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二安之乱十

2021-037

这份火力十足的奏疏全长达数千字,安重荣又让人将它复制了很多份,四处传送,基本上朝中稍有影响力的官员,以及各地的藩镇节帅们都做到了人手一份。文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慷慨词句,对现行屈辱外交的猛烈抨击,以及对武力抗争重现华夏荣光的乐观展望,很快便四方传扬,沉重打击着后晋皇帝本来就不算太高的威信!

石敬瑭当然清楚这一切,他在看到这份奏疏时,心态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怎么办?安重荣肯定是没安好心,但要无视他所代表的那一派呼声恐怕也是不行的吧?需不需要顺应舆论,修改跪舔契丹的既定国策?但那种改变,必将触怒辽国,让耶律德光很生气,那很严重的后果,又是不是后晋王朝有能力承受的?

就在石敬瑭万分纠结之际,一封密奏送到案前。写密奏的人,是他的第一谋臣,此时身为泰宁节度使的桑维翰。桑维翰自然也收到了一份安重荣的奏疏,深恐石敬瑭会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做出什么错误决定,便急忙写了一份长文,上呈天子:

“陛下可不能忘记,当初咱们能够逃过晋阳之难,进而夺取天下,全是人家契丹人的功劳!如此大恩,岂能辜负?更何况安重荣自恃骁勇,过份轻敌;吐谷浑人更是只想借咱们的手,报他们的私仇。他们都没有从大晋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所言根本不能信!”

“据我观察,契丹这些年来,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可以说是战必胜!攻必取!割取中国的大量土地,原本是中国独有的精良装备,他们也都有了。他们的君主耶律德光,智勇过人,他们的文臣武将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他们国内经济也正处在良好状态,牛羊繁盛,没有天灾。从每个角度看,这都不是我们可以轻易挑衅的敌人。”

“而且,中国最近与契丹的几次大战(指晋安、团柏两役)全都是惨败!就凭咱们那如同惊弓之鸟的士气,与屡战屡胜的契丹人相比,如何是人家对手?一旦断绝和好,我们就必须向边塞增派军队。派去的人少了,不足以抵抗强敌的进攻;如果派去的人多了,所需的大量兵粮、辎重又会拖垮国家孱弱的经济。而且契丹多是骑兵,有机动优势,我们出击,他们撤退,我们追不上;等我们回来,他们马上又可以进攻,不给我们休整的机会。我只怕一旦开战,禁卫将士将广疲于奔命,临近契丹的成德、义武两镇将化为赤地!不再有幸存的百姓!”

“现在,国家只是刚刚恢复安定,战争创伤还远未修复,国库空虚,百姓穷困。这点儿国力,本本分分的保守边疆,都不一定够用,岂能再去主动挑事?契丹对我囯的恩情不能算轻,也没有做过破坏条约,违备承诺的事,我们怎么能不讲信用,率先背约?突然出击,就算侥幸取胜,也是为将来埋下祸根,而一旦战败,就大事去矣!”

“安重荣那帮人说:年年向契丹进贡,会虚耗国力,对契丹卑躬屈辞,是国家的耻辱。可他们就不想想,一旦开战,兵连祸结,遥遥无期,与送给契丹的那点绢帛相比,哪一个对国力伤害更重?更严重的是,战争一旦开始,国家就不得不加重前方将领权力。如果他们倚仗功劳,提出过份的要求怎么办?中央实力凋零,藩镇再次坐大,像唐末那样,以下压上,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我希望陛下平时多训练民兵,提高百姓的军事素质,养兵息民,耐心地积蓄国力。等国家没有了内忧,民众有了余力,再等待合适的时机,釆取行动。一定要做到不动则已,动必成功!”

石敬瑭看了桑维翰的密奏,非常欣慰,这才合乎他的想法,便让使节转告桑维翰说:“朕这些天一直忧心忡忡,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看了卿的密奏,如大醉方醒!卿尽管放心,朕不会再被迷惑了。”

二安之乱十一

2021-038

平心而论,桑维翰对当时局势的看法,对辽国与后晋之间军事力量对比的判断,都比安重荣更客观一些,也更符合后晋王朝的自身利益。不过,安重荣可以将他的言论公告天下,桑维翰却不敢公开驳斥,只能写成密奏上报给石敬瑭一人,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桑维翰的主张是不得人心的。

