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堕大凌
杨柳蒹葭覆水滨,徘徊南望倚阑频;
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
岚积远山秋气象,月生高阁夜精神。
惊飞一阵凫鹫起,蓬叶舟中把钓人。”
宋僧志文《西阁在孤山》
惊心动魄的己巳之变终于过去了,大明朝迎来了崇祯四年。后金军退出关外,可崇祯余怒未消,指示朝臣痛定思痛,雪耻除凶。要贯彻皇帝的最高指示,就要继续恢复辽东,慷慨声言五年复辽的袁崇焕已然身败名裂,接手之人是不是比他做的更好呢?
现在负责辽东事务的中央是兵部尚书梁廷栋,地方是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新任辽东巡抚丘禾嘉。新任登莱巡抚孙元化也对辽东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此外就是两位总兵,锦州总兵征辽将军祖大寿和山海关总兵平辽将军宋伟。
以上六人,是后袁崇焕时代的辽东巨头。
梁廷栋人品不高,却也是勇于任事之人,局势安定之后,马上着手研究恢复辽东问题。
丘禾嘉是贵州人,举人出身,没有取得进士功名,这在当时官场中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但其人口才不错,喜欢谈兵。宋朝人说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善于谈兵之人张口就是千军万马,汹涌澎湃,胸中有多少万兵马不好看出,口中倒是真有数万甲兵,要多少有多少。
天启二年,贵州土司安邦彦举兵反明,自称“罗甸大王”,声势浩大,一度围攻贵阳。丘禾嘉给明朝地方当局出谋划策,颇有作用,一时间有了知兵的美名。
崇祯元年,有人向朝廷举荐丘禾嘉。崇祯让丘禾嘉写一份方略上来,皇帝看了以后很满意,提拔其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后金入犯,梁廷栋当了兵部尚书,和丘禾嘉很投缘,派他到马世龙部担任监军,随军转战,如此一来,丘禾嘉也成了逐出后金的有功之臣。事平后,朝廷决定恢复辽东巡抚,当时的热门人选是恢复四城之战中立有大功的永平道张春和协助孙承宗稳定宁锦前线的宁前道孙元化,没想到最后公布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丘禾嘉,大出朝野意料。
丘禾嘉从六品主事一步登天成了炙手可热的辽东巡抚,自然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飘飘欲仙。
崇祯三年五月,孙承宗指挥各路明军一举收复失陷半年之久的遵永四城,将后金军队逐出长城,声望之隆,一时无两,崇祯要加封他为太傅。生前加封太傅是非常尊贵荣耀之事,前朝只有对朝廷立有大功的徐达、于谦、杨廷和、张居正等数人享此殊荣,孙承宗深谙谦退之道,坚辞不受。
孙承宗在山海关料理辽东事务,是在祖大寿东溃之后的危急之际,当时朝廷乱成一团,并没有给孙承宗正式的督师委任敕书。丘禾嘉做了巡抚,兴冲冲的来到山海关拜见孙承宗,一进门看见督师大人半躺半卧,居然是在床上接见他这位新任巡抚,先有几分不快。
早在数年前,孙承宗第一次督师辽东之时,就经常在床上处理公务、接见文武,其中有年高体弱的原因,也有孙借以观察他人反应的因素,可能有一点三国时司马懿在床上装病的意思。
二人寒暄一通,孙承宗先把丘禾嘉夸了一通,说他精详敏练,忠计深谋,关内监军之时屡奏捷功,将心鼓励,识略百倍于他,更兼年富力强,精力弥漫,朝廷可谓慧眼识人,他本人老病衰朽,暮气已深,心有余而力不足,辽东之事专靠丘禾嘉一力维持。
丘禾嘉见威望尊崇的老革命家如此褒奖自己,不禁心花怒放,拍着胸脯让孙承宗尽可放心,可把辽东之事全部交予他料理,他本人独立不惧。孙承宗见丘禾嘉如此豪气,又称赞说,“贵抚深心远虑,不避嫌而自任,最见英雄手段,有臣如此,就算老夫不病,这督师一职亦可省去不设”
丘禾嘉听了,更加乐不可支。
送走了丘禾嘉,孙承宗躺在床上心中不静,他想起了辽东往事。
天启三年,当时的辽东巡抚是张凤翼。孙承宗为了恢复辽东,提出蓟抚驻蓟,辽抚驻辽的主张,他本人坐镇山海关,张凤翼出镇宁远。
当时宁远刚刚筑城,明军的势力还不稳固,不时有后金和蒙古游兵出没。张凤翼听说孙承宗让他去宁远,极为抗拒,对人讲“祖宗朝弃守大宁、河套,朝廷犹不失全盛,如今天下人皆不要辽东,就他孙承宗偏要辽东。宁远荒城野岭,胡骑纵横,要我前去,就是充军发配,这是老孙要杀我呀”
之后,张凤翼和孙承宗开展了冷战,凡是公文,一律不批具体意见,只大写五个字“奏枢辅详行(一切按孙阁老的指示办)”
,完全是一副撂挑子的架势。
孙承宗见张凤翼如此抗拒,觉得难以共事,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法子,上奏熹宗,说自己老迈多病,张凤翼能力超群,皮里阳秋的把他的政敌夸奖了一番,请求皇帝准许他辞职。
熹宗当时对老师很信任,批示说既然巡抚官难以共事,着吏兵二部研究新的辽东巡抚人选。刚好,张凤翼死了母亲,按规定要回乡守制,等于是给了个体面的下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