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奏对之后,袁崇焕的事权更重,他在皇帝面前放言五年复辽,同样的担心再次涌上心头。两天后,袁崇焕向崇祯上疏,提醒皇帝用人要专。驾驭边臣与别的大臣不同。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其中可惊可疑的事情很多。希望崇祯只考核他五年复辽的成败大局,至于其间的细节不必细究。“着着做实,为怨实多,凡有利于封疆者,俱不利于此身。况图敌之急,敌人必然从外面进行挑拨离间,所以为边臣甚难。”语重心长,字字沉痛。崇祯和熹宗一样,温旨安抚,表示绝不听信谗言,鼓励袁崇焕放开手脚,凡事他自有主持。
可叹的是,袁崇焕的忧虑竟不幸言中,在要紧关头,皇太极果然使出了并不高明的反间计,而崇祯似乎已经忘记了袁崇焕的提醒和他的承诺,一举上钩。袁崇焕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一语成谶。
凡是王朝末年,都是一个崇尚平庸和世俗的时代。它不需要个性,只需要顺从,抹平一切棱角,体现千人一面。以袁崇焕腹笥之广,不会不知道柔顺保身、刚强遭祸史不绝书,但他依然不改锋芒毕露,我行我素的个性,不善于或者不屑于韬光养晦,最终导致命运的悲剧而不悔,又何尝不是一种高贵的信仰和坚守。
大明国中亡命徒
事业和家庭,犹如鱼和熊掌,庶民百姓还容易兼顾,大人物就不好兼得,必须在二者间作出抉择。
袁崇焕自称是“大明国中亡命徒”,“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为朋友”。袁崇焕为了辽东事业,牺牲了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
天启四年七月,袁崇焕之父袁子鹏卒于东莞。九月,袁崇焕接到家报,向巡抚、总督申请回家守制,得到批准。
古代皇帝都鼓吹以孝治天下,父母死后,不论多大的官,都要辞官回乡守制三年,称作丁忧。这是铁的制度,天经地义。万历朝,张居正父亲死了,神宗以政务繁重,非张不可为由,下旨让张居正夺情起复,不准其辞官守制,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潮。可见,守制威力之大,道义之尊。
袁崇焕此时已是从三品的右参政,官不算小,可是临行之际,阮囊羞涩,连行李都置办不起。从孙承宗以下,辽东同僚凑钱资助才得成行。行至河北丰润,接到圣旨,说辽东军事紧急,宁前重地,袁崇焕不准守制,照旧供职。袁崇焕接连上了六道奏疏,请求守制,熹宗坚决不准。袁崇焕无奈,掉头返回辽东。
袁子鹏死后多年不得安葬,直到崇祯二年,袁崇焕又上疏请求回乡葬父,崇祯下旨,让其弟崇煜奉母归里安葬,袁父才入土为安。
从天启二年到天启六年,袁崇焕在辽东五年,都是孤身一人。他从炎热之岭南来到冰天雪地的关外,饮食气候都不习惯,其中苦楚自不必说。
独坐军营,听到雨声,想到军中万马齐鸣 ,甲兵尽洗。欣喜屯田得雨,可获丰收。
看到大雪飘飘,漫天皆白,用自己素来心肠颇热来自嘲不畏严寒。关心将士可否收到家里寄来的征衣,心疼骑兵如此严寒也不能离开马鞍歇息,仍要巡查边界。
秋风吹来,引发思乡愁绪。叹息天下武将跋扈,不由得为国事担忧。看到金风过处,旌旗猎猎飞腾,原来是大军操练尚未回营。
袁的性格,落落寡合,虽然也喜谈论,甚至谈锋甚健,那也是有选择性的,要遇到与他合脾对味之人,而且是他所感兴趣的话题。
内阁首辅韩爌是他的坐师,按说关系很近,但二人并无多少来往,袁下狱之后,韩爌并未替他出头搭救与他。其他人更无论矣!外臣如此,内臣就无瓜葛了。因此,袁被拿之后,基本上没有朝廷重臣替他伸冤,包括孙承宗。
孙承宗在袁被逮直到惨死西市,并未有任何公开的奏疏给袁求情辩解(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倒是留下了两首意味深长的七律,供后人从中探求他对袁崇焕被拿的感慨。
闻袁自如被逮 【 二首】
其一:
甘泉烽火彻重帏,信手提戈护九扉。
一缕痴肠看赐剑,几行血泪洒征衣。
风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
