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治军威惠、果于用法

袁崇焕虽然不喜搞人际关系,但其自有人格魅力,并非不善于与人相处。在辽期间,与将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轻财重义、赏罚公平,再加上骄人的战绩,使得其在辽军中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崇高威望,就连孙承宗也望尘莫及。

天启六年,宁远被围,袁崇焕椎牛杀马,犒赏将士,这属于正常动作。令人吃惊的是,袁崇焕拿佩刀自割其肉以饷将士,并刺血为书,激励将士守城报国。满城将士无不感动,皆请效死。

战后,袁崇焕又将老母妻子从广东接到宁远,以表示他誓与宁远共存亡之决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袁崇焕精忠报国的义举,激发了广大辽军将士的忠义之心,在其领导下,以前萎靡不振的辽军忠义奋发、斗志昂扬,成为天下劲旅。

天启六年,朝廷派来刘应坤、纪用等六名太监来辽东监军,袁崇焕先是反对,反对无效后被迫接受,但很快刘纪等太监为袁的人格与事功所折服,非但没有蓄意与袁为难,而且也全身心的投入辽东军务之中,后金来犯,也能英勇作战。

袁崇焕被杀之后,时人就有指出,袁之所以身遭奇祸,与他在朝中尤其是宫内没有强有力的奥援有关。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这一点还不甚要紧,在政治黑暗之时,就关系重大了。

袁崇焕治军极严,而且经常使用杀伐手段,这在当时因循苟且的社会风气中极为罕见。自称“驭军最严,苟有犯者,不知其何官也。”

天启二年四月,防守北山的川湖兵私自逃亡,王在晋让袁崇焕查问。在袁崇焕看来,此事并不难办,他向王在晋建议只要抓住为首的数人将其杀掉,事态就会解决。王在晋听了连连摇头,认为袁的手段过于激烈。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刚到辽东,辽东巡抚阎鸣泰让袁崇焕清查部队虚冒,袁崇焕查实守备莫大功营中私自雇佣两人,当即将此二人杀掉。孙承宗闻知大怒,斥责袁崇焕未经请示,擅自杀人,袁崇焕顿首请罪。七年后的双岛斩帅,由来有自。

己巳入援,辽军扎营露宿北京城外半月之久。数九寒天,饥寒交迫,袁崇焕不许辽军妄取民间一草一木,违令者斩。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军纪肃然。而满桂、侯世禄部队四处抢掠、军纪荡然,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又把这笔账记在袁军头上,不亦冤哉!

二十七日,左安门大战,辽将于永绶、郑一麟营中火药起火,辽兵站立火中不敢后退。金兀术当年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袁崇焕治下的辽军号令之严明不亚于岳飞的岳家军。

精于制敌,拙于谋身

努尔哈赤活跃在整个万历年间的历史舞台,威名早著,算是袁崇焕的前辈。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可以说是所向无敌。最后却在宁远城下折戟沉沙,败于无名小子袁崇焕之手,含恨离世。接着,就是袁崇焕和皇太极的较量。两人在辽东争斗了两年,有文斗(谈和),也有武斗(宁锦之战),总体来看,袁崇焕稍占上风。袁复出后,对付后金更加驾轻就熟,雄心勃勃的实施他的五年复辽,无论是战是和,都掌握主动,皇太极在辽东一筹莫展。

东边不亮就去西边,皇太极被逼无奈,绕道蓟州以求一逞,却意外的打开局面。事先的种种担忧一项都未出现,反倒势如破竹,大快朵颐,连袁崇焕也送了性命。

结局是皇太极大获全胜,袁崇焕身败名裂,单以结果而论,胜负自知,不存在争议。之所以出现一边倒的结局,并不是皇太极突然间功力大涨,把袁崇焕一击致命,而是进入关内战场之后,明朝方面的最高决策人由袁崇焕变为崇祯及明朝内阁、兵部,一切战守大计不再像在辽东一样由袁崇焕说了算。进入内地已经演化为崇祯和皇太极的最高对决,而崇祯明显不是皇太极的对手。袁崇焕空有一腔忠愤、满腹韬略最终无从施展,反而含冤入狱,含恨以殁。袁崇焕是败给了明朝自己,而不是皇太极。

