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而论,十九岁的崇祯承受了本不是他这个年龄段所应该承受的惊涛骇浪。
对于袁崇焕,一方面崇祯个人会有一个一路以来的判断,二来,他需要对各方面对袁崇焕的看法尤其是对袁崇焕的种种攻击和指责,做出准确的裁决,这是对崇祯智慧、勇气、格局和魄力的极大考验。
随着战事的扩大,袁崇焕在短期内并没有遏制住后金的攻势,他所宣称的不使后金军西越蓟州一步也成了笑柄,渐渐的各方面对袁的批评多了起来,从指责袁抵御不利的能力水平问题逐渐上升为袁怀有异心、引敌入犯、拥兵观望、遣散援兵、坐观成败的政治品质问题。崇祯被这些诬陷袁崇焕的论调包围,结合袁执拗的坚请入城和不按他的旨意立即出战,渐渐信以为真,对袁崇焕失去了最后的信任。
再请入城和拒不出战导致袁崇二人的矛盾激化。高傲而冷酷的皇帝,倔强又孤立的大将,在中间没有任何有效调和的情况下,犹如两把削金断玉的宝剑,猛力互斩,双双而折。
在得到两个太监的密报后,崇祯不假思索,立即采取断然措施,在平台诱捕了袁崇焕,场面之恐怖,居然令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祖大寿吓得魂不附体、抖作一团。
崇祯逮捕袁崇焕,事先未和任何阁臣商议,无疑是对辅臣们的不信任,逮捕现场,众臣整体失语,只有七十岁的成基命以敌军临城,非他时可比的权宜之语委婉曲线的为袁崇焕求情,遭来十九岁的皇帝一阵痛斥。
三天之后,祖大寿全军东溃,又深深地刺激了崇祯。
他开始对袁崇焕在辽军中崇高的威望感到恐惧,突然觉得袁崇焕是一个莫大的威胁。朝中诸多大臣集体去刑部大牢劝说甚至是乞求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劝其回师,袁崇焕硬是不给面子,偏偏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余大成拍了袁崇焕几句马屁,就乖乖就范,进一步增加了崇祯对袁崇焕的恶感。
当马世龙风尘仆仆捧着皇帝圣旨和尚方剑还有辽东老领导也是现领导孙承宗的亲笔手书苦口婆心劝祖大寿迷途知返,被祖严词拒绝,而且气势汹汹要求立即无罪释放袁崇焕并惩办奸臣。亲君侧,从西汉七王之乱开始,大家就知道,只要说亲君侧,说奸臣只不过是幌子,矛头其实是君,祖大寿一介武夫竟出此狂言,其心甚不可问。
最后是兵部差官将袁崇焕的手书送到,祖大寿捧书而泣,三军尽哭,才有辽军回师西援。阶下囚的一纸书信竟然胜过当朝皇上的煌煌圣旨,崇祯此刻下定决心,袁崇焕必须死,而且要不得好死。不过,此时后金尚在关内盘踞,还要靠祖大寿辽军收复四城,袁崇焕又多活了几日。
祖大寿率领辽军收复四城,后金全军出境之日,就是袁崇焕身磔西市之时。祖大寿回师是为了救袁崇焕,到头来却把袁崇焕送上了西市刑场,世上悲剧莫过于此。
袁崇焕在狱中九月,并没有向皇帝上书申诉求饶,这也是世所罕见的,他此时大概对崇祯有一腔幽怨,认为他不该如此忠奸不分、善恶不辨、功罪不明,对自己的命运已经不抱希望,只是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和自身遭遇的伤感。
柔糜软媚是晚明的政治风气的一大特点,朝廷大臣在高度集中的皇权面前大都卑躬屈膝,五体投地。清朝道光朝大学士曹振镛的为官秘诀“多磕头少说话”,其实在明末就已经被很多大官奉为立身要诀,践行一生了。在天下大事面前,他们不问是非,只认权力,谁的权力大,就投靠谁,遇事观风望气,瞻前顾后,一切从身家利益起见,绝无担当。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政治理念逐渐淡化。
袁崇焕平台被缚,在场的文武大员很多,只有成基命跪下劝阻,其他人只是作壁上观。成基命是看到祖大寿吓得唯恐辽军有变,用外寇兵临城下,此时拿下袁崇焕还需慎重的利害关系来打动皇帝。即便如此,崇祯也拒不接受。
之后一直到袁被杀中间九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朝廷重臣从国家大局出发,挺身而出,来疏通崇祯和袁崇焕的关系,而都是惧怕崇祯的严厉,避之唯恐不及,唯恐惹祸上身。即使是孙承宗,以他对袁崇焕相知之深,明知其有功无罪,在他探得崇祯处决袁崇焕的态度坚决之时,也闭口无言,不敢为袁崇焕求情。
当一个国家,只剩下最高统治者的一种声音,它也就离覆亡不远了。
这样,崇祯和袁崇焕这对君臣如同一对恋人,初次见面,一见钟情,交往期间,发现对方的缺点,心生嫌隙,最后受到突发外力冲击,感情破裂,由爱成仇,以悲剧收场。
中国历史上,在外敌兵临城下之际,拿下己方前敌总司令之举,只出自崇祯一家,别无分店。南朝刘宋的开国大将檀道济战功赫赫,并无不臣之举,但被宋文帝刘义隆无端杀害。檀道济在被擒之时,悲愤交加,把头巾扯下一把丢在地上,愤怒的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十年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四十万铁骑,饮马长江,刘义隆登上建康城头,看见胡马纵横,大为悔恨,说如果檀道济还在,定然不会让索虏(当时南朝人对北魏的蔑称)如此猖獗。袁崇焕死后,后金先后三次入犯京郊,明军每次都大败,不知道崇祯那时有没有想起昔日他曾倚重的万里长城袁崇焕。
千古一自如
汉语词汇的含义,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变化。现在一提起某某人名字,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二字连起来使用。但在古代,一直到上世纪初,中国人有一个名,同时还有一个字,许多官员和文人还有一个或几个号。大概从1920年代开始,字逐渐消亡,绝大多数中国人有名而无字,名和字从此混为一谈。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他的字号很准确的刻画了他的性格,极富个性、天马行空。特立独行造就了他辉煌的功业,也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明末三任杰出的辽东统帅,性格同中有异,命运异中有同。三人的共同点是都有大才、大勇、大志。
熊廷弼性情刚烈、为人倨傲,对看不惯的人和事直言不讳、破口大骂,毫无顾忌,因此遭人所忌、孤立无援,两次出任辽东经略都因种种掣肘而壮志未酬,最终身死西市,传首九边。
孙承宗以天下为己任、因帝师身份受到熹宗支持,凭着在中央二十年的政治经验,处事沉稳、手段圆融,处处给自己留有后路,绝不触及皇帝的底线。往往使用以退为进的斗争手段,经常以衰朽多病、请求辞职来试探皇帝对他的态度。尽管对辽东巡抚张凤翼深恶痛绝,在奏章中却宣称其才力胜他十倍。惯于用迂回方式来打击对手,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全身而退。
袁崇焕的性格和熊廷弼类似,纯刚无柔,加之性情急躁。这种性格之人,虽有大才,但必须遇到充分包容、大度,对其相当理解和信任、并且允许他犯错误的上司才能将其才能淋漓尽致的施展出来。这种上司可遇而不可求。袁崇焕在辽东是幸运的,几任上司,王在晋、孙承宗都喜爱他的担当和勇气,也能容忍他的缺点,在二人的呵护和培养下,袁崇焕迅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