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附文:因剑而生 因剑而亡 三

2020-044

于是,现在网上不少论史者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一因素无限放大,又将唐末的藩镇割据,与后唐第一王朝的情况不加思索的等同,提出一种与传统解释几乎毫无交集的新理论:“李存勖之所以遭受兵变,就是因为他试图削藩,利用监军等控制藩镇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极大地侵害了各地节度使的利益,致使其统治迅速瓦解,至于沉迷戏曲、宠用伶人等等原因,都是胜利者书写历史时的刻意抹黑罢了。”

客观来看,削藩说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确实可以解释李存勖失败时的部份现像。如在同光四年二月后,后唐数个藩镇的下层军人陆续发生反叛,三月后,多镇节度使与李存勖派驻各镇的监军发生严重冲突,各镇纷纷脱离了中央的控制,使本已困难洛阳中央,陷入兵力、物资均调动不灵的更大困境。

持这种论点的朋友常常看不起其它观点,认为自己说的就代表了真理,其他原因都是假的,都是神话,都是骗你们这些不懂史的人的!如果刻意地筛选史料,再凭借想像对一些史料做主观加工,对不利于这一论点的史料一概选择性失明,那么这种解释乍一看还是很道理的。但是,如果不这样操作的话,这种论点的破绽其实比比皆是,并不比蔡东藩的点评高明到那里去。

比如,二月后下层军人的纷纷反叛,是因为魏博大兵皇甫晖、赵进给他们带了头,此时“被侵害了利益”的各镇节度使还基本上没人敢动;三月后各镇节度使们真正行动起来造李存勖的反,是因为魏州城下又发生兵变,李嗣源被逼成了反李存勖的首领,“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确实对李存勖怀有恨意的各镇节度使们,有了一个足够让他们团结起来抗衡强大的李存勖的领袖。显然,这与其说各镇节度使的反叛是李存勖失败的原因,不如说是李存勖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崩溃的结果。

李存勖那些让自己丧失人心,削弱自身软、硬实力的举措,有些确实能套进削藩的框架内加以解释,但更多的,与削藩毛关系没有,如:赤裸裸地制造赏罚不公,赦免挖遍唐陵大盗墓贼温韬,自己拆毁自己登基的祭天台,公开祭奠唐室仇敌朱温,强抢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魏博军人的妻女,不断出猎践踏洛阳周边的农田,诛杀著名清官罗贯等等。难道能将这些统统当成“胜利者书写历史时的刻意抹黑”,就可以不用逻辑,不用证明,将这一大堆史料全部一口否定吗?

在导致李存勖政权走向崩溃的过程中,明显有三次兵变最为关键,即由皇甫晖发动的贝州兵变,由张破败发动的魏州兵变,还有由郭从谦发动的兴教门之变。

其中,皇甫晖是魏博军人,魏博军是与李存勖渊源最深的两支藩镇军队之一(另一支是河东军),因为李存勖在灭梁前整整十年的常驻地就是魏州,也是在魏州登基称帝,魏博军那时就是他的直辖部队。

另两次兵变的领导人,张破败是从马直军人,郭从谦直接就是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是什么军队?是李存勖从各军中精挑细选的亲卫骑兵,是后唐帝国中央军中的中央军!可见,造李存勖反最积极的军队,并不是受到削藩打击的藩镇军队,而恰恰是李存勖的亲兵!如果李存勖的所做所为仅仅是削藩的话,中央军应该是受益者啊?他们造的哪门子反啊?

