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纲是辽东人,早年投身行伍,但长期在把总、守备等低级军官徘徊。天启三年,袁崇焕修筑宁远出任宁前道,任何可纲为中军,他的才能马上被袁崇焕发现。天启六年,协助袁崇焕守卫宁远,极为得力,升为都司佥书,第二年,宁锦大捷,又升为参将署副将事。
崇祯元年,袁崇焕再起,何可纲升为中军副将,与赵率教、祖大寿一起成为袁崇焕倚重的三员大将。赵在山海关,祖镇宁远,何可纲和袁崇焕在宁远统领全局。袁崇焕在崇祯面前称赞何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足智多谋,才能不在他之下。他种种成绩,都是何可纲之力。保举何为都督签事,后又进为右都督。
己巳之变,何可纲随袁崇焕入关,参加了所有战斗,袁崇焕被拿后,与祖大寿一齐东溃,三年春,二次进关,率军收复永平,加为太子太保左都督。
何可纲虽出身行伍,但颇有文化素养,性情忠义,仰慕古时忠臣名将。曾在山海关西郊关帝庙题匾“真丈夫”并写一副对联“神人一理,是心即是是神;古今同道,是神即是是心”
崇祯四年,杨嗣昌出任关内道,在宁远拜见巡抚丘禾嘉之时,与何可纲有一面之缘,极为佩服其人格、能力。
袁崇焕死后,辽东将士军心解体,一蹶不振,何可纲心灰意冷,对局势彻底失望。和祖大寿筑城之时,杨嗣昌去信问候,何可纲回信“事必无成,有死而已”。字里行间充满绝望,不意一语成谶。
何可纲死后,家境萧条。长子文才出众,但跛一足,其貌不扬,只有廪生的功名。次子鸣陛,相貌酷似其父,伟岸英雄,父亲死后投靠他外公代理总兵黄惟正,寄居永平。不久,黄惟正去世,无依无靠。杨嗣昌时任宣大总督,把他收为标下,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捉放曹
何可纲被杀,大凌河城外万众皆睹,包括数万后金兵马,都感受到了祖大寿扑面而来的归降诚意。
祖大寿又派张存仁、祖可法等四员副将和两名游击来到后金大营,与后金举行盟誓。
皇太极率众贝勒跪在地上,对天起誓:祖大寿等人归降后,后金如诳诱诛戮,离散其妻子、分散其财物,天地降谴,夺其纪算
张存仁等也跪在地上,对天起誓:诚心归顺大金皇上,如违心背盟,必遭天谴,死于刀剑之下
盟誓之后,皇太极派库尔缠等三人进大凌河城请祖大寿出城面议。
天黑时分,祖大寿出城来到后金大营,岳托、济尔哈朗、多尔衮等在大营一里外相迎,灯球火把,亮如白昼。
祖大寿道“败军之将,蒙诸贝勒远路相迎,何以克当?”
岳托等道“将军亲至,岂有不迎之理?”
一鼓尽时,祖大寿来到皇太极御营之外
只见皇太极在众人簇拥之下,在营外等候。
祖大寿急忙抢步上前,就要下跪,皇太极赶紧扶起,“将军不必多礼”,二人改行抱见礼。皇太极让祖大寿先入账,祖大寿坚持不肯,二人拉拉扯扯,谦让不止,最后并排而入。
皇太极居中而坐,让祖大寿坐在他的左侧(原来是代善的位置),代善坐在右侧。
酒宴早已备好,皇太极亲自用御用金杯给祖大寿倒酒,祖大寿急忙站起身来,让皇太极先饮,二人又纠缠谦让了一气,最后皇太极让代善先饮。接下来皇太极饮,祖大寿第三。三人饮过,正式开席,诸贝勒大臣才能饮酒。
酒过三巡,祖大寿道“围城日久,无佳物献上,今借皇上之酒祝皇上大业告成、万寿无疆”
这几句话说的很动听,袁崇焕曾说祖大寿腔子玲珑,言下辄解,果然没有说错。
皇太极喜笑颜开,一饮而尽。
然后命人把他所穿的貂裘、黑狐狸帽、金玲珑、金马鞍、马鞭等一大堆名贵之物赐予祖大寿,而且谦虚的说“身在军中,所携之物不多,将军见笑”祖大寿跪下谢恩。道“皇上优礼如此,我虽至愚,亦非木石,定当图报于万一”
酒宴之后,祖大寿和皇太极又独自密谈多时,三更时分,祖大寿告辞回城,皇太极亲自送出账外。
第二天黎明,沉寂已久的大凌河城突然炮声不绝,祖大寿率数百明军开城而出,往锦州方向奔去,之后紧随四千明军,原来是后金贝勒阿巴泰、德格类、多尔衮等率后金军假扮。
说来也巧,突然起了大雾,十步之外面目难辨,祖大寿军和后金军在雾中失散。锦州明军听得大凌河炮声,以为是祖大寿突围而出,出城接应,被后金军击败。
失散归失散,但祖大寿没有跑,又回来找皇太极。
十一月初一,皇太极亲迎祖大寿于五里之外,祖大寿说因天起大雾,不能计取锦州,等大雾散后,再入锦州。和城中明人只说昨夜突围而出,逃入山中,现徒步入城。锦州明军都是他部下兵将,自无不从。等进得城后,丘禾嘉孤家寡人不难处置,或擒或杀,不费吹灰之力。如初二日,听得锦州城放炮,就表示祖大寿已入城,初三、初四日听得锦州城放炮,就是大事已成。
皇太极和众贝勒商议,有贝勒担心祖大寿是使诈,万一放走,他一进锦州城,翻脸不认账,后金无可奈何。皇太极沉思一阵,最后说“祖大寿如言而有信,能献锦州,自然大妙。即便其去而不返,不过一人尔。朕方延揽天下英雄,以图大事,岂可令其小视”
经皇太极批准,祖大寿带着二十六人,二次向锦州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