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又提到袁崇焕的另外一点,只要遇到公事,不管是谁,凡是他认为是不合理的,袁崇焕一律不认。“论事不顾同侪、任事不顾上官。”。袁崇焕自己也自称他驭军最严,“苟有犯者,不知其何官也”。孙对袁这一点,既钦佩他的勇气,又担忧如此不管不顾必定带来凶险。果不其然,后来的坚请入城和拒不出战就是如此,面对不科学合理的皇帝的命令,袁崇焕最终还是拒绝了,由此带来杀身大祸。
袁崇焕性格特点首先是勇于任事、胆略过人。
十载公车,三番会试,千辛万苦,铁砚磨穿,终于金榜题名,中了进士。短暂的在工部进行观政实习后,袁崇焕实授福建邵武知县。此刻的关外辽东,烽火连天,但东南沿海还算太平。袁崇焕本来可以稳稳的做他的知县老爷,按部就班,在官场中积累资历,慢慢往上升。运气好的话,二三十年之后,也能混一个总督巡抚,宦囊鼓鼓,再印几本诗文集,流传后世。生前尊贵,死后哀荣,辽东纵然危急,又干卿何事?朝廷并未指令他去。当广宁兵溃之后,明朝人士视关门为绝地,总兵为死官,纷纷避之唯恐不及。袁崇焕偏偏自告奋勇,自愿趟这趟浑水。
勇于任事是一种很可贵的政治品质。勇于任事之人,为了国家民族大业,将个人安危荣辱置之度外,不计毁誉,勇往直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正是有这些勇于任事之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一力担承。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三国时蜀汉大将姜维在诸葛亮之后,以弱攻强,九伐中原。后主刘禅出降邓艾之后,姜维伪降钟会,伺机再起,不料事机败露被杀,死后魏军将姜维剖心泄愤,发现姜维之胆竟如斗大。从此汉语中多了“斗胆”这一词汇。
袁是文弱书生,但胆子奇大,不亚于姜维。单骑阅塞、夜入前屯、独卧孤城、只身平变、虎穴斩帅、血战广渠,其勇气胆略,足以令赳赳武夫汗颜。
袁崇焕是文人带兵,身上既有武将的豪迈气概又有文人的雅致风度。在当时凤毛麟角。
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大兵围城,眼前的这座弹丸小城及城中区区两万军马,百战百胜的天命汗根本不屑一顾,甚至有些懒得发动攻击。他放路上抓获的汉人进城传话,说他统二十万大兵攻宁远,破之必矣。敦促宁远各官马上投降,他将封以高爵。出乎努尔哈赤意料的是,袁崇焕当即回书一封,先指责努尔哈赤无故来攻,后亮明态度,他将死守宁远,决不投降。又戳穿了努尔哈赤所吹的二十万大军的牛皮,说只有十三万,他也不觉得少了。
努尔哈赤看罢回书,不由得冷哼了一声。心想,才短短四年不征明国,明朝这些官儿就不知道我的厉害了。连刘铤、杜松、贺世贤,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这些赫赫有名的经略、巡抚、总兵都败在我的手下,眼前这个袁蛮子竟敢口出狂言,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此番定要踏平宁远,生擒此獠。
刚好朝鲜使臣上北京朝贡,路过宁远来拜见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 ,把他们留在城中,热情款待。袁崇焕在城头敌楼摆酒,宴请朝鲜使臣,数名幕僚作陪,袁崇焕与众人谈古论今,作诗论文 ,兴致很高,毫无忧色。朝鲜使臣见后金大兵围城,袁崇焕又拒不投降,不由得暗暗叫苦,生怕城破之后殃及池鱼,枉自送了性命。
猛然间,一声炮响,声动天地。朝鲜翻译官韩瑗吓得一抖,脖子一缩,不敢抬头。 袁崇焕见韩瑗如此惧怕,不禁一笑。说“贼兵至矣”