袁崇焕是皇太极十五年未遇之劲敌,对明金双方的优劣长短洞若观火,对后金的攻势采取了争锋相对的反制措施,成功地遏制了后金的扩张,并转入反攻。就克敌制胜来说,袁崇焕无疑是成功的。

中国历史上,大有为之人在专制皇权下生存不易。一种如郭子仪、曾国藩善用韬晦之术,以柔道事君,最后能身名俱泰。一种如白起、韩信,功高震主却不知进退,最后功成身死。再一种如岳飞、袁崇焕未竟全功,含冤入狱,赍志以殁。

在中国古代官场中既要做事又要做官需要极大的智慧,尤其需要身段柔软、委曲求全,性情刚烈、不惜犯上是其中大忌,而袁崇焕恰恰是这种性格。

袁崇焕在当时有一个外号“袁蛮子”,一来因为他是广东人,广东在中国古代很长时间被视为蛮荒之地,二来是因为他性情倔强、宁折不弯。

孙承宗说袁崇焕,“论事不顾同侪、任事不顾上官。”意思是只要遇到公事,不管是谁,凡是袁认为是不合理的,一律不认,话中褒中带贬,颇有不以为然的意思。

王在晋修城八里铺,袁崇焕持有异议,与之反映,意见不被接受。袁直接越级告到内阁首辅叶向高处,丝毫不给一力扶持他的上司面子。

常人难以想象。

崇祯元年,王在晋再起为兵部尚书。这时他昔日的部属袁佥事已经是和他平起平坐的督师尚书,崇祯一再叮嘱王在晋要和袁崇焕协力同心。王在晋也很注意支持袁崇焕的工作,可是,袁崇焕对老领导仍不满意,认为王在晋当兵部尚书,辽东的事办不好,告诉吏部尚书王永光,要求把王在晋换掉,丝毫不念旧情。

柳河之败,执行者马世龙,拍板者孙承宗。袁崇焕一直耿耿于怀,虽然这次给老长官留了几分面子,但对马世龙深恶痛绝,终不释怀。

高第经略辽东,下令尽撤关外,袁崇焕跑到山海关和高第理论,高第坚决要撤,袁崇焕抗命不遵,独守宁远。

己巳入援,北京城下崇祯严旨催战,袁崇焕不愿意作无谓之牺牲,顶着抗旨的罪名,拖延不战。

身入大牢,崇祯派满朝文武劝其写信给祖大寿,袁崇焕坚称未奉明旨,不愿修书。

曾国藩平生信奉他的祖父传给他的一句话“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并以此一再告诫其子弟。在他奉命办理团练镇压太平军之后,在湖南、江西和当地满汉官员产生冲突,开始曾国藩都是硬碰硬,结果处境却越来越糟。经过一番痛苦的反省,曾国藩顿然开悟,懂得了老子所讲的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开始掺杂运用柔软的手段,从此局面大开。

世间万事,很多时候不是有理就有力。 “刚则易折”,袁崇焕勇武刚硬,极具英雄气概。但不能因势利导,以柔济刚,在凶险的时局中未能全身。

袁崇焕性格刚猛,全无柔韧。“刚则易折”,正应在他的身上。在明末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遭遇崇祯那样刻薄寡恩的皇帝,很难有好的结局。他不像孙承宗刚柔相济,故能全身。

对于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潜伏的政治风险及可能受到的迫害,袁崇焕并非不清楚。

天启六年八月,在他给熹宗的奏疏中提到“古今人原不相远,而难成易败者功,盖勇猛克敌,敌必仇;振奋立功,众必忌;况任劳之必任怨,蒙罪始可以有功;怨不深,劳不厚;罪不大,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沓至。从来如此。”

熹宗览奏,作了批示,说他委任袁崇焕,不啻推心置腹,安有诽谤离间?安慰袁崇焕不要多想,一心灭奴。

结果不到一年,袁崇焕就被罢职,他并非杞人忧天。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