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总督既要治理陕西,又要抵御边外的蒙古,关系匪轻。武之望死后,由吏部主持推举继任者。
这时候朝野上下都知道陕西大乱的消息,京官们议论纷纷,一致认为陕西是险恶之地,等同于辽东。三边总督虽然尊贵,还是不如身家性命尊贵,都不愿意去,推来推去,吏部推出了杨鹤。
杨鹤,字修龄,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之后出任陕西雒南知县,后转任长安知县,有在陕西的工作经验,对当地的风土民情有一定的了解。
万历四十年(1612),杨鹤调京出任御史,之后又巡按贵州。
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丧师,人心浮动。杨鹤上表举荐熊廷弼、张鹤鸣、袁应泰等人,并批评朝廷举措失宜,说万历皇帝优柔寡断。当时批评皇帝成为一种常态,神宗也早已经习惯,因此并未责罚杨鹤。
天启年间,杨鹤接连丧了父母,在家守孝,后来又被魏忠贤除名。崇祯元年,杨鹤被起用为左佥都御史,很快又提升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成为都察院的第三把手,是货真价实的高级干部。感恩图报,人之常情,杨鹤得到重用,对崇祯皇帝感激不已,宣称“主圣时清,千古无两”,对大明中兴充满希望和信心。
经过对时局长时间的思考,杨鹤发表了著名的“元气说”。他指出:治理天下的要诀在于培养元气,如今天下三大元气均已大伤。万历末年以来,大兵大役,民间赋税沉重,人民难以承受,百姓元气已伤,民穷财尽,怨声载道;辽东后金作乱,贵州、四川土司造反,朝廷军队死伤惨重,暴骨成丘,封疆元气已伤,国家军事实力衰弱;大臣党争不断、彼此倾轧,魏忠贤乘机陷害忠臣,士大夫元气已伤,政治风气败坏。大明好比重病初愈之人,百脉未调,风邪易入,道在培养。
杨鹤之言,正中时弊,与许多有识之士的看法不谋而合,得到很多大臣的赞同,一时以为名言,传颂朝野,杨鹤也声望大增。
吏部推举名单公布后,杨鹤再三推辞,理由也很实在:没有带兵经验,“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名言)”此外,像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这种官职,历来罕有外任的先例。但吏部还是坚持杨鹤是合适人选,反映到皇帝那里。
暮春四月,崇祯在平台召见了杨鹤。殿外鸟语花香,暖风熏人,崇祯心情很好。杨鹤话不是很多,但举止得体,谈吐文雅,又素有清廉的美名,皇帝先有了几分好感。询问了杨鹤的履历,杨鹤如实奏报,讲到早年曾在西安为官时,崇祯轻轻哦了一声。
随后,崇祯传旨:杨鹤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三边,即日出京上任。
君命如天,杨鹤再难推辞,跪下领旨谢恩。
临行之际,崇祯问杨鹤“此去陕西,操何方略剿寇安民?”杨鹤一下答不上来,略一沉吟,奏道“清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
这十个字答非所问。皇帝问的是眼下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剿寇安民的具体方案,杨鹤答得是他的为官之道和个人修养,非常的含糊笼统,可以放在任何环境之下。不过崇祯没有继续追问,微微颔首,好像对杨鹤的回答很是满意。
杨鹤到了陕西,已是崇祯二年夏天,灾情丝毫不见好转,民变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杨鹤四处走访,调查灾情和匪情,感觉形势严峻,比他原来设想中严重得多。
半年之后,等他对局势刚刚有了头绪,己巳之变发生。杨鹤接到圣旨,命他速调陕西五镇精锐兵马星夜入援京师。于是,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临洮五镇总兵带一万七千精锐部队东进北京。一直到崇祯四年才陆续开回陕西。