决定采纳桑维翰的主张之后,两件大事便提上了石敬瑭的工作日程,一、设法清除安重荣的势力;二、修复与辽国那种不平等的友好关系。

为了钳制安重荣,石敬瑭决定重新起用自己原先的第一号心腹大将,能力与功勋都比较出众的刘知远,让他出任紧挨着成德的河东节度使。为什么说是重新起用呢?原来,这几年发生了一些事,让石敬瑭与刘知远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复太原起兵的时君臣一心了。

有意思的是,石敬瑭与刘知远关系的第一次恶化,竟然源于一次升职。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三月,石敬瑭下诏,加授归德节度使刘知远为同平章事,成为国家的名誉宰相。这当然是一种褒奖,但问题是,那道诏书上加授同平章事的人有两个,除了刘知远外,还有一个是忠武节度使杜重威。

前文提到过,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夫,不但没有什么像样的功绩,能力也比较平庸,人品还比较差。比如说,杜重威极为贪财,每出任一镇节度使,除了大量贪污公款外,还要在其辖区内私自加税加赋,用于中饱私囊,其对百姓的敲骨吸髄,凶狠程度不亚于赵在礼、张彦泽!辖区内的百姓不堪暴政,多有逃亡,但杜重威毫不在意。一次,他出行路过集市,洋洋得意地对左右说:“大家瞎说什么我把百姓都赶走了,你们看,集市上不是还有这么多人吗!”

和杜重威这样的人渣同时升职,刘知远感到是对自己的莫大污辱,于是,他连续四次上表请辞,宁可不升官,也决不愿意与杜重威出现在同一道诏书里!石敬瑭很恼火,杜重威是他正准备重点培养的高级干部,刘知远不给杜重威面子,就等于公开打皇帝的脸。

愤愤不平的皇帝对宰相赵莹说:“杜重威是朕的妹夫,刘知远虽然有功,怎么可以公开抗拒朕的诏令?削去他的兵权,让他回家养老怎么样?”同为石敬瑭旧日心腹的赵莹忙劝解:“陛下当初在晋阳的时候,兵不过五千,被十多万唐军围困(这两个数字是古人论事常喜欢使用的夸张手法,不用当真),如果不是刘知远心如铁石,坚决指挥抵抗,如何能成就今天的大业?这样的功臣,怎么能为了一点儿小小的过错,就将他革职罢黜?这种事如果传到外边,也不利于彰显陛下的人君器度吧。”

石敬瑭终究还是比较宽大的,便听从了赵莹的劝说,派学士和凝(就是当初在胡柳陂大战时,救了梁将贺瓌一命的和凝和成绩)到刘知远家里传话,劝说他接受诏命。和凝确实是好口才,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刘知远不敢再固执,只好不情不愿地升了官。但君臣间的嫌疑已经萌芽,再不能恢复如初。

稍后,石敬瑭任命刘知远为邺都留守,但到任不足半年,又命其入京朝见。之后,刘知远滞留京城长达一年,石敬瑭既不让他回邺都,也不给他安排新的职务。此时的刘知远,就有点儿像当初被李存勖留在洛阳的李嗣源,实际上已经被挂起来了。当然,对待功臣,石敬瑭要远比李存勖仁慈,所以刘知远的处境并不像当时的李嗣源那样凶险。

可现在,为了对付安重荣,石敬瑭觉得非用到刘知远不可,于是,在汴梁坐了一年的冷板凳之后,刘知远被石敬瑭任命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迅速前往太原上任。很难说石敬瑭的这个决定是不是对的,我们知道的是,从那一刻起,刘知远不再是昔日的刘知远,不再是石敬瑭忠心耿耿的跟班,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刘知远生于太原,年轻时,他身份低微,家徒四壁。在一次放牧时,刘知远放的马匹无意间踩踏了从属于寺庙的一块田地。寺里的主持和尚大怒,指挥寺里人员把刘知远抓住,狠狠一顿痛打。现在,刘知远以一把手的位置回到了故乡,第一件事,就是仿效韩信、石勒的故事,把当年打他的主持和尚找来,与其共坐叙旧,谈笑风生,完了派人将其送回寺庙,还附送了大批的礼物。刘知远达到的效果也与那两位前辈相同,太原百姓听说了这件事,人心欢腾:新来的刘大帅对与自己有仇的人都能这么好,还能亏待咱们吗?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6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76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