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三章 登莱叛

诗曰: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苏轼《登州海市》

第一节登莱孙抚台

中国的科举制始于隋唐,盛于两宋,元明清沿袭,废于清末,前后一千三百年,是朝廷选拔官员和底层民众改变命运的主流渠道。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多少书生士子皓首穷经,孜孜以求,死而不悔,只为金榜题名。相较于之前的门阀世袭制度,科举制相对公平,给天下有志于施展抱负、致君尧舜的一介书生开启了一扇大门。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试不中但锲而不舍,出人头地的信念始终不衰,终于在年老之际中了举人,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原先对其直斥其名呼来喝去的丈人胡屠户立即换了一副嘴脸,满口的老爷称呼他往日鄙夷不屑的女婿,城里的豪门巨户张老爷也来拜访,送来大笔银子,并把豪宅相赠。可见功名富贵相伴而生,魔力之大。

明朝官场极为看重科举出身,只有中了进士,才被视为科举正途,可以步步登高。如果只是举人,社会地位,经济来源自然不成问题,但做知府以上的大官就很难。

崇祯即位后,鉴于时势艰难,正途出身的进士翰林独有文采而无干略,开始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一些只有举人功名的臣子纷纷得到重用,孙元化就是其中之一。

孙元化,嘉定人,寄居上海,生于1582年,比袁崇焕大两岁,字初阳,还有个气势很大的号叫“火东”,大概意思是一轮红日东升,光芒似火。

他年轻时在江南中了举人,和大学士周延儒是同年,二人因此相熟。又拜徐光启为师学习西方传来的数学、历法等,万历末年,在徐光启的影响下入了天主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徒。

孙元化中举之后,并没有连登黄甲,连续参加会试都不中。天启二年,孙元化又一次赴北京赶考,刚好赶上明朝广宁兵溃,辽东尽失。北京城内人心惶惶,都担心后金突破山海关打进北京。发榜之日,孙元化又是名落孙山。他忧心国事,给朝廷上书,说如今兵败胆落,非修筑炮台,借用大炮、精铳不足以固结人心、击败后金,并详述了相关的技术问题,引起了一些大臣的注意。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举荐他为军需赞画(后勤参谋人员),赴辽东候用。

孙元化到了辽东,辽东经略王在晋任用他督造炮台火器,不久因八里铺筑城问题,孙元化、沈棨随袁崇焕一道上书首辅叶向高,反对王在晋筑城八里铺,引发孙承宗取代王在晋督师辽东。

孙承宗督辽时期,十分重视火炮,孙元化因精通此道很受器重,被提名(还不是实授)为九品的兵部司务。孙元化已经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大批量的制造火炮还是首次,一次铸成大炮后当场试验,接连三次都因掌握不好装药量而炸膛,孙元化羞愧难当,引咎请罪。孙承宗很大度,安慰他说“你不是浮夸之人,不必介意”

不是正途出身,一直是孙元化的一块心病,一直觉得是因为没有进士功名,才只能名不正言不顺屈就这个小小的兵部司务,他念兹在兹的还是金榜题名。

天启三年孙元化回到北京,准备辞官再战场屋,参加天启五年的进士考试。有人为他鸣不平,反映到吏部,吏部先是实授其兵部司务,第二年又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孙元化总算跻身正式的官僚队伍。

孙元化在京期间,发生了宁远之战,袁崇焕凭城用炮一战成名,战后袁崇焕上报了大批有功人员,没有参加宁远之战的孙元化也名列其中。袁崇焕称许其 “识慧两精”,熹宗批准升一级,赏银十二两,候升任。

崇祯元年,袁崇焕再起后,又把孙元化召到辽东,委任为重要的宁前兵备道,成为袁崇焕的核心干部之一。己巳之变,袁崇焕入关,孙元化留在辽东固守,袁被拿后,又协助孙承宗稳定辽东,并亲赴山海关与孙承宗一道镇守,在城头布置红衣大炮五十门,灭虏炮两千门,皇太极闻知山海关头大炮如林,不敢来犯。

崇祯三年三月,孙元化因防守有功升为山东按察副使。不久,刘兴治在皮岛作乱,割据自立。兵部尚书梁廷栋以刘兴治素来忌惮孙元化为由,保举孙元化为登莱巡抚。五月,明廷任命孙元化为登莱巡抚,节制范围包括登莱、东江,还负责恢复金复海盖辽南四卫,一跃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孙元化接到任命后,照官场惯例以身体多病能力不够为由辞任,上疏说登莱巡抚一向有名无实,户部不给饷银,工部不给军需,兵部不给兵马,如今皮岛刘兴祚作乱,他本人能力本来就不胜任,现在又病体沉重,上不了马,提不了笔,实难胜任。

