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四章风云初起

词曰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69—1329年)

本词作于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二年(1329年),是年陕西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元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赴关中赈灾。张养浩目睹灾情,深为震撼,写下此传诵千古之名篇,同年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 第一节天灾人祸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中国历代王朝此兴彼此衰,你亡我替原也是盛衰常事,但直接灭亡于农民军之手的唯有明朝。

朱元璋起自乞丐坐了天下,两百七十六年后朱明又亡于流民,可谓天道好还。其中既有明王朝本身物老自腐的自然因素,又有后金起于辽东的外部冲击,还有上天主导的崇祯年间大范围连绵不断、酷烈罕见的自然灾害,内外因素互为表里、交织作用,活活把一个励精图治、苦心焦思一十七年的崇祯皇帝逼死在煤山。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沿用前元的行省制,把全国分为两京十三省。其中陕西省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青海一部,全省分为八府,地域极是辽阔。明朝中期之后,朝廷在陕西设置三边总督驻节固原,总领陕西军政,下辖陕西、延绥、甘肃、宁夏四名巡抚,为陕西地方当局最高领导班子。

明朝中叶,蒙古势力占据河套,陕西成为边防前线,九边之中,独占其四,分别是延绥、固原、宁夏、甘肃,在陕西驻防大量军队抵御蒙古。

明代陕西地域辽阔,北部是延绥地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古称朔方,历来为征战之地。宋元之后,植被遭到破坏,黄沙四面,生态恶劣。

中部是关中地区,“秦中自古帝王州”,是中国宋朝之前的政治经济中心,秦汉唐三个强盛辉煌的王朝在西安建都,文治武功臻于极盛。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是陕西的花心。

南部是秦巴山地,分别于湖广、四川接壤,气候湿润多雨,汉高祖刘邦当年正是受封在汉中。

有明一代,甚是干旱,陕西尤为严重。万历十年(1582年),延安、庆阳、平凉三府大旱。万历十四年(1586年)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凤翔、汉中六府大旱,几乎遍及陕西全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全省又旱。进入天启年间,陕西倒是颇为风调雨顺,只有天启七年(1627年),西安府大旱。

陕北地区的延安、庆阳(今陕西榆林、延安和甘肃庆阳地区),干旱严寒,风沙扑面,沟壑纵横,满目荒凉。每年三月,关中地区已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陕北高原却还未解冻,草木未萌。刚进九月,长安城中尚是菊花盛开、天气融和,榆林塞外已经大雪飘飘,寒气逼人。

关中米粮仓,号称天府,源于天然水源丰富,更有战国以来历朝修建的人工沟渠可以灌溉良田。而在陕北高原,河渠稀少,要挖到数丈才能见水,凿井困难,基本谈不上什么灌溉,完全靠天吃饭。

如此短的无霜期,农业种植已是不易,再加上严重缺水,庄稼收成可想而知。

在关中平原,丰收之年亩产可以达到一石以上,而在陕北不过二三斗,如遇荒年,甚至颗粒无收。农民辛苦劳作,收获甚微。尤其是榆林一带,遍地沙碛,不生五谷,粮食主要靠外部输入。

陕北地贫,赋税却不少,明英宗天顺年间延安府年税额41万石,居全国前列。由于洪武初年,元朝旧将李思齐、张思道等盘踞庆阳府宁州一带激烈抵抗,明军死伤甚众。事平后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宁州赋税加重一倍以示惩罚,无疑又落在当地百姓身上。

陕西在宋代以前是中国的核心地区,宋之后渐趋衰落。除了关中地区由于千年积累的历史因素还较为发达之外,其他地区不再受朝廷重视,尤其是陕北,成为国家遗忘的角落。

嘉靖之后,陕西延庆地区的官员的素质也日趋下降,历任知府中进士出身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是举人和贡生。这些人一来是屡试不中,困顿场屋,暮气已深,年老体衰,二来地方上豪强见其出身不正,也加以藐视,肆意为非作歹,官府不敢严惩,使得地方上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加剧。

朱元璋做了皇帝,时时想起他年轻时生活无着,沿路乞讨之惨状,大封诸子为诸侯王,重加赏赐,制定了很高的俸禄标准,保证他子孙们生活待遇,永世不再受穷。

亲王禄米五万石(后减为一万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600石,奉国将军 500石 ,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公主及驸马2000石,郡主以下逐级递减。到了万历末年,明朝宗室人数已达二十万人,成为国家庞大的特权阶层和寄生阶层。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0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10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