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明朝皇帝世系图

朱元璋(明)(1)

|

|

|—-—|

||

朱标(明兴宗)【追认】朱棣(明成祖)(3)

||

||

朱允炆(明惠帝)(2)朱高炽(明仁宗)(4)

|

|

朱瞻基(明宣宗)(5)

|

|

|—-—|

||

朱祁镇(明英宗)(6)朱祁钰(明代宗)(7)

|

|

朱见深(明宪宗)(8)

|

|

|—|

||

朱祐樘(明孝宗)(9)朱祐杬(明睿宗)【追认】

||  

||

朱厚照(明武宗)(10)朱厚熜(明世宗)(11)

|

|

朱载垕(明穆宗)(12)

|

|

朱翊钧(明神宗)(13)

|

|

|—|—|

||  |

朱常洛(明光宗)(14) 朱常洵(明恭宗)朱常瀛(明礼宗)

|【追认】  【追认】

|—||  |

||  |  |

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检(明思宗)朱由崧  朱由榔

(15)(16)  (南明弘光帝)  (南明永历帝)

第六章★★十面之网

读史

北宋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第一节 ★★大黄与尚书

崇祯二年冬,皇太极冒险兴师,绕路蓟州直捣北京,事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怕深入内地被明朝各路兵马围攻,结果却出奇的顺利,各种顾虑一个都没有出现,反倒杀得明廷落花流水,连平生劲敌袁崇焕都被崇祯磔死。皇太极尝到甜头,时时回味,越品越有味道,彻底看穿明廷徒有其表,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崇祯五年六月,皇太极率部西行攻打林丹汗大获全胜后回师东指,行至宣府张家口外停了下来,列营四十里,说要和明朝议和,而且只给十天时间,过了十天还不议和就杀入口内。宣府军民一片惊慌。

这时的宣府巡抚是当年辽东三剑客中的沈棨,他在辽东多年,深知后金的厉害,料到以他手下的兵马实在不能力敌。就和镇守太监王坤、总兵董继舒商议,二人一致同意和平解决,千万不能去捋皇太极的虎须。

王坤代表皇帝,董继舒代表军队,沈棨得到他们的支持,胆子也大了起来,派人去见皇太极说愿意议和。皇太极很高兴,总算逮住一个愿意和他议和之人了。派大臣阿什达尔哈,去和沈棨杀了白马黑牛,对天发誓两国和好,仪式相当隆重。

双方接着签署协议:两国在张家口开展互市,明朝还要每年送给后金金银、布匹,皇太极还特意指出和议包括辽东地区。沈棨只盼得这位灾星早点滚蛋,含含糊糊应承下来,皇太极心满意足领兵而去。

沈棨在宣府和后金议和之事不久传入北京,崇祯大怒。他本来就对和后金议和深恶痛绝,而沈棨竟敢擅自做主代表朝廷和皇太极议和,眼里还有没有朝廷和他这位大明天子,是谁给他的权力?

七月初六,崇祯召见辅臣、兵部尚书、兵科掌印官等,命人宣读了沈棨和皇太极铭誓的原文。崇祯大骂沈棨丧权辱国,怒形于色,大臣吓得战战兢兢。

兵部尚书熊明遇大着胆子启奏,先铺陈后金兵力强大“此番东兵实有精骑五六万,即红衣大炮亦装载十余具随行,声势甚重。插部虎敦兔号称四十万,且远引避之。六月二十四日兵逼张家口索要银币,二十六日宣府通事官前去与之讲谕,二十八日讲成,翌日即全军拔帐而去。”

接着语气一转,借吹捧皇帝来为讲和开脱。“东虏临边一月,秋毫无犯,此非赖皇上齐天之景福,岂能及此?沈棨不过仰仗声灵,因宣辽旧赏规模,为退兵之计,其實此举原不成盟。中军都司等官与之讲誓,以捐俸犒劳为词,不关朝廷裁处,于天威固无损也。”

