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中国古代,君臣相得千古佳话的并不多,不过寥寥几对而已。

西周的周文王与姜子牙;春秋的齐桓公与管仲;三国的刘备与诸葛亮;十六国时前秦苻坚与王猛,以上君臣亦师亦友,鱼**欢,君对臣推心置腹,臣对君矢死报效,故能取威定霸,成就大业。

后世常以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说的“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君可自为之,”看成刘备对诸葛亮并不信任,而使的权诈之术。诚然,以仁义标榜的刘备并不缺乏权诈之术,但是如果大权在握的诸葛亮真怀有政治野心,刘备不采取组织措施以削弱其权力,单凭临死之前的一句诈语,就幻想可以阻止诸葛亮篡权夺位,只能说明刘备是一个政治白痴。试想如此一个政治白痴,又岂能为一代枭雄曹操所推许为可与其并肩的天下英雄?

中国历史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增强,君臣相得的佳话越来越少,至明清近乎绝迹。

崇祯和袁崇焕这一对君臣,以喜剧开场,以悲剧落幕,个中缘由,既有客观时势的笼罩,又有二人个性的冲突。

天启末年,崇祯在信王潜邸之时,就听说过袁崇焕的名头。闻得其人能打败努尔哈赤父子,自是不凡,这应该是崇祯对袁崇焕的最初看法。

待到继位之后,魏忠贤垮台,不断有官员提请启用袁崇焕,崇祯照准。加封袁为督师尚书,命其即刻就道来京陛见。其时,君臣未曾谋面,彼此怀着几分好奇,几分神秘。

平台召对,体统隆重,中央要员差不多全部出席。崇祯天语温存,对袁崇焕慰劳备至,盛赞其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殷殷以辽事为忧,民生为念。袁崇焕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肝胆颇热,见皇上如此倚重自己,为辽事如此焦忧,真乃旷代圣主,一时大受感激,未加仔细权衡,“五年复辽”脱口而出。

五年复辽!,平台的空气瞬间炽热的几乎要融化了。后金发难十年,诺大的大明,谋臣如雨,武将如云,除了东江毛文龙和此刻在狱中的王化贞,从无一人敢放此豪言。王化贞六万荡平论已经沦为笑柄,毛文龙说的话也没有多少人相信。假如是别人奏对五年复辽,崇祯可能会斥其妄语,而面前的袁崇焕,有其两败狂虏看得见摸得着的功绩在那里摆着,他说五年复辽,令人信服度,自与常人不同。在如此场合,如无胜算,岂敢欺君?

崇祯也为袁崇焕的豪情壮志大受鼓舞,大是高兴,当即许诺,待得平辽,对袁崇焕封侯之赏。陪同接见的四位内阁辅臣纷纷祝贺皇帝,天赐袁崇焕这一奇男子以佐皇上中兴大明。崇祯听了,愈发高兴。君臣相见,弥漫在一片喜庆之中,对平辽前景充满乐观。

君臣二人都很满意,看到的都是对方的长处、优点,正如热恋中的情侣。

平台一会,袁崇焕匆匆出关,赴辽东上任,一路之上,想起皇上召对之时的情景,依然满怀喜悦。可是,他和皇帝彼此并不很了解。

五年平辽的一时豪语,以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八月,宁远兵变刚平息,十月,锦州又爆发兵变,同样是因为欠饷。而且情形和宁远兵变极其相似,也是在宁远和山海关出现匿名帖子,威胁说如果不发所欠三个月饷,士兵又要鼓噪闹事。袁崇焕向朝廷请饷,他知道户部没钱,所以含蓄的说不拘何项钱粮火速发来,迟则大势去矣。话说的委婉,意思却很明确,就是向崇祯请发内帑。引发了皇帝的不满,刚好善于逢迎窥测的周延儒为了邀宠,顺着皇帝的疑虑说了一番罗雀掘鼠之论,正合崇祯心思,开始怀疑袁崇焕请发内帑的动机问题,对袁开始产生不满。