。一推窗户,只见女真兵万马奔腾、满野而进,城中却了无声息。
大敌临城,生死关头,一般人大都高度紧张,怯懦者甚至惊慌失措,都不足为怪。袁崇焕却好整以暇,轻裘缓带,不由使人联想到三国时的周瑜。赤壁大战,面对曹操重兵压境,犹能羽扇纶巾,谈笑指挥,终能以少胜众,以弱胜强,大破曹军,奠定鼎足三分之势,留下千古美谈。袁崇焕熟知实事,此刻生死之际,有意无意的效仿周郎,风度不凡。
风度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能力的自然外露,贵在天然,靠装不行。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五伐中原,司马避之,功业盖世,后世传为楷模,也出现了不少诸葛亮模仿秀。
北宋初年,刚刚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赵匡胤派兵征伐后蜀。后蜀皇帝孟昶派大将王昭远出征,并委托宰相李昊为其饯行。王昭远一副儒将打扮,羽扇纶巾,手执铁如意,自比诸葛亮。酒酣耳热之际,撸起袖子,挥舞着手臂对李昊说:“我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王昭远脱下甲胄仓皇逃跑,躲在民舍之中,被追兵活捉。被捉之时,王昭远大哭不止,双目红肿,时人称之为“带汁诸葛亮”,传为笑谈。
无独有偶,两百年后的南宋,又出了一位带汁诸葛亮。南宋宁宗时,宰相韩侂胄出师北伐,兵分四路,京洛招抚使郭倪负责攻宿州(今安徽宿州)。郭倪也是诸葛亮的忠实拥趸,平日手执一把折扇,上面写着杜甫缅怀诸葛亮的诗句“三顾频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常以诸葛亮自比,此次出师,又命人仿照诸葛亮北伐之时的木牛流马,俨然自比五出祁山的孔明。谁知和金军一接触,就被杀得大败。郭倪束手无策,整日面对三五幕僚,哭个不停,也得美称“带汁诸葛亮”。
后金兵连攻三日,虽然宁远城险状百出,但就是攻而不破,努尔哈赤也受了炮伤,后金军撤离城下,聚拢在城外旷野,自城头望去,数万人马犹如一片黄叶。袁崇焕派人给努尔哈赤送了礼物,又修书一封,写道“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岂非天意?”,
袁崇焕书信的口气,说是狂妄也毫不为过,正戳中了努尔哈赤的痛处。也许袁是听说努尔哈赤负伤,故意为之,以激怒努尔哈赤,促其速死也未可知。
众贝勒看了大怒,纷纷要斩杀来使,被努尔哈赤喝住。努尔哈赤此刻显示出了一代天骄的气度,收下袁的礼物,回赠了更为丰厚的礼物及名马,对袁的慰问表示感谢,并约期再战。
相对于名满天下,横行辽东二十年的努尔哈赤来讲,籍籍无名的袁崇焕无疑是江湖晚辈。宁远之战,一代天骄努尔哈赤这颗巨星陨落了,袁崇焕这颗新星冉冉升起。江湖就是如此,再辉煌的传奇终有谢幕之日,江湖新秀踩着前辈的尸骨成就了新的传奇。
大才自负,处事轻锐
凡是有才能之人,一般都很自信,其自信指数随着才能大小相应攀升。袁崇焕大才槃槃,自信满满,臻于自负,多有壮语。既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望,也留下了被人攻击的口实。
天启二年,因侯恂力荐,朝廷升袁崇焕为兵部主事,袁崇焕向皇帝请饷二十万两,打算招募新兵出关。他向熹宗保证“如听臣之言,行臣之志,以舒中国神人之愤,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自负的说“谋定而战,臣有微长也”并说他日如果战之不力,即请皇上把他斩首军前,以为轻事者之戒。字里行间,满满的自信,而此刻袁崇焕还未实际踏入辽东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