熊明遇迎合皇帝自尊的心理,为沈棨讲和做了辩解,崇祯怒气稍息,但心中仍是大大不悦。

沈棨不久被革职逮问,在狱中上疏为他的讲和申辩,说他只是给了临边的哈喇慎部一些犒赏,并未给后金金银,被崇祯一番痛斥不许他开口辩解。

皇太极回了辽东,不见明朝与他接触,又听说沈棨下狱,知道本次议和又是空欢喜。

崇祯七年五月,皇太极又率师伐明,依旧是避开宁锦,目标是宣府大同。除了女真和蒙古兵外,新归附的三员毛将天佑军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天助军总兵官尚可喜也率本部人马出征,总数约十万。

后金兵分四路,贝勒德格类率两蓝旗为东路军;大贝勒代善、和硕贝勒萨哈廉、硕托率两红旗为西路军;贝勒阿济格、和硕贝勒多尔衮、多铎兄弟三人率两白旗为中路军;皇太极亲率贝勒阿巴泰、豪格两黄旗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汉兵为第四路主力军。

七月初八,四路大军齐集宣府、大同边外,破边而入。

代善父子从晋北破边,全歼得胜堡明军,明朝参将李全自缢而死,附近军民纷纷逃散

德格类军闯入独石口,向南而下,攻陷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县)。

八月,四路金军在应州(今山西应县)会师,合力攻陷代州(今山西代县),随即又分路出击,攻城略地,明朝地方守军溃不成军。

明廷见后金入犯宣大,紧急从辽东调山海关总兵尤世威、宁远总兵吴襄率军两万向西驰援大同。同时京师宣布戒严,调祖大寿入关勤王,驻防蓟州。吴襄兵马到了大同,地方上拿出三十只羊犒劳辽军,他所部一万人马平均三百人分食一只羊。

吴襄本不是骁勇之将,因为祖大寿的关系做了总兵,所部战斗力不如之前的辽军,加之兵力不多,一经接战就被后金击败,尤世威部也表现平平,只有部下副将祖宽率七百铁骑在大同北门外斩获后金三十余级,聊壮军威。

吴襄败后,不敢出战,皇太极又从《三国演义》中活学活用,效仿诸葛亮智激司马懿,也给吴襄送去一套脂粉钗裙。没想到吴襄养气功夫极好,火气全无 ,大丈夫言出如山,说不出战就不出战。

八月十三,皇太极攻打大同,大同总兵明朝名将曹文诏出城迎战铩羽而归。曹文诏是当世名将,崇祯三年春在京郊和后金作战战绩骄人,如今败阵而归,明人无不惊骇。

皇太极连战连胜,趾高气扬,命人用箭把书信射入城中,又要议和。

大同城中住着明朝的代王。首任代王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他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同年就藩于大同。朱桂性格暴躁,贪财好杀,大同百姓怨声载道,建文元年(1399年)时,因罪被废为庶人。明成祖朱棣夺权即位后,恢复了朱桂的王爵。

现任代王是第十一代代王朱彝�1�4,他母亲杨太妃在围城之中心惊肉跳,听说皇太极来议和,召来宣大总督张宗衡和大同总兵曹文诏,极力主张同意皇太极的要求,以救全城军民。

曹文诏吃了败仗,情绪低落。张宗衡见战况不妙也惴惴不安,但他老于世故,又刚有沈棨的教训,他老先生是绝不肯出头议和的,于是提出由杨太妃出面与后金议和。

杨太妃议和心切,也顾不得许多,就以她和代王的名义回书一封,同意罢兵讲和,又从府中拿出不少金银绸缎派人出城送至皇太极营中。

皇太极收了礼品,不再攻城

后金入犯后,崇祯写了一道布告昭告天下,明人把它贴在大同北楼。文中照例摆出天朝大国的架子 “满洲原系我属国,今既叛犯我边境。当此炎天深入,必有大祸。今四下聚兵,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然后侧重于策反原先降顺后金的明臣及蒙古兵将,承诺无论是汉人满洲蒙古,只要回到明朝阵营,一体恩养,汉人照黑云龙的例子,蒙古人照桑噶尔寨的例子。

数日后,皇太极兵至阳和(今山西阳高境内),此处是宣大总督的驻节之地。皇太极给张宗衡回信一封“我看见大同曹总兵的塘报,满纸皆是虚诳,平日我说明朝天朝大国自有忠臣义士,何期一旦如此!宣府张总兵(张应昌)的塘报亦是如出一辙,二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由此而看,明国之衰已极矣!”充满了讽刺和挖苦。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3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3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