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显不会是和尚写的,倒很像是道人写的,和尚不许打诳语,道人可是没那忌讳,满口胡言亦无所谓,还很有道风不是?但道人是有自我修养的,讲究虚虚实实,七分虚三分实。猴行者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是这么出场的: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于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前面说石盘陀即是猴行者,那是真有其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和尚写的,还是弟子为老师作传,断不会瞎编乱造。敦煌壁画亦是个证明。那并非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得到的灵感,因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玄奘一行加入猴行者乃是僧行七人。可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缺失甚多,交代来龙去脉之首回整个就没了,那大有可能说到了猴行者大闹天宫,十一回西王母瑶池处猴行者便言自己早年在此偷桃,被王母捉了拷打发配到花果山紫云洞。就《诗话》(简称)文风看,分明是道人在调侃和尚,女人国一回便是《西游记》女儿国之事,末了诗云“要识女王姓名字,便是文殊及普贤。”,呵呵,西王母瑶池处,和尚怂恿猴行者再偷蟠桃,蟠桃落入池中,出来便是婴儿,《诗话》云:行者放下金镮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闻语,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参是也。—看罢诸君心知肚明,岂非《西游记》之人参果乎!《诗话》中主人公虽被称为猴行者,形象却是个秀才,言谈举止更是个道人。可见是道人借用了猴行者角色自我标榜,但其显然比和尚更了解猴行者事,对佛门亦多有上心,反观和尚对道门就不上心。就我看来,后世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皆道门向佛门示好之作,表面轻轻贬了下道门,大大赞了下佛门,骨子里却是说,回来吧,我本是老大,情愿不做老大,但求万法归宗。

道人写和尚事一点不奇怪,其根本将佛门视为道家一份子。《西游记》里菩提祖师全称是须菩提祖师,而须菩提在佛教中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那亦是承袭先辈道家大能者之号。菩提祖师完全是道家之做派,又深通佛、道诸教之理,且看书中一段。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就如物理学渴望着大统一理论,道家亦渴望统一的道,所谓万法归宗,佛家也讲万佛朝宗,但那不是一概念,就眼界而言,道家是要比佛家大多了!曾经道教开放胸怀,抛弃门户之见,基本算是完成统一了,然而效果却是信众日少,佛教严守门户,效果却是信众日多。道人帮助和尚取经,是想观摩经典,丰富道藏,和尚却说,听我说法可以,经书就不能看,除非你当了和尚,至于道经,我没兴趣看。佛道两家关系便又疏远了。道教逐步脱离大众走向神秘,佛教渐渐流于世俗。我呢,就所学而言,勉勉强强算个小小小小儒,自以为旁观者清,也只能徒增叹息!—又说偏了,回头说猴子。

可是说猴子又不得不先说佛道恩怨,道门既想与油盐不进的佛门修好结缘,就不得不借助中间人,中间人既要和佛门有些渊源,又要和道门交情颇深,其亦佛亦道,靠向佛一边即称头陀,靠向道一边即称行者,头陀修的是野狐禅,称的是“无量寿佛”,拜的是菩提,行者修的是无上道,称的是“无量天尊”,拜的是太乙天尊,即东极青华大帝,即青丘国之九尾狐道君—庄子乃其一门传人。我说的都乃是本源,后世讹变其义,非我所能挽回,如今佛道两家不也老死不相往来吗?再说道家所称的如来,那早期的西方大能教主,本是羽民,佛家也是坚决不认的。而究起来,释迦牟尼不过是与老子同时期的悟道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被弟子神化做如来,亦正如老子成了太上老君—又说偏了,说回猴子。《山海经》吐露,九尾狐专爱驯养调教猿猴,其有何独门秘法我是不知,反正猿猴皆成了精。白猿、猿蜼、长右是例,石盘陀即猴行者或者叫孙悟空也是例,但猴子有语言可以成立,说人话到底是不合理,然而《山海经》说了,有一种叫灌灌的佩在身上的鸽子般大小的“鸟”可以翻译九尾狐的语言,同样也该能翻译白猿、猿蜼的语言,后世将其小型化置于猴子喉部亦是可能的,那么猴子便可说人话,至少是能与人语言沟通。可是大唐时期九尾狐不是该都走了吗?纵有传人,传人本事也很有限,要说能调教出石盘陀一样的猴子也还是很可疑,猴行者、孙悟空是夸张化的石盘陀,就更别提了。然而若是九尾狐亲自调教过的猴子呢?

