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把张凤翼和丘禾嘉做了比较,张凤翼恇怯,丘禾嘉虚骄,貌似都不是成事之人,不禁对辽东前途暗自担忧。随即写了一封奏疏,以老病为由,请求辞职,同时把丘禾嘉的豪言壮语原汁原味的转呈给皇帝,算是不着痕迹的提醒。
孙承宗在奏疏中,还痛感辽东督师一职,十二年来曾无一效,而重来者祸更惨。他是基于熊廷弼和袁崇焕的悲剧而言,总结的相当到位,他作为二次督辽的第三人,也没有逃脱他所觉察到的历史宿命。
孙承宗辞职报告崇祯看得多了,照例不准,同时明旨任命孙承宗为辽东督师,解决了老孙在意的名分问题。
崇祯四年正月初一,孙承宗在山海关接到崇祯任命他为辽东督师的圣旨,正式开门视事。
初八,孙承宗带病出关,向北沿腹陆巡视宁锦,往返八百里,二十日回到关门。回来后血痢病发,休养数日,二月十五再次出关,向西南巡视蓟州三协十二路,又是来回两千里。三月初九才回到山海关。
回来后,根据巡视所见所闻,给崇祯写了事关蓟辽防务的八道奏疏近万言。
巡视的时间不长,但阅历老到的孙承宗敏锐的感觉到,袁崇焕死后,辽军士气大变。向崇祯汇报“辽东兵将,去年在关西,人人奋勇,今年便觉气滑,仍有辽东十年前之气”,为辽东前景感到忧虑。
恢复四城之后,崇祯气忿身为天下共主的他竟让被卑贱的属夷欺负到了家门口,恨恨不已,给文武大臣下了雪耻除凶的旨意,要求他们洗涤肺肠,实心任事。
梁廷栋当了兵部尚书不久,锐气正盛,接到皇帝的旨意后,马上着手辽东进取,让辽东巡抚丘禾嘉和登莱巡抚孙元化提出复辽方略。
丘孙二人刚好也是新官上任,有一股甩开膀子做大事的朝气,都极力主张恢复辽东,经过一番酝酿各自拿出了方案。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时,鲁肃让诸葛亮和周瑜各自提出破曹妙计,而且现场出炉,不许串供。结果二人各自在掌心写了一个火字,三人相顾大笑,英雄所见略同。
丘禾嘉的方案是把借用东江兵马,与辽军并力收复广宁、义州、右屯三城;孙元化则更进一步,建议放弃东江,把东江兵从海上各岛撤回辽东,收复广宁三卫。
二人所见略同,都是主张收复广宁。
广宁是明朝辽河以西第一大城,原先辽东巡抚驻地。天启二年,王化贞兵溃后,后金不战而得广宁,努尔哈赤进城盘踞了一段时间,就撤兵而去,之后后金军一直没有派兵把守,广宁成了一座荒城。如今,如果明军攻取广宁,不需要经过激烈的战斗,收复之后,可以显示明朝势力重返辽西,具有极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和社会影响,这也正是丘禾嘉和孙元化所看重的。
两大巡抚的方案报到兵部,梁廷栋大受鼓舞,马上请示崇祯,崇祯要求他征求孙承宗的意见。
孙承宗向来持重,袁崇焕身亡之后,他察觉到辽军士气低落,于是着手进行鼓舞军心,加强装备的工作,频频与各级将领谈心交流,激发他们效忠皇上,并向朝廷请款六十万两,以装备刀剑火炮藤牌弓箭等武器。虽然孙承宗是铁杆儿复辽派,但在眼下并没有进攻的设想。
看到丘孙方案,孙承宗召集僚佐进行商议。一番讨论后,孙承宗指出:广宁城很大,而且废弃已久,现无敌兵盘踞,恢复甚易,确实可以鼓舞人心。但是,广宁离海一百八十里,离辽河一百六十里,后勤补给线太长,和明军联络起来很困难。
目下关外明军,除了驻守关内一部分之外,仅余五万人。这五万人听起来不少,但要分守关外九城,一分就少得可怜。按照广宁的情况,需要三万人镇守,同时要另外派兵占据广宁周边的各个城堡,并配套相应的武器和粮草供应,考虑到明朝现有的国力,广宁收复不难,巩固不易,丘孙方案好看不好吃。
义州的情况类似于广宁,也被孙承宗否决。
最后,孙承宗认为,收复右屯比较可行。右屯在孙承宗首次督辽时,已经筑城收复,但孙离职之后,高第尽弃关外,右屯被后金占领,把城池毁掉后撤兵而去。
右屯在孙承宗的复辽方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右屯在锦州东北三十里处,东临大海,海运方便。孙承宗设想西面占据右屯,东面收复金复海盖辽南四卫,挺进至盖州,与右屯互为犄角,隔三岔河相望。然后,东西合击,直取辽沈,扫灭后金。
得到孙承宗的反馈意见后,有关方面经过又一轮研究,认为应先恢复右屯之西的大凌河。大凌河距离锦州三十余里,同右屯相比,大凌河城小,而且有旧城基础可以利用,修起来工程量不大,而且离锦州三四十里,也易于和现有的明军呼应。
孙承宗对此表示同意。
最后,报经崇祯批准,形成正式方案,开始着手实施。
孙承宗很快把祖大寿召到山海关,会同丘禾嘉商议筑城事宜。
袁崇焕被杀,赵率教、满桂战死,祖大寿历史的成了辽军主将。恢复四城之后,崇祯怕后金卷土重来,仍命祖大寿、何可纲率精骑一万,驻防开平。
祖大寿来到山海关,听了朝廷筑城大凌河的决定,慨然说“目前为锦右大计,须他亲自出马,关内可让他的妹夫吴襄统兵防守,后金一定不敢贸然入犯。他和何可纲带四千精骑出关,如关内有警,仍然可以入关,如此内外兼顾,万无一失”
崇祯三年春末夏初,祖大寿和何可纲离开驻守一年的关内,率领四千精骑回到锦州,继续袁崇焕生前未尽的事业—且筑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