祯朝最长命的兵部尚书。

这五年,正是明王朝由危机走向危险的五年,从内部看,农民军冲出秦晋,奔向河南湖广,范围扩散到帝国的腹心地带,力量发展到百万之众,流贼越剿越多,屡剿不灭,剿寇将士十年征战已经身心俱疲,消极厌战,保存实力,犹疑观望这些兵家大忌开始露头。

从外部看,后金继续发展壮大,向西并吞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林丹汗,向东对朝鲜虎视眈眈,明朝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

从外部看,后金继续发展壮大,向西并吞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林丹汗,向东对朝鲜虎视眈眈,明朝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

张凤翼作为主管全国军事的兵部尚书,对内外军国大事因循苟且,一切按部就班,按太平时期的调调来做。虽然工作态度很好,处理公务非常勤快,不辞劳苦,但这些美德对关乎天下兴亡的大局无补。

崇祯有一次责问张凤翼为何流寇屡剿不定,张凤翼跪下叩头不止说“流寇屡剿不定致使皇上忧心,全系臣任职无状,罪该万死。但臣治办兵书昼夜不停,已竭全力,怎奈地方督抚镇道不实心任事,臣奈其何?”

崇祯见他俯首帖耳,虽不甚满意,也就作罢。

曾和张凤翼在辽东一起共事的孙承宗对其有十六字的评语“才鄙而怯,识闇而狡,工于趋利,巧于避患”,可谓确评。

张凤翼是标准的官僚,精明油滑,善窥风向,是其安身立命的第一要诀。趋利避害本是人之天性,谈不上如何之坏,但作为肩负天下兴亡的一国兵部尚书,凡事不从国家大局出发,只考虑个人身家就是误国之臣了。

奸臣陷害忠良祸国殃民,庸臣碌碌无为也误国不浅。

第二节★★杨嗣昌进京

张凤翼服毒自尽,按说一了百了,朝廷还是将其议罪夺官,梁廷栋罪名更大,刑部将其定为大辟(死刑)。

天寿山陵寝被清军放了一把火,把祭殿全部烧毁。护陵官员不敢如实汇报,谎称大风将殿顶吹坏申请朝廷拨款修复。崇祯明知有假也不深究,让户部出钱修缮。

清军这一番折腾,又刺激了崇祯练兵雪耻之心。练兵就要花钱,国库空虚已久,崇祯又不愿意发内帑,只能找有钱人借。九月十六,皇帝给兵部下了手谕“边备难缓,帑匮民穷。令兵部司官借武清侯李诚铭四十万金,发关宁;借驸马都尉王昺、万炜、冉兴让各十万金,发大同、西宁;令工部借太监田诏十万金,治胄;借魏学颜五万金,治营铺”

以上两类人,一类是皇亲,有他曾祖母李太后的侄儿和三名驸马,一类是有钱的太监。皇帝张嘴找人借钱,也是少有,尤其是心高气傲如崇祯者,可以想见其内心之挣扎。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