若《诗话》和《西游记》述有三分真—总要有真,不然和尚不屑一顾,道人亦无需煞费苦心,作品亦不会广为流传—那么行者来历就该是真实的映射,玄奘的来历也是真实的映射,两大主人公嘛。要说行者来历,取经前的成长史最可能发生之地便是蜀地,那是一方小天地,其若没有飞天遁地本领和七十二般变化,拜师学艺、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等一系列事件便只可能发生在那儿。唉!怎么处置闹事的猴王是个问题,因为其事件发生时间很微妙,该就在神人将要撤离地面前夕,即西周初期一百年间,再早再晚都不合适,早的话哪吒、杨戬还没被封神,何能与之相斗?晚的话天府没了,还怎么大闹天宫?猴王之闹事和鸟人之幽禁帝女可能是同个目的,不愿随神人撤离亦不愿神人撤离,九尾狐驯养的猿猴该不少,若有猴王领头闹事,也是够神人头痛的。真实情况不大清楚,反正最后猴王是被制服了,绝大多数属下也该投降了。但猴王犹不服气,神人怕其还要闹事,又无暇顾及,便将其暂时冷冻,至于地下纪念堂—所谓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鬲山即是五行山,蒲【薨鸟】之水是个对应,【薨鸟】便是陈尸舱,蒲是一种可以编做席的水草,指代陈尸舱上纵横交错的营养管。书记官时代,舜和叔均的陈尸舱亦放在那里。鬲,《说文》: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鬲乃三足圆鼎,可见鬲山很有庄严气象。

当然了,道人喜欢故弄玄虚,和尚喜欢模棱两可,若是和尚作顾问道人来写书,其文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们也不必太过认真追究。唐僧显然是不会到蜀地搭救猴子的,但玄奘的的确确经由长安入蜀地学习佛法并在那正式出家学成为得道高僧—当时蜀地是佛教中心,为躲避隋末战乱,和尚们都跑去那儿了。后来玄奘在蜀地学无可学,走又不让走,便一个人偷跑了,为求跑的顺利,还是顺长江跑出蜀地再北上回长安,胆子真是大啊—后来西行取经那也是偷跑。玄奘胆子何至于就那么大,所为如此另类?我想是拜蜀地的神人传人或说是高人指点。高人留在蜀地,一来蜀地好安身,二来其有任务,便是看管冷冻舱中的猴王,因为猴王不愿走,不能违背其意愿将其带走,又怕其恢复自由会惹麻烦,便时不时解冻其做做思想工作,想通了便可将其接走,想不通还是先冻着吧—神人虽离开地面,但是宇宙舰是逗留在地球附近太空的,相当长时间里分批逐步离去,那段时间对离开地球的神人和离开神人的世人都是适应期,人神联系就像两个重叠的圆慢慢从一侧分开,以后会详细说到,那是天地篇。神人离去已经是不争之事实,猴王也终于想通了,高人便请其在离去前帮一个小忙,什么忙我就不必再说了。顺带一提,九尾狐与羽民是先期回归地球的一批,九尾狐一门教义在道门外发扬光大是为伊斯兰教,月牙是其门人共同标志。

我为什么要拿《封神演义》与《西游记》说事呢?那不是神魔小说吗?哪里当得真?《山海经》不也被认为是志怪小说吗?那都隐含着中华民族的本源,亦隐含着世界之本源。《封神演义》与《西游记》是产生于明朝中叶,明朝建立与明教有莫大干系,开国元勋大半乃明教教徒,明朝建立后明教便有意识的销声匿迹。明教前身是拜火教,拜火教乃古波斯国教,极为古老,观其教义,可视为诸教之祖—排除原始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道教都能窥见其影。故明教能团结僧道两门,一时间,僧道关系又不错了。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王朝思想开放,疆域亦蔚为辽阔,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在万历时繁荣鼎盛到了顶峰,然后滑向衰落,《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之出现其实是僧道两家高人合作的盛世挽歌,亦隐含了鼓励造反之义。僧道两家看似与世无争,其实默默影响着历史,手段高明,世人看不出罢了。话点到为止,回到正途,下面进入中次十经时空。

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小说在线阅读_第1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琴心剑胆何足道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第1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