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十五章五代“隆中对”】

后周的大臣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这个新boss是个劳动模范!

这位新科皇帝似乎永远都闲不下来,不是搞军事改革,就是搞经济普查,要么就疏浚河道,忙得不亦乐乎,把下面的大臣们也折腾得滴溜溜乱转。

其实皇帝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卧榻之侧,皆他人家”啊!

摊开那时的地图,就明白了。

北方是世仇死敌的北汉和贼心不死的契丹,西面是割据一方的后蜀,其势力已经渗透至关中一带,南方则是当时称霸江南的南唐,其兵锋直抵淮河以北,后周当时就是处于北西南三面受敌的状态。

这样的“国际”环境,你让柴荣皇帝怎么睡得着啊?!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赶紧拿出一整套治国方略,尤其是中长期战略规划,说白了,就是怎么把这群拿着刀的邻居给摆平喽。

【柴荣的作文题】

于是,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二月,柴荣下诏,要求大臣们各抒己见,广开言路,献计献策,进言直谏。(“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可惜,臣子们还摸不透这位新老板的脾气,个个心里都在打鼓。

给领导提意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要是遇上唐太宗这样难得的明君,大家自然都乐意做魏征,可是万一遇上的是隋炀帝这种变态呢,不但脑袋成问题,弄不好还要绝后。

况且,冯老神仙还曾当面戏谑过,你柴荣未必就是唐太宗啊!

于是,说归说,做归做,提的意见倒是不少,不过大致内容如下:

皇上!我对您那是相当地有意见啊!

您怎么能这么不爱惜身体呢?!

天天为了国家大事操劳,日理万机,就是鸟生鱼汤(出自韦小宝语录:尧舜禹汤)也没法和您比啊!

这次马屁算是拍到马腿上了。

素有治国平天下大志的柴荣皇帝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无聊的官场积习,干脆挽起袖子,亲自上阵,布置作业,按期完成。

这份作业就是两篇作文,一篇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篇为《平边策》。

柴荣没想到这一逼,就逼出了一篇五代第一奇文!

【平边策】

文章的作者叫王朴,山东东平人,进士出身,时任比部郎中(比部的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审计署),从五品的小官。

王朴官职不大,可是眼光远大。

他的这篇《平边策》绝对称得上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堪称五代“隆中对”!

现全文转载如下: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僭,大不制而至于滥,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是不是看着有点头疼?

没关系,接下来,仍然按照我的方式:轻松、有趣、涨姿势,我们来逐条剖析,一一解读。

【五代版“隆中对”】

《平边策》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眼于内政。

文章开篇就阐述了五代以来的中原局势,指出了后唐、后晋亡国失地的原因,紧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平定四海、统一天下,就要吸取前朝亡国的教训并反其道而行之,即“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

关键在于加强内部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并从人事任用、制度建设、财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如“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等,最终达到“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的目的。

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二部分着眼于外事。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部分王朴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项原则:先易后难。

即“攻取之道,从易者始”,要捏就先捏软柿子,这是对外用兵的基本战略方针。

第二项原则:先南后北。

即先拿南唐开刀,首取南唐江北一带(今安徽,江苏大部),然后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征调江北的民众为军,征收江北的赋税为饷,一举平定江南(“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南唐一旦收复,南方必然震动,再恩威并重,软硬兼施,逼迫南汉(今两广地区)、闽(今福建)、蜀(今四川)臣服。

将整个中国南部收入囊中之后,再挥师北进,先取燕云十六州,夺回中原屏障,解除北面威胁,继而转向西北,拿下死敌北汉,至此,中原大定,天下混一。

第三项原则:先虚后实。

即在具体的战术上可以采取扰敌、疲敌、诱敌、惑敌的方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敌人疲于奔命,首尾难顾,然后再选择良机,一举破敌(“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

同时,在战术安排上,要坚持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的有机结合,既不放弃有利形势下的军事打击,也不放弃军事优势下的政治攻心,力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图(“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

“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先虚后实”的三项基本原则不仅为柴荣明确了统揽全局的战略部署,而且提供了收放自如的战术方针,在五代纷乱的时局中抽丝剥茧,拨云见日,使人骤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第三部分只是一个装饰性的结尾,聊以自谦之语,就不必细谈了。

纵观整篇《平边策》,从内政到外事,从战略到战术,无不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其立论之高、用意之深、经略之远、谋划之巧,令人叹服!足以堪称五代之“隆中对”!

这样的美文真是“闻一闻神清气爽,读一读口齿留香”啊!

《平边策》的战略思想从此成为了柴荣乃至赵匡胤后来统一中国的基本蓝图,而统一战争的最终结果也与王朴的预测惊人的一致,五代十国中最后收复的就是那个“必死之寇”—北汉。

对于王朴,我已经不能说他是高人了,简直就是神人啊!

柴荣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神仙给盼出来了!

后周世宗得此文如得一宝,而王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后周朝的诸葛孔明。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朴就从一个从五品的小官一跃而为朝廷一品大员,被柴荣任命为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掌握军事大权,成为了柴荣经略天下的股肱之臣。

目光如炬,图谋天下的后周世宗柴荣准备行动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柴荣决定采纳王朴“先南后北”的策略,向南进军攻伐南唐。

不过在这之前,他需要先拔掉一根刺。

这根刺就是南方后蜀政权占据的秦、凤、成、阶四州。

秦州为今天的甘肃秦安,成州即今天的甘肃成县,阶州为今天的甘肃武都,凤州即今天的陕西凤县。

这四州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其南下可扼守四川,其东向可直逼关中,谁占据了这块要冲,谁就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

当初,后蜀正是趁着契丹耶律德光入侵,中原局势混乱之时占领此地的。

如今,若是不先将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收回,后周攻伐南唐必定受其掣肘,无法放开手脚。

而且,由于后蜀政权腐败无能,导致四州之地民不聊生,群众意见很大,百姓怨声载道,民心有意归周。

因此,柴荣决心先收回秦、凤、成、阶四州,把伸出头的后蜀再给打回四川去,彻底解除侧后的威胁,巩固帝国后方。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5月,柴荣命凤翔节度使王景为西部战区总司令(西面行营都讨使)同内务部长(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军攻伐四州之地。

然而,战役最初并不是太顺利。

原因只有一个:地形。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2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润江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第2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