经过多方调研,杨鹤发现,陕西盗贼蜂起之原因是陕北连年大旱,百姓饥饿无着,被迫劫掠求生。其中固然有奸恶不法之徒,但主体是饥民和饥军。其情可悯。其事堪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从上古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杨鹤作为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标准的士大夫,民本思想深植于心。他目睹百姓因饥为盗,迫不得已,除了天灾严重,更有朝廷失于抚恤的责任,将其安抚为民应该是第一感觉。通过观察,他又看到,所谓剿寇安民,其实是一回事,民安寇自平。
杨鹤又给朝廷算了一笔账,剿贼需要动用大批军队,耗费大笔军饷,抚贼需要发银发粮解散安插,也需要大量金钱。但剿贼即是花钱杀人,抚贼是花钱安人,杀人太多杀孽太重,上违天和,安插解散则盗化为民,救人性命,胜造浮屠。
由此,杨鹤提出,对陕西民变宜用抚局。
第三节★★迟来的赈银
明朱元璋确是一位天才,称得上是算无遗策,生前为后世子孙设计、制定、推行了周密详尽的各种办法,以防大权旁落、天下大乱。
单以救灾而论,朱元璋年轻时也曾当过饥民,深知灾荒对人民的摧残之烈及对政权稳固破坏之巨。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刚做了皇帝,就下旨让在其统治区内,每一县都要在境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设立粮仓,以备荒年赈济灾民。这些救济仓的设立对缓解灾情,安定社会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
待到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各地的预备仓尽皆无存。崇祯元年的陕西大旱,陕北地区根本无有官仓可以济民。
陕西地方当局面对灾情,除了冷漠就是无奈,延绥巡抚岳和声倒是把他的俸银捐出,买米熬粥施舍给饥民。可是他的俸银每月不过百两,当地斗米四钱银,饥民数十万,全部熬了粥,也不够多少人喝,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当然,岳抚台这种高风亮节还是值得肯定,足供后人学习。
崇祯元年,行人(官名,掌管颁发诏书、册封爵位等)陕西人马懋才目睹家乡安塞百姓大饥,饥民相食,惨绝人寰之景,身心大受刺激,回京后向朝廷上疏陈述灾情,痛陈延绥灾情严重,岁饥米贵,民贫盗起,请速发帑金赈济以救百姓,以消除祸萌。
崇祯看了,几乎不相信在他抚御之下的大明国竟有此等人间地狱,着实伤感了一回,批给各衙门研究处理。此时中央才对陕西灾情之重,百姓之惨有了一个较为真实直观的感受。
闰四月,户部尚书毕自严针对马茂才报告提出了处理意见“陕北灾情确实严重,皇上打算宽恤赋税,但实际情况却不允许,陕西四镇无不倚赖地方民运补充军饷,民运不可蠲免,辽饷加派也不可蠲免。户部只有一万四千两银子可用于赈济,如今只有缓征一法,可将延安、庆阳二府灾情最严重的安塞、米脂等十州县的民运及加派秋后缓征,以苏民困”,崇祯批示同意,并没有对陕西开展大规模的赈济。下旨把陕西崇祯元年、二年的田赋、辽饷截留二十万两,户部再筹措十万两,共三十万两先给延绥部队发军饷,还有一万四千余两,以济饥民。这一万四千余两专项赈灾款是用于全省,受灾最重的延安府分得三千零四两,庆阳府分得八百八十两,真是好一笔巨款,其效用几何可想而知!
古代的中国统治者,脑子里并没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他们的觉悟也到不了这么高的层次。但是,统治阶级中稍微有些头脑的也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够过着酒池肉林、纸醉金迷的奢华糜烂生活,正是靠天下千千万万尘头垢面、胼手胝足的小民百姓的辛苦劳作。因此,要予以老百姓一定的活路,以供其搜刮压榨。
陕西大旱,人民困苦颠连,崇祯作为一国之主,他有拯救黎民的政治责任。身为皇帝自称天子,并不只是安享世间第一荣华富贵,也要保障天下臣民的生存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