闻说长杨枝上鹊,羞同[胡]马向尘飞。
甘泉是西汉长安皇家宫阙名称, 甘泉烽火彻重帏代指后金入犯北京,信手提戈护九扉指袁千里勤王,入卫京师。一缕痴肠看赐剑,用了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听信奸臣伯噽,用属镂剑逼令伍子胥自刎的典故来比拟袁崇焕被拿下狱,孙承宗本人对此事件的态度不言自明。几行血泪洒征衣,形象的刻画出了袁崇焕血战破敌却含冤入狱的悲痛心情。
风惊鹤表丁威去,雪满鹅池中令归。先用仙人丁令威跨鹤西去比喻袁崇焕遭到拿问,凶多吉少,再用中唐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割据淮西的吴元济,路上途经鹅池的典故自比他夜入通州,艰苦备尝。与第二首的郭汾阳一样,孙承宗对李愬这个唐朝名将也颇为偏爱,在诗作中频频自比。
闻说长杨枝上鹊,羞同胡马向尘飞。这里用了反问,说听说西汉长杨宫上之鸟雀,尚且羞于飞向匈奴胡马奔腾带起的尘土,接下来戛然而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已经明确,这是中国古诗常用的手法,如同中国画的留白,留下余味,供读者品味。即鸟雀尚知汉胡不两立,岂有大明督师袁崇焕通敌卖国之理。孙承宗对强加给袁崇焕的通敌罪名进行了强烈的质疑。
其二: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
练尔多方练未成,空闻曾铣尔前生。首句表达了对袁的惋惜之情。为袁行事操切带来大祸感到痛惜不已,多年以来对其告诫培养做事沉稳(练气),到头来终无所成。事到如今,前朝的曾铣就是你的前生。曾铣是嘉靖朝的三边总督,力主收复被蒙古占领的河套地区,后被权臣严嵩和大同总兵仇鸾在嘉靖面前进谗言所害。可见,孙并不认为袁有罪。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写到这里,孙承宗的心情很复杂,既钦佩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豪气,又对他在皇帝面前轻率表态不以为然,五年复辽尚未实现,后金大军却已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不得不背倚神京,血战退敌。
魏绛偏和原有恨,汾阳单骑更无兵。前句用春秋时晋悼公大臣魏绛力主和晋国北部的边疆民族实行和好,取得成功的例子,反衬袁崇焕空有魏绛和戎之心,却以失败告终,身落骂名。后句说他自己,好比唐代宗时的宰相郭子仪(孙承宗在诗中不止一次自比郭汾阳),在回纥大军入犯长安的危急关头,单骑闯入回纥军,责令其退兵而去。他孙阁老也是在危难之时,蒙皇帝启用,率领二十七骑星夜奔赴通州城,稳定危局。
东江千古英雄手,泪洒黄龙半不平。最后赞叹袁崇焕深入虎穴,以弥天大勇斩了跋扈的毛文龙,可谓千古英雄之手,到头来直捣黄龙,恢复辽东的壮志未酬,令人洒泪不平。
孙承宗政治上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祖大寿东溃后,他观察到崇祯对于袁崇焕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再三权衡后,他没有给袁求情,眼睁睁的看着一手培养出来的擎天之柱被残忍的处死,他对袁必有愧疚,对袁的惨死感到痛惜,对崇祯的昏暗残酷也有不满,这些孙承宗都在公开场合没有表露出半分,幸而留下了这两首诗,可以让后人看到他对袁案的真实态度。
袁崇焕短短六七年之间,从七品知县升至正二品的督师尚书,几乎每年都有升迁,中间并没有跳级,这些都是以他的实际工作成绩为基础的,并非那些火箭干部可比。但比起大多数官员来说,升官之快不可谓不迅猛。相应而言,他在官场中的历练少了一些,政治经验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层政治磨练,对他应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