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崇祯元年起,陕北连续大旱三年,饿殍遍野,人相食。

大饥之下,惨绝人寰,求生的欲望逼出了种种难以想象的悲剧和邪恶。

为了减轻粮食压力,一些父母选择把儿女扔掉。在安塞县城西,有一处粪坑,每天清晨,都有父母把婴儿扔进其中溺毙,这是节流的办法。

除了节流,就是开源,无粮可吃,只有吃人。首先想到的吃死人,死人吃光后就吃活人。活人之中外人是首选,一些凶恶之徒手执凶器,伏在路上,一见有落单之行人或妇孺,便将其杀害吃掉。天天吃人肉,日久全身燥热,二目通红,声音也会变得嘶哑,听起来竟然像豺狼之声。有些食人者在长期吃人肉后也面目赤肿而死。

有勇力的凶恶之徒杀外人吃肉,无胆无勇之人只能选择自己家人下手。

中国有一个很悲惨的成语“易子而食、析骸而炊”,讲的是春秋时楚證hong王围困宋国都城商丘长达半年,城中粮绝,老百姓不忍心吃自己的儿女,于是互相交换而食的凄惨故事。

崇祯初年的陕北,千村薜荔、万户萧疏。老实良善的老百姓不能出去杀人为食,在求生的生物本能驱动下,人类生物属性中最底层、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摧毁了一切人伦道德。在饥饿的压迫下,他们的行为冲破了一切道德束缚,包括虎毒不食子的古训。

这是何等一副惨况啊,父母含着泪把爱若掌珠的小儿女送给邻家,抱回同样是掌珠的邻家儿女,把他们扔进滚烫的锅中,听着撕心裂肺的一声声哀嚎,片刻后忙不迭的吞食果腹。

有的父母或者出于不忍让外人折磨自己的孩子的原因,干脆自己吃自己的儿女。

由于死人太多,在安塞城外,官府挖了几座大坑专门用来掩埋尸体。每坑可以填埋数百人,坑坑皆满,仍有大批死尸无处掩埋,散布田野,死者枕籍,臭气熏天。

崇祯二年七月的的陕北,天气干旱的令人窒息,虽然已是入秋,但天上的太阳仿佛不知疲倦,每日悬挂当头,毒辣辣的嗮得人遍体生疼。站在原上眺望,山间梁峁,到处是成群结队,衣衫褴褛的饥民,扶老携幼,举步蹒跚,也不知道来自哪里,要去向何方。行走之间,就有人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而同伴们好像没有看见,若无其事的继续前行。道路之上,到处是死尸,热气蒸腾起来,臭气熏天,令人作呕。

突然间,一阵尖锐的呼哨响过,山间奔来几十匹快马,马蹄到处,尘土飞扬,如同一团黄云。马上之人背弓带刀,神情彪悍,正是官府口中的流寇,他们刚刚打劫了本地的几家财主,马上都是沉甸甸的大包小包。

马队路过饥民队伍时,流寇中有几人用刀一划马背上包裹,用力一抖,金灿灿的金锭和白花花的银元宝洒向半空,在日光映照之下更加绚烂夺目。马上之人哈哈大笑“咱还是乡党咧!这都是财主老爷家的金银,你么拿去使用么”,打马扬鞭,呼啸而过。

饥民们双眼放光,争先恐后上来抢夺,力气大的从力气小的手中抢过。

喧嚣过后,饥民丛中一阵歌声响起,声音嘶哑无力,不成腔调,只听得唱道“老天爷,你年纪大, 耳又聋来眼又花。 你看不见人,听不见话。 杀人放火的享尽荣华, 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

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

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

★★★ 第二节大起义

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陕北,有其深刻自然和社会原因。除了罕见的三年大旱的天灾因素之外,陕西在明末本身特有各种因素也促成了大起义的爆发。

★沉重的赋税

在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下,明朝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明朝在农村实行里甲制度,十一户为一里,其中一户为里长。十里为一甲,其中一户为甲长。在当时,官府有一条很残酷的规定,叫“人去粮存”。就是农户逃亡之后,人走了地却带不走,原来他所应缴纳的赋税要由未逃走的同里之人负责缴纳,实质上就是连坐制度。如此一来,由于一两户缴纳不起赋税,出现整村农户逃亡,大量土地抛荒的恶性循环,非但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就是朝廷也收不上赋税,政府民众皆受其害。

早在天启七年,西安府受灾,人民饿死甚多,嗷嗷待哺。可是官府依旧催征赋税,毫不宽待。

在西安东北的澄城县,境内多山,土地贫瘠,赋税沉重,人民多有逃亡。

虽然遭了大灾,但朝廷没有减免赋税的旨意。从中央到省到府、道再到县,压力一层层传导下来。县从秦汉开始就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做好一个合格的知县很不容易。澄城知县张斗耀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税务指标,掘地三尺,严加拷比,动用了不少暴力强制手段,民愤极大。

二月十五,天已黄昏,张知县还端坐大堂催收赋税。突然,门外闯进几十名农夫,手中各持镰刀、头、杀猪刀、劈斧等利刃,冲上大堂,口中叫嚷要杀张知县。堂下有十几个手执水火棍的衙役,见状上前拦阻,被这些不要命的农民刀斧俱下砍倒几个,余者一哄而散。张斗耀见势不妙,急忙跑入后堂,农夫们追了进去将他乱刃分尸。

知县被杀,那还了得。 西安府马上派兵缉拿凶手,可是哪里找得着,这些农民杀了知县知道犯下大罪,索性聚在一起,劫掠当地有钱人家。饥民们听说有人造反,跟着就有饭吃,纷纷加入进来,队伍越滚越大。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听起来荒谬,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条政治伦理,同样,官逼民反,民也是不得不反。中国老百姓,是出了名的富于忍耐,甘于受辱,只要有一线生机,断不会铤而走险和官府作对,谁不知道造反是要杀头的?谁又不知道脑袋只有一个,掉了就再长不出来?

★饥军和逃军

明朝中叶,蒙古势力占据河套,陕西成为边防前线,九边之中,独占其四,分别是延绥、固原、宁夏、甘肃。明廷在陕西驻防大量军队抵御蒙古。

最晚从嘉靖开始,陕西成为明朝传统的精兵良将出产地,产生了众多将门世家,如麻贵麻家、王威王家、杜松杜桐杜家等,这些人家代代为将,垄断了一部分军官市场。

朱元璋制定的军屯制度,从明宣宗宣德之后开始败坏。蒙古占据河套后,原属明朝的大片军屯土地落入敌手,无法耕种。加上军队本身的腐败,到了万历年间,陕西部队的军饷早已不能靠屯田来自给自足,转而依靠中央政府的年例和陕西当地的民运银来供养。

在万历中叶,朝廷因为延绥镇军士生活艰苦,经常给他们预支三个月粮饷。但到了后来,财政吃紧,粮饷不但不能预支,反而开始拖欠。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0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0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