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吴甡忙道“大王就藩西安,但号为秦王,全秦之地皆在大王抚御之内,三秦百姓谁人不是大王子民?”

秦王听吴甡奉承于他,甚是得意“如此,是该捐银的了?不知先生要几许?”

听说秦王要捐银,吴甡大喜,“秦府与大明江山永固,皇上出了十万,大王可出五万”

秦王一听吴甡要他出五万两,脸色突变“先生莫非把敝府当做了朝廷太仓库不成?秦府虽说祖上是皇帝次子,两百余年下来,皇上也早已与我们疏了。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摆在西安,外面看的赫赫扬扬,里面早就空了。岂能比得汉中的瑞府,他是神宗皇帝爱子,当今皇上亲叔,庄田一赐就是三万顷!方今盗寇横行,天下不靖,秦府人口繁茂,现都要问本藩吃饭,偏生又养的这许多下人,岂有五万两?念在先生远来辛苦,左右取一千两来”

马上有四名下人从后堂抬了两个大大的木盘,放在吴甡近前。盘内都是五十两一锭的银元宝,整整二十锭。只是颜色已经发黑,想来年代久远。吴甡目力甚健,一眼看见银锭上刻着大明永乐年制字样,心想“这想必就是镇库银了,成祖至今已有二百年,定是当年赏赐秦府之物,秦府既有此物,却说无银”

吴御史混迹官场有年,知道进退。随即跪下谢恩告辞。

回到驻地,负责接待吴甡的西安府差役得知秦府捐了一千两,都骂秦王吝啬。说秦府平日银子如海水般泼洒,前几日刚修了一座佛塔花了数千两银子,如今御史大人奉诏赈灾,他却如此哭穷!

吴甡听罢,苦笑了几声,不再提此事,召集人来研究如何赈灾。两个议题:一个是置办救灾粮,一个是核实灾民人数…

经过研究决定,延安府南部接近关中的宜君、中部几县从西安府购买粮食前去接济;北部的延安、绥德、米脂等州县从一河之隔的山西购买粮食去接济。

关中的粮食容易调度,河东山西却从崇祯三年起,山西当局借口陕西流寇渡河扰晋,沿河实行戒严,使得山西陕西间的传统贸易中断,粮食过不来。吴甡请求朝廷下令,让山西巡抚宋统殷放开关卡,把山西的粮食运到陕西。

比筹措粮食更复杂的是统计需要救济的灾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侵吞冒领现象,真灾民得不到救济,不法之徒乘机发财。

令吴牲高兴的是,他发现了一名能吏—西安府推官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崇祯元年进士,外任西安府推官,协助知府,负责处理司法审判、财政税收等事务,办理得井井有条。

吴甡有丰富的识人经验,一见史可法,略一交谈,就发现此人精明机敏,又能负责,知道能帮助他办好赈灾,若获至宝。

史可法建议:延庆地区袤延千里,所谓盗贼皆是饥民。如果吴牲授以他全权,延安南部州县他愿意去统计核实灾民人口。北部州县,有不少流贼占据山寨坞堡,情况复杂,可以由吴甡写信给延绥巡抚洪承畴,请洪承畴负责统计核实。吴甡大喜“得公一人,大事可成”,一一依从。

月底,史可法和洪承畴分别报来统计数据,吴甡心中有了底,从西安北上赈灾。四月初一进抵宜君县,同史可法会合。

进入宜君境内,只见荒山叠嶂,四野萧条,与西安府的繁花似锦仿佛另一世界。饥民见有朝廷大官来到,纷纷扶老携幼,一齐拥至吴甡马前,下跪哭诉。吴甡按照史可法所报的宜君县灾民2784名的数字,再仔细询问地方官及德高望重的老者,核实无误后,拨出赈银1430两,交给知县李迪康,命他按实发放。

随后继续北上,逐县开赈。沿途所见,千里无烟,死亡枕籍,触目惊心。在此大灾之下,州县官吏仍然严厉征收各项钱粮,有逃亡者,人去粮存,百姓流离载道。

吴甡长叹一声“皇上方才拨出帑金赈济灾民,而地方有司仍不知抚恤百姓,逼令在乡者缴纳已死已逃之户之钱粮,如此下去,百姓不死尽逃尽则催逼不已。起而为盗,岂非因此?”

从中挑了几个贪官酷吏,吴甡上本弹劾,并奏请朝廷再蠲免灾区钱粮。

北方从四月进入初夏,天气已经很热,从宜君以北,仍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所过村庄,都被劫掠,炊烟断绝。

吴甡一行头顶烈日,行进在山谷之中,十数里内竟然遇不见一棵大树可以遮阳。由于天热,人的食欲锐减,吴甡骑在马上,热得只是饮水,饿了吃两块糕饼充饥,直到此时,他才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境。

这一日,行至延安府南二十里处。有人来报,前面山谷有贼拦路。随从都劝吴甡暂避一时。吴甡不允,命旗牌官拿着他的令牌,前去晓谕拦路者。说前面是朝廷钦命的赈院大人,奉皇上圣旨来陕西赈济灾民,你等速速散去,都回本乡等候赈济。拦路者见吴甡排场不小不敢造次,让路而过,吴甡到了延安。

进了府城,吴甡发现偌大的延安府竟然只有一名知府,同时兼任知县,手下几位杂佐、几十名衙役,其他并无一官,行政班子几乎瘫痪。

听说朝廷派来大官赈济,延安百姓拦住吴甡,下跪哭求他不要离开,吴甡无奈,在延安住下,亲自点验灾民,发放银两和西安运来的几百石粮米,灾民的情绪总算有所缓和。

四月二十五,吴牲离开延安,一路开赈,历经延长、延川、清涧、绥德、米脂,五月初三抵达延绥镇城榆林。

不凑巧,延绥巡抚洪承畴此时在榆林以西两百里外的宁塞营安插流民,二人未能见面。

洪承畴接到吴甡的手书后,非常重视,吴甡赈灾毕竟也有利于他维持社会秩序,马上安排得力人手,负责发放赈银赈粮,延绥镇的赈济工作也很顺利。

五月二十一,吴甡完成陕北的赈济,返回西安。路上连降大雨,旱的就快爆炸的陕北终于等到了雨水的滋润。幸存下来的老百姓在雨中敲锣打鼓,感谢老天爷,有的跪在雨中不停地磕头,不知是不是感谢北京的崇祯皇帝。

大雨之后,陕北旱情有所缓解,领到耕牛和粮种的军民,还能赶得上播种秋田,沿途百姓十分高兴。

吴甡回到西安,把此行放赈情况汇总上报朝廷。这次赈灾共计得赈济银137165.085两(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三位)。其中户兵二部共10万两,陕西各级官绅士民捐银36006.37两,杂粮3112.6石。在陕西的三个藩府共捐银两3500两,

西安的秦王捐1000两,汉中的瑞王捐1000两,平凉的韩王捐的最多,1500两。

总共赈济灾民24万余人,赈银中直接用于赈济灾民的12万2千余两,另有1万3千余两,用于延绥巡抚洪承畴、陕西巡抚练国事开支军饷等处。分摊到每个灾民头上,按照崇祯四年陕北斗米四钱的价格,一人五钱银子能买一斗多米,够吃一个多月。

吴甡的赈灾,计划严密科学,组织得力,工作扎实高效,完成的非常出色,灾区饥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朝廷的赈济来的太迟了。

陕西农民起义的烈火已经熊熊燃烧,难以扑灭。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