为了弥补这一显而易见的大破绽,持这一论点的朋友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便想当然地随意加工史料。把李存勖派去伐蜀的那六万军队,说成是此时后唐帝国的“绝大部份精兵猛将”,是李存勖的“亲卫禁军”,是因为“李存勖把自己的亲兵都派出去了,所以藩镇军队造反时才束手无策”。但只要我们在察阅史料时稍微仔细一点,就知道这种说法其实是颠倒了黑白,事实是:伐蜀的军队绝大部份是梁亡后才归顺的后梁降兵,真正帮助李存勖打天下的精兵猛将们一直就留在北方。

综上所述,李存勖进行了削藩是事实,但削藩只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不仅不是唯一原因,连主要原因都不是。

附文:因剑而生 因剑而亡 四

2020-045

那什么才是导致李存勖灭亡的最关键原因呢?其实不难,让我们看看李存勖在走向失败的过程中,整个社会上哪一个群体最活跃?反叛最积极?虽然李存勖也纵容孔谦等人用苛捐重税来盘剥百姓,同光朝的后唐民众负担明显加重,但当时几乎没有百姓暴动的纪录,有记载造反者差不多全是军人。而且,其中最积极造反的,是不分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广大中下层军人,而不是什么军方大佬。不论地方还是中央的军方大佬们,大多或是被裹挟,或是在大势已经明朗的最后关头才纷纷加入这一大潮。

所以,让李存勖倒下的原因虽然可以列一张长长的清单,但很显然,失去军心,尤其是中下层军人的军心,才是所有因素中的重中之重!

那为什么同样承受着同光朝的种种恶政,很可能处境更糟糕的百姓们还没有起来反抗,军队却率先揭杆而起了呢?这大概就需要追述一下从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演变了。

唐朝的藩镇化,最先是从安史叛军残部组成的河朔藩镇开始的。河朔三镇虽然名气很大,但如果对比一下它们的土地、人口,加起来也不到唐朝整体的十分之一。为了以这样弱小的基础实力,长期抗拒中央的统一趋势,河朔藩镇在其内部只能尽最大努力来强化武力,一切以军事优先,一切利益分配都向军队倾斜。久而久之,河朔军队习惯了这种超国民待遇,视之为理所当然,稍有不满就闹事,甚至动不动就换一个节度使。

黄巢之后,唐中央崩溃,全国都真正进入了彻底失控的藩镇化,中央权威衰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开始逐鹿天下,激烈的混战持续不断。为了不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各藩镇都必须强化武力,也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向河朔藩镇的某些习惯看齐,军人优先,社会其他各阶层都要依附或服务于军人,渐渐变成全天下的常态。

其实进入五代以后,朱温、李存勖都在他们征服的区域内重建了中央集权,在他们统治的巅峰期,其辖区内各藩镇基本没有人敢抗拒他们的意志。但朱温、李存勖这种重建,并不是唐宪宗那种,靠强化中央,打击藩镇来实现的中央集权,而是在激烈的军阀混战中,强大藩镇通过打败、吞并了众多藩镇,让自己变成新的中央。这样的中央集权模式,比唐宪宗的模式更强有力,但对军队的依赖度也更高,在这个过程中,军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优势地位,理所当然的更加巩固。

李存勖曾经是深得军心的统帅。那时候,他和将士们同甘苦,共患难,领导着他们取得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那时候,士兵可以通过晋王的赏赐和劫掠敌人,得到大量财富,过上比普通百姓优裕得多的生活;那时候,李存勖身边的心腹,绝大多数都是在战场上表现优异的军人,每个军人只要英勇奋战,立下功勋,上升的大门就有可能向他敞开;那时候,成为一名晋王的士兵,是一件可以自豪地向别人夸耀的荣誉!

但是,随着晋王变成了大唐皇帝,这些都改变了。皇帝很少再亲临前线,与军人相处的时间少了,见得到他的军人也少了;李存勖的心腹中军人的比例也随之越来越小,腾出来的空缺,被原先让军人们看不起的宦官和伶人大量顶替,下层军人的上升空间被堵住了;仗打得少了,劫掠敌人的机会就变少了,除非在李存勖身边,捞到护卫出猎的任务,否则丰厚的赏赐也成为了遥远的传说,下层军人的经济地位在短期内迅速恶化。

百姓虽然蒙受着苦难,但他们之前的日子就没有多好过,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军人们,由骄子一下子变成弃儿,这种痛苦的失落感不是百姓能比的。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68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总老师麦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第68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