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对于大凌河筑城可能遭到后金阻挠的问题,明朝方面是有心理准备的。

孙承宗的看法是,明方筑城,后金必来骚扰,以祖大寿之勇,只需相机战守,正好予后金以迎头痛击。祖大寿与孙承宗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未把后金来攻太当回事。

心理准备是有,但是准备不足。

无论是孙承宗还是祖大寿都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他们都以为皇太极还是像以往一样,数万人马上来就是一通猛攻,被明军火炮压制之后败退,接着又一轮攻击,如是者数次,祖大寿有二次宁远守城的胜绩,对此自是不惧。

有一句话,“经验主义害死人”,此番大凌河围城,孙承宗、祖大寿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皇太极如此重视,竟然和己巳入犯一样,纠合金蒙重兵六万人大举来攻,完全是狮子搏兔用全力的势头。

二是没想到皇太极居然改弦更张,不再一味猛攻,而是筑起夹寨,生生要把祖大寿困死在大凌河。

祖大寿被围后,先后四次突围因为众寡悬殊都被逐回。祖大寿开始发愁了,他愁的不是怕后金凶猛攻破城池,而是发愁粮草。

由于没考虑到会遭到长期围困,大凌河城中并未储存足够的粮草和相应物资,仅有粮食九千石,马料、柴薪尤少。按照成人一天一升米的食量计算,九千石只够全城三万人吃一个月。一个月后,如果无法解围,明人将全部饿死,皇太极不需一刀一枪,唾手可得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被围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朝野震惊。他们不是舍不得大凌河,而是舍不得城中的祖大寿。现在的祖大寿是大明国第一勇将,四城恢复全仗祖军,万一祖大寿有失,后果非常严重。

以祖大寿自身之力不能突围而出,必然就要派兵解围。

开始,丘禾嘉准备派何可纲的岳丈黄惟正率兵解围,不巧黄惟正害眼病,双目肿胀如桃,不辨东西,无法出征。就换了张弘谟出抵前屯。

这时,孙承宗和丘禾嘉又闹起了扯皮,互相指责对方推诿。崇祯下旨要求二人责任一体,同心协力,但无济于事。

孙承宗奏报山海关总兵宋伟统兵救凌已赴宁远,

而丘禾嘉则奏称总兵宋伟奉他之命出兵救凌,二十日行至中后所时接到孙承宗手令,说圣旨已命吴襄从关内出援,兵部要求内外兼顾,令宋伟停止前进,退回山海关。

孙丘二人各执一词,相互矛盾,搞得崇祯一头雾水。

当事人宋伟则奏报他八月十五亲提步兵四千九百名和有马家丁一百名,共五千军马出山海关,所部骑兵靳国臣等部先前已被丘禾嘉调走。八月二十一,宋伟率兵已至沙河,离宁远二十五里,其部队基本全是步兵,各种火器需要士兵抬营而行,时间长了,士兵的肩膀皆被磨得鲜血淋漓,日行不过二十里。接到兵部命令的孙承宗申饬宋伟:山海关关系更重,宋伟岂能远出?步兵无冲突之势,宋伟东出,与后金骑兵交战无济于事,岂能解大凌之围。

宋伟接到命令,进退两难。准备去宁远和丘禾嘉商议,却又接到孙承宗手书,说吴襄已被提名为总兵,率辽兵三千前来,命宋伟撤兵回山海关。宋伟思来想去最后又折回山海关。

最宝贵的八月就在明廷上下犹豫不决,文武不和中浪费过去了,大凌河的祖大寿日渐艰难起来。

八月十二,祖大寿的堂弟东协副将祖大乐派都司祖宽率一百一十人从锦州城外的亮马山北路去探听大凌河消息。祖宽是蒙古人,自幼由祖大寿抚养,勇悍过人。祖宽一行昼伏夜出,十三日来到锦州外的石家堡,有五十余名后金骑兵在附近出没,祖宽立即出兵追赶,后金兵散去,祖宽等进入戚家堡,随后遭到大股后金军围攻,祖宽坚守至十七日夜,夺路而出,中途遭到后金军截杀,祖宽面中一箭,逃回锦州。

十六,辽东巡抚丘禾嘉派副将于永授等率兵千余人营救大凌河,于永授出发不久,探听到后金军势大,不敢再进。

围城日久,城内陆续有汉人出城或砍柴草或逃散,后金军捉住之后有些直接杀掉,有的分到八旗各部。

进入九月,大凌河城的粮食已经出现严重短缺,出现饿死人的现象,战马缺少草料纷纷倒毙,天气渐寒,夜间需要生火取暖,柴薪又很少,无奈之下把马鞍烧掉点火。祖大寿勇力绝伦,无处施展,成了笼中困兽。

九月初,吏科给事中宋玖上疏,说祖大寿一旅勿论战守进退,宿将劲卒不可弃,实国家大势所关也。祖大寿镇守新筑的大凌河城,即使其勇猛绝伦,力能突破重围,也势必需要借助外援。如果不及时发兵援助,等祖大寿一旦力穷智索,则军声一跌,势难复振。

崇祯览奏,严旨命令孙承宗、丘禾嘉速进兵解围,救凌之战进入高丨潮丨。

长山之战

祖大寿被围,崇祯也着了急。他并不是喜欢祖大寿,反倒有些厌恶,他忘不了北京城下祖大寿悍然率军东溃的一幕。但作为政治家,崇祯成功的克制住了个人憎恶,把政治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知道大明朝离不了祖大寿。

崇祯把兵部尚书熊明遇召到文华殿,仔细询问了大凌河的情况,做了指示“救凌宜急,却不可轻易,需师出万全。”熊明遇听了,连声赞叹,说此三句话十四字足以使边臣服膺奉行,黄帝握机经无以复加也。决定先出重金招募敢死壮士进入大凌河城接通消息,然后相机出奇内外夹击,务期大创此贼。

孙承宗接到皇帝的圣旨,又见大凌河被围日久,祖大寿难以突围,零星小股的几次解围无济于事,思量再三,决定调关内的吴襄出关救凌。

吴襄,字两环,他有个名垂千古的儿子叫三桂,如果把父亲的字和儿子的名放在一起,听起来倒像弟兄。

吴襄祖籍江苏高邮,大概是万历初年,跟随父辈迁到辽东。天启二年,中了武进士。吴襄弓马娴熟,骑术尤精,无论什么烈马都能乘骑自如,在飞奔的骏马上时而蹬里藏身,时而开弓放箭,毫无凝滞。

吴襄性喜养马,尤善于鉴马,良驹宝马纵然夹杂在千百匹群马之中,只要一声长嘶,吴襄就会识别出来。只要是看上的好马,不问价格,一口买下,家中良马上百匹,远近闻名。

吴襄出生在江南水乡,幼时随父来到辽东。塞外苦寒,朔风如刀,久居之人多半皮粗肉厚,满脸风霜。吴襄却是肤色白皙,细皮嫩肉,中等身材,圆圆胖胖,虽已年过五十,但精于保养,宛如四十几岁之人,一脸精明,看上去少了几分武将的雄武彪悍,倒像腰缠万贯的大财主。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