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在辽东和明朝开战后,明廷的财政雪上加霜,虽然在崇祯四年前已先后加征了三次达到每亩九分银,依然入不敷出。辽饷是专款专用,开征辽饷,使得原先供应九边的旧饷地位下降,得不到保障,开始出现大量积欠,在陕西尤为突出,部队欠饷都在一年以上。
崇祯元年三月,三边总督史永安会同延绥巡抚岳和生、陕西巡按李应公联名上奏“延绥镇欠饷从天启元年到七年,累计达一百五十余万两,积欠至二十七个月。数万饥兵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纷纷聚集到官衙讨饷闹事,麾之不去。有的脱去衣服鞋帽卖掉以求一饱,有的卖掉弓箭刀枪换取升斗粮米,还有的饥饿难忍在集市上插标卖首,更有甚者关门自尽,种种惨象不一而足。军队军心不稳,哗变随时可能发生。提出截留陕西辽饷二十万两以充陕西部队军饷”
同年三月底,临洮部队缺饷鼓噪,四月,延绥巡抚岳和声报称延绥部队因欠饷聚众闹事,围攻将领官署,又把全营马匹拉至通衢大路,叫嚷朝廷全年不给草料,士兵无法喂养马匹。
明朝后期的军队以雇佣军为主,军士要用军饷养活一家老小,并非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两三年的欠饷,使得军士家庭生活难以维持,基本的尊严得不到保障,心中蓄积对长官和朝廷的怨恨日益膨胀,如同愤怒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
明朝为和后金作战,从陕西多次抽调大批部队赴辽东参战。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明军大败,参战的陕西部队死伤惨重。有很多从战场上直接逃回陕西,因惧怕军法惩治,不敢再回原部队,就在山西陕西交界落草为寇,劫掠富户。
陕西地方千里,到处都是高山深谷,是农民军天然的洞天福地。
到了崇祯元年十月,农民起义已经遍及陕北和关中地区,大小数百股,千百为群,绣衣黄盖,列帜鸣茄,横行乡野。各处饥民,纷纷加入,声势浩大。
这时候明朝陕西地方当局和中央政府却漠然视之,各有怀抱。
崇祯皇帝正在忙于清算阉党和处理枚卜之争,此外就是关注辽东事务。
陕西最高领导三边总督先是史永安,崇祯元年六月换成武之望。陕西巡抚是胡廷宴,延绥巡抚是岳和声。
武之望(1552-1629年)是陕西临潼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资格很老,学问也很大,号称关中鸿儒,同时还是著名的医家。因幼年多病,专研医术,居然成为 一代名医,尤精于妇科。
武之望个性很强,脾气刚烈,虽然很早就中了进士,但在官场中很不得意,中间曾一度辞官回乡,闭门读书。到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武之望已是六十七岁,又出山为官,当了正四品的太仆寺少卿,负责管御马,和孙悟空是同行。
天启四年,年过古稀的武之望出任登莱巡抚,节制东江镇,成了毛文龙的上司。
垂暮之年当了封疆大吏,武之望很想干出一番事业,到任之后频频给毛文龙下令,催促他收复失地。毛文龙开始还照顾上司的面子,敷衍几句,待到后来就置之不理,但武抚台颇有耐心,不厌其烦的下指示。
这下惹得毛都督不耐烦了,反过来指责武之望不按时足额供应东江军饷,拖累他恢复辽东。武之望生气,摆出上司的体统申斥毛文龙,没想到却捅了马蜂窝。毛文龙反唇相讥,施展他天下无敌的辩才,夹枪带棒、阴阳怪气的对武之望从头到脚好一顿讽刺和挖苦,大有诸葛亮骂王朗之势,把这位关中鸿儒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讲学问,毛文龙差得远,比骂人,武抚台望尘莫及,常是一开口,就被毛文龙呛了回来。毛文龙用的那些词汇有些是他从未闻见,有些是极普通的词语字眼,一到毛文龙口中经过排列组合就化腐朽为神奇,杀伤力大增,噎得武之望哑口无言。无奈之下,武之望痛斥毛文龙为安禄山、史思明再世,实在难以共事。
当时毛文龙风头正劲,武之望撼他不得。熹宗把武之望调任南京。
崇祯元年六月,三边总督史永安被免职,武之望继任。关中鸿儒在望八之年衣锦还乡,出任陕西最高军政长官,本想风风光光的给乡党们做几件大事,安度晚年,却运气太坏,刚好遇上三载奇荒。
也是凑巧,另两位陕西地方大员也是年迈之人。
陕西巡抚胡廷宴,福建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延绥巡抚岳和声,浙江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二人算来也都年过花甲。
六十岁在今天来说不算老,正是政治家的黄金年龄。可是在古代,差不多已接近生命的终点。
人到了老年,安于现状,不想做大的改变,大多时候都会沉浸在往事的回忆当中,喜欢安静,讨厌多事。
在明王朝最严重的社会危机爆发之际,三位当时的最高决策者刚好是三位老叟。
崇祯元年,已有大量的饥民抢掠事件,有的甚至公然抢劫官府的粮仓。基层官吏来到西安向巡抚胡廷宴报告,胡廷宴开始还询问两句,做几句指示,让地方官好生安抚饥民,对于其中抢掠官府的凶悍之徒严惩不贷。后来来报告的越来越多,天天都挤满大堂,搅得胡巡抚不得休息。胡廷宴大怒,将汇报之人施以乱棍,斥责道“天旱无雨,饥民无食起而闹事,偶有抢掠,本是历朝皆有之常事,何来大盗剧贼?本抚岂不知晓,尔等何须张大其事?待得明春雨落,五谷丰登,饥民各安其业,盗贼自无”。
此事传出,百姓们给胡廷宴起了个外号“省城贤主人”。
胡廷宴的愿望很好,但他做不了老天爷的主。崇祯二年还是滴雨未降,灾情继续扩大,各地饥民蜂起,声势越来越大。陕西地方当局再也无法掩盖,只得向朝廷奏报。
崇祯接到奏报,一看也是老生常谈,陕北十年九旱,饿死些人,出些盗贼,原不甚稀奇,批给兵部处理。兵部奉旨核查开始落实责任,很自然的出现了扯皮。
胡廷宴说盗贼源自延绥镇的边兵,是岳和声御军不严;岳和声不服,申辩说分明是饥民作乱,来自胡廷宴的辖区。
陕西巡按吴焕经过调查后报称“盗贼既有边兵为成分的边贼,也有饥民为成分的土贼,本年盗贼人多势众,多是快马驰骋,动辄数千人。究其根源,则是胡廷宴、岳和声二人一味推诿掩盖,酿成大祸”
当年十二月,胡廷宴救灾不力被免职,刘广生接任。崇祯二年四月,岳和声被免职,张梦鲸接任。岳和声临死之前,把私田两百亩捐出助饷。
而那位三边总督关中鸿儒武之望,耳闻目睹都是良民饿毙、易子而食、饥民作乱,眼看着局面失控,却束手无策,痛感身为总督而不能救民平寇,于崇祯二年三月在满怀忧惧中死去,终年七十八岁。道路传闻,以讹传讹说是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