八个月后,袁崇焕在双岛用尚方剑斩了毛文龙,崇祯又惊又怒。

对于毛文龙,崇祯不像乃兄熹宗那样宠信,也知道其骄横跋扈,多有不法,大话连篇,满纸悖语,在皮岛对后金的牵制有限。毛文龙在奏疏中,除了肆口谩骂朝臣,对崇祯也很不尊敬,经常有质问的口气,崇祯看了自然很不高兴。尽管如此,崇祯眼下并无惩处毛文龙之意,更没想到将其处死。

作为一个政治独裁者,崇祯最在意的就是他独一无二的政治权力有无受到外界侵犯,尤其是臣子的侵犯,袁崇焕越权斩了毛文龙,等于是动了他的禁脔,崇祯很是恼怒。但是毛文龙已死不能复生,眼下正倚重袁崇焕,加之毛文龙本身劣迹斑斑,崇祯顺水推舟,温旨安抚袁崇焕,说他以东事付袁崇焕,辽东之事全由袁崇焕一手处置,毛文龙骄横跋扈、贪饷冒功、多行不法、罪有应得。

但是,袁崇焕斩帅始终成为崇祯心头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斩帅之后,崇祯对袁崇焕的印象已大不如平台初见之时,觉得毛文龙固然跋扈,袁蛮子也很专擅。不过,想起五年平辽,崇祯还是全力支持袁的工作。袁所奏诸事,如钱粮兵马、人事任免、器械供应都是照准。

问题的关键又聚焦在五年复辽上来。如果,袁崇焕如期兑现了他的军令状,那么一俊遮百丑,请帑也好、斩帅也罢,这些曾经的不愉快都可以一风吹,崇祯确实不吝封侯之赏。届时,青史又添一段佳话,麟阁再画几位功臣,君臣相得,皆大欢喜。

天不从人愿,己巳之变,崇祯和袁崇焕在外敌入侵的环境之下,发生激烈冲突,皇帝用最残忍的刑法处死了他曾经倚若长城长城的重臣,君臣之梦由美梦变为噩梦。

皇太极冒险入犯,明廷陷入危机,崇袁关系也陷入危机。

明朝到了崇祯手上,犹如一个年迈的巨人,年老体弱、百病缠身,本身已经气息奄奄日薄西山,如再遭遇外界狂风暴雨袭击,自然摇摇欲坠、难以抵挡。

袁崇焕再出督师到皇太极绕道入犯,其间共一年两个月,辽东并无大战、一切安稳,其实只是风暴前暂时的平静。

避开宁锦,绕道入犯,在皇太极胸中早已酝酿多年,早在天启七年,皇太极和袁崇焕议和,来往书信不绝,见袁崇焕对他提出的议和要求并无实质性回应,忍不住露出了狰狞面目。信中威胁道“尔纵能保守一二城池,他处之城及田禾能尽保耶?倘征战不休,蒙天眷佑,我师长驱而入,天以北京与我,尔主南奔,身败名裂为何如也?”。

林丹汗西迁,引发了明末历史走向天崩地裂的巨变,由于当时明朝国力的衰弱、明廷当局战略嗅觉的迟钝及对蒙政策的失误,导致蒙古诸部几乎是一边倒的投向后金,明朝北部边防顿时门户大开,皇太极绕路攻明不再有任何阻挡,仅仅取决于他的心情。而这一切的发生,恰恰就在袁崇焕罢职回乡的一年之间。

袁崇焕复出后,虽然他是蓟辽督师,实际上他只负责辽东军务,蓟州方面负实际责任的是蓟辽总督(先是喻安性,后是刘策)及顺天巡抚(先是王应豸,后是王元雅),这一点可以崇祯元年蓟州兵变后明廷将蓟辽总督喻安性、顺天巡抚王应豸和蓟州总兵麻登云全部革职,而袁崇焕未受影响可以看出。

袁崇焕一面忙于整顿辽东军务,同时鉴于辽东以西尤其是蓟州一带形势严峻,连上两道奏疏建议朝廷加强蓟州防务。崇祯批给兵部,兵部再批给蓟州,只是纸面上的文书流转,并没有丝毫的实质性工作。到了,崇祯二年九月,袁崇焕派谢尚政领兵去遵化协防,却被王元雅赶了回来,此时距后金入犯只有不到五十天。

风云恨——明清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龙池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云恨——明清纪事第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