崇祯不准,答应予以支持,促其上任。

孙元化见皇帝态度坚决,不再推辞,由辽东跨海到登州接印视事。

上任之时,孙元化从辽东带来八千辽兵,作为他的基本队伍,这八千人其中一部分是东江部队,毛文龙死后,袁崇焕相继被拿,一些兵将纷纷离岛进入辽东,孙元化喜其骁勇予以收留。

除了辽兵之外,孙元化还把在京的葡萄牙人公沙的西劳等召到登州,公沙的西劳一行携带大炮来助孙元化镇守登莱。

如此一来,孙元化的登莱巡抚有名有实,兵强马壮,尤其是雄厚的火炮部队,雄视天下。

此时,孙元化的旧相识江南才子周延儒做了内阁首辅,孙元化每月派人携带贵重礼物进京联络感情,周延儒在朝中暗中关照孙元化,每年拨给登莱军费八十万两,令其他军镇羡慕不已。

崇祯四年,孙元化又用计除掉刘兴治,一时间风光无限。

看见徒弟在登莱干的风生水起,师傅礼部尚书徐光启也来了劲头。雄心勃勃的上疏朝廷,准备训练十五营火军,每营用车三百辆,西洋大炮十六门,中炮八十门,鹰嘴铳一百门,鸟铳一千二百门,战兵两千人,对兵两千人。计划先在孙元化军中试点,徐光启放言,十五营火军练成之后,扫灭后金,不在话下。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孙元化风光了不久,沉重的打击就接踵而来。

无耳鼻的大帅

刘兴治割据皮岛后,明廷大震,孙元化保举副总兵黄龙出镇东江,兵部尚书梁廷栋也力推黄龙为东江总兵,协助孙元化恢复辽南四卫,得到朝廷批准。

黄龙也是辽东人,在辽军中混迹多年,升至参将。崇祯三年受祖大寿指挥收复滦州,作战勇敢,兵部组织战功评比评为第一,升为副将都督签事。

等到黄龙受任开到皮岛,刘兴治兄弟已被沈世魁、张焘击杀。黄龙未经战斗,走马上任。

黄龙籍籍无名时,就知道皮岛毛都督的大名,没想到有朝一日,他居然继毛文龙之后成了皮岛大帅。上岛之后,先参观了毛文龙帅府遗迹,看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各种珍玩摆设,奇珍异宝,不禁啧啧称奇。心道“人言毛文龙是海外天子,今日一见名不虚传”

沈世魁杀掉刘兴治,自以为立有大功,朝廷论功行赏,东江总兵非他莫属,至少也可以署总兵事,没想到一条黄龙从天而降一口咬住了总兵大印。沈世魁心中大恨,但装得若无其事,表面上全力拥护黄龙的各项工作,很快取得了黄龙的信任。进而又把他那位艳若夏姬的女儿献给黄龙。土黄龙一见如获至宝,不计较沈女已侍奉过三任东江总兵,立即收入房中,宠冠群芳。

于是,沈世魁又成了总兵泰山,沈老太爷还是沈老太爷。真是流水的东江总兵,铁打的沈老太爷。黄龙很快把沈世魁提拔为副总兵,倚为心腹。

东江是毛文龙一手开创,岛上将官都是其一手扶植而成,十余年来形成了牢固的势力集团。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本来打算扶持刘兴祚执掌东江,不久袁本人被拿,刘氏兄弟先后死于非命,东江又只剩下毛兵毛将。黄龙来了之后,东江兵将本能的有一种抵触情绪,而黄龙自恃是皇命总兵,没有放下身段,体恤东江旧将,而是效仿毛文龙,也作威作福起来。

成了总兵,黄龙开府建牙,军政财权一手全抓,先打起了银子的主意。

上任之后,黄龙开始调整干部,大开受贿之门。毛文龙当日大发委任状,游击以上将官数百名。黄龙重施故智,也提拔大批将领,岛中众将对此并不陌生,纷纷向总兵府运送金银貂参,黄龙来者不拒,按货值大小,授以官职。

东江饷银,向来艰难,毛文龙生前没少为此同朝廷怄气。袁崇焕巡视东江,亲眼见得将士任重饷薄,曾将东江官兵军饷按照关宁月饷银一两四、米五斗的标准予以核定。袁被拿后,朝廷以财政艰难,东江不能例比关宁为由,又将月饷降为银七钱,米五斗。

饷银不高,发放又不及时,东江关兵素有怨言。

黄龙当参将之时,亲眼见得总兵按月克扣官兵粮饷,官兵们安之若素,来到皮岛也就依样画葫芦,开始克扣,他并觉得不正常,而且以前毛文龙不也克扣么。东江兵将却不这么想,毛文龙克扣军饷,他们有怨言,但毛文龙手创皮岛,官兵们觉得毛都督有这个资本克扣点军饷,而你黄龙是何竖子,也敢以毛都督自居?

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他把天下太平这个上层建筑命题归结到日常的人的道德勇气和物质追求层次上,可谓独